學習竹炮製作 |
因為成長班的操作,今年到會場參加晉級pakarongay的年輕人比以往還多
|
學習竹籃製作 |
捕魚作業 |
成為pakarongay的青少年 |
祭典用水壺也是pakarongay 的作品 |
成長班小朋友學習製作hemay 的情形 |
今年暑假我人在部落幫忙做「尋找pakarongay」的工作(註),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學到了很多,我覺得其實做這種工作讓我找到了一個新的「家」,也幫部落的小孩找到一個溫暖的「家」,我所謂的「家」是指可以給予溫暖、關愛、鼓勵等。那種感覺是一些部落小孩子很難得到的,在這個「家」我的角色就是大哥哥,教導他們、訓練他們,在這兩個月給他們的關懷,讓他們已經了解什麼是愛與歸屬。
這個暑假我發現,在部落的小孩很多因家人疏於照顧而因此叛逆,而常常在部落閒晃,開了成長班後我發現小孩子不再是如此,反而互相邀三五好友一起到成長班來,漸漸的大家對成長班建立了信任與歸屬感。
由於這次的活動是為了找回會所最小年齡階級的人,可以使部落的人減少人口外流的狀況,這只能留住他們的人與心,我知道這是起初,但想到往後的日子,有人能想像這些熱衷在部落工作上的小孩子,過了十年他們會再回來參與豐年祭嗎?因此開這個班就是為了建立這些小孩子對部落的向心力,更重要的是要想想往後要如何維持這種情份,而不是做做就算了。
最重要的是,現在要為小孩子想想往後出社會競爭的工具,
而不是讓他們只學到部落的東西,更應該要建立他們有世界觀。有很多的例子就是這樣,出去找工作,碰到很多釘子,就會回到部落喝悶酒,漸漸的也就開始自我放棄墮落了,因此這照顧孩子的環節真的很重要。
我希望下次辦的時候,如果有影片可以讓他們看看南島語族的片子,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原住民也很努力的保護他們的家園,讓他們的眼光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周政治
2006電光文化成長班輔導教師及歌舞教學教師)
阿美族是一個非常尊重長輩的一個族群,但感覺現今已慢慢微弱了,這是因為我們少了會所的制度也使得年齡階層式微,導致去年的豐年祭沒有一個pakarongay回來,而且部落的小孩子在暑假或寒假時幾乎沒有什麼休閑娛樂,無所事事的,每天不是到鎮上呆在網咖裡打電動、到處亂跑,或是整天面對著電視。家長也因為忙碌於工作,鮮少陪伴在孩子身旁,也無暇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透過成長班來使孩子們認識自己的部落以及學習阿美族的技藝。
當我們這些kapa(哥哥/青年)因為求學與工作的關係長期在外,使我們跟部落的人有所脫離,不管是跟長輩們或是弟弟妹妹都是一樣,但是在這次文化成長班,我們雖然是輔導老師的身分,但其實就像是他們哥哥一樣,從一開始的不熟絡,到之後當弟弟妹妹們叫我們哥哥時,那是一種很親的感覺,就如同是親哥哥一般,是個另一種可以依賴的方向,我想如果長期去辦文化成長班,可以想像得到之後這個部落的凝聚力將會是很強的。
剛開始我們在做這個成長班,其實大部分的家長不怎麼知道我們是要做什麼的,只是覺得有個活動讓孩子參加,可以使他們不會亂跑而且不會花到錢。當我們排課程給部落的耆老或是長輩們來教小朋友技藝及認識部落,也有些家長不小心經過,看著我們是在做些什麼事,之後家長們不但知道了我們這一群人是在做些什麼事,甚至對我們所辦的這活動讚譽有加,家長們也會很放心的交給我們這些kapa去帶他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我們結訓時,妹妹們因為不捨得而哭了出來,剛好有一位長輩看到,本來是要走過來問清楚是發生什麼事,我先一步跟那位長輩說明,長輩聽了解釋之後笑笑的走開,那個笑容就像是覺得這個活動竟然可以給孩子們這樣的感動,對我們這些kapa更加的讚賞,這代表著我們已經慢慢的把長輩跟孩子們的連結給接上去了。
因為我們這次是以「找回pakarongay」為主軸,所以我們成長班年齡的差距非常大,如果成長班還有繼續辦下去,可以試著帶那些大孩子一起帶小孩子,可以從「受」的體驗轉換成「施」的培訓。
(林亞倫2006電光文化成長班輔導教師)
小孩子的話
葛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