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長班合作教學切入,擴大創造性參與的可能

以部落關係發展「家」的愛與歸屬─記2006電光部落暑期文化成長
動手織就這一件新希望工程─記2006卡地布部落暑期文化成長班
史前館電子報第93期 2006.10.15 
   

 

從成長班合作教學切入,擴大創造性參與的可能
 文/ 林頌恩 圖/ 知本部落、電光部落 提供


小朋友參觀纖維創作展場

植物染前置作業

小朋友進行綁染

  史前館透過「用手去找‧新纖事」纖維創作特展,展出纖維創作培訓班講師與學員的成果作品。展出期間,也希望藉由各項推廣教育活動與巡迴展,引發更多人喜歡、重視纖維與自己及社群的關係,在學習與傳續上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環。

  在教育活動上,史前館嘗試以展覽成果,進一步與臺東在地學童照護成長班等團體辦理合作教學,希望引發推廣教育的可能。臺東有為數不少照護在地學童成長的團體,如協會、青年會、學生會、教會等正式或非正式人民團體,長期以來於暑期或課餘夜間假日,或以課程、傳統技藝、文化教育等方式,守護並陪伴青少年度過成長的歲月。這項教學計畫一開始便將合作對象設定在這些較無其他管道可取得官方補助或企業贊助之自發性組織/青年團體,就是希望能夠鼓勵這些團體提供在地學童更多學習與傳續的可能。

  因此,在與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計畫志工討論此一合作案的辦法時,志工表示,這個計畫非常大膽,願意採行此一方式鼓勵有心照護學童卻苦無經費來源的團體。由於一般機構多半將申請對象資格限定於已立案之人民團體,這對於許多慣以會所或年齡階級組織等團體行事而非為正式人民團體的部落組織來說,是一項相當困難的資格限制。這項展覽的源起構想在於從傳統中創新,傳統這一部分即來自與部落的教學合作,因此在推廣教育合作上也希望能夠回到部落平日的行事方式做為出發點。而在教學時數上,也考量成長班時間操作之差異而提供長時間的帶狀教學為最高三萬元,短時間的點狀教學至多為一萬元,以做為教學講師費、採集費、材料費與到館參觀之交通費使用。

  透過發文宣傳後,計有關山鎮電光部落以及台東市知本部落提出教學構想。電光部落以織布體驗、植物染、當地阿美族應用傳統植物之智慧文化提出密集操作的帶狀教學計畫,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的計畫案操作,加入纖維合作教學做為祭典之前帶領孩子接觸部落事務的基礎,促進更多青少年男女與傳統事務的連結及同儕團體的向心力,也增加他們之後參與祭典的動力。特別是該部落具有採竹製作竹炮的傳統及訓練,連結起來剛好成為實際的教學項目,對孩子們於祭典期間的成果展現也有很好的配搭效果。

  知本部落則提出以藤編、藍染為體驗教作的點狀教學計畫。該部落慣於祭典結束後的八月份為孩童辦理成長班,因此七月份小米收穫祭出現或使用的物件與影像,就成為孩子們很好的先期觀察基礎與印象。祭典期間斟酒水的竹製水壺環扣,是當地卑南族對於藤編的運用之一。而傳統服飾婦女外裙所使用的藍底白樣花布,則源自於日本時代使用花布的習慣,於源頭與藍染工藝有關。加上成長班上課地點即為該部落文化教育暨文物展示館,展示櫃當中亦有相關物件,因此皆對學童於學習上有所連結。

  在操作過程上,首先經由策展人員到部落以實物展示、影像解說的教學方式,進行對本展的介紹,之後學童到館參觀特展聽取導覽解說,同時各成長班亦尋求講師於當地辦理纖維素材創作與植物應用教學,期能增加學童就此一主題於傳統介面的連結及動手創作的參與。採用類似參觀博物館前、中、後這三段式教學階段的用意,就在於希望能夠引發相關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童一起感受並思考纖維與人類、與先祖運用的關係,各地與本地住民對纖維與自然資源的使用,以及纖維創作存在於當代的意義。

  檢視當初此一合作教學的預期效益,再從對於學童、青年、講師、家長的觀察、對話以及他們所寫出、口述的心得當中,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對於以下幾點效益已經有所觸及:

  1. 促進年輕一輩與長輩之間,在物質文化學習及傳承的互動。
  2. 促進年輕一輩經驗創作的多種可能,在藝術人文養成教育有所感受與啟發。
  3. 增加學童參加文化成長班課程類別及戶外教學選項。
  4. 增進博物館與地方成長團體互動與培力關係。
  5. 擴展博物館與原住民社區計畫互惠效益。

  然而也有幾項預期效益,因為操作辦法上仍需長時間、有系統的蒐集與建置,因此未能於短時間有所發展,是未來值得著力的方向:

  1. 促進當地重視先人流傳之物質文化智慧,發展當地纖維創作特色。
  2. 促進中生代保存、記錄、操作部落纖維教學之知識與運用。

  由祖先創製的纖維作品,從部落因緣際會來到博物館,成為可供全民認識的寶貴藏品。這些技法與文化脈絡的呈現,藉著博物館的培訓、展覽與教育活動,又與部落有所連結,形成永續不斷的教學。

  以成長班教學做為與原住民社區的結合,是一項嘗試。畢竟,收藏於博物館的台灣原住民物件背後所蘊藏的物質文化、脈絡與技術,最重要的是要不斷於當代部落所使用,而能在實質上真正有所流傳與發展,否則這些物件都將成為與部落脫離關係的斷裂式憑弔祭品。而在這次特展上所出現的展品,其源頭與傳統有關,而又各自走出不同發展的創造力與當代美感,這些對於學童又是另一種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發想刺激。

  這個特展於本館結束之後,部份展品將移往南和部落進行巡迴展,可以想像,未來還有許多火花擦撞的可能,可以在部落更直接的發生。期待每一代的有心人,都能善用博物館資源做為下一代成長的養分,以傳承、活化、參訪、創作等方式,使下一代與長輩及時代,在物質文化與精神層面都能產生創造性的參與。

註:本次特展巡迴展即將於11月11日於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展出兩個月,屆時當地南和部落排灣族工藝家亦將進行聯展,每週末開放參觀,歡迎觀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用手去找‧新纖事」特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