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館長於史前館「原住民樂舞秀」活動中與小朋友共舞
|
「瑞士畫家約克米勒(Jorg Mmller),藉由安徒生童話故事「小錫兵」中的人物,以無字的圖像,賦予繪本「發現小錫兵」全新的寓意(註1)。這本畫作榮獲波隆納國際兒童書展年度最佳繪本,帶給人們許多的想法,有環保、資源再生、廢物利用等等。圖像會說話,米勒在每一頁故事裡,留下了許多線索,也偷偷呈現畫家米勒眼中的「博物館」。
故事開始在一個破舊的地板底層,一隻大老鼠咬著一隻小老鼠,小錫兵躺在冰冷角落。不知過了多久,單腳小錫兵成為新搬進來小主人愛不釋手的玩具。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小錫兵被五光十色的電動玩具所替代,在主人搬家時成為垃圾。之後,小錫兵展開一段落難式的流浪,飄洋過海來到了貧瘠的非洲。小錫兵遇到拾荒人,拾荒人把撿來的空罐頭、小錫兵和芭比娃娃交給非洲小男孩。倆人一起動手把空油罐做成車身,魚罐頭穿孔成輪子,錄音帶盒變成擋風玻璃,芭比娃娃打扮成非洲公主的模樣;獲得重生的玩具,成為非洲男孩愛不釋手玩具,一次偶然的機會,倆人成為觀光客眼中的寶貝,從非洲進入博物館,成為博物館的展品。
小錫兵和芭比隨著觀光客回到了巴黎,搖身一變成為人類學博物館非洲區現代部門的珍藏,博物館成為小錫兵最後的歸宿。過時的玩具,經過一番巧思,成為博物館珍貴收藏。小錫兵不再流浪,陪在他身旁除了美麗芭比還有與他同樣命運的過時玩具。不過有趣的是,故事最後博物館櫥窗的小錫兵,英挺守護笑容滿面的芭比,畫中一旁看守的警衛卻打起瞌睡。令人好奇,米勒眼中的「博物館」是個什麼樣的博物館呢?
繪本「發現小錫兵」作者米勒,特別設計一座博物館,成為小錫兵最終的歸宿,小錫兵不再流浪,即使他的主人不再愛他,他也將永遠成為博物館的展品,受到最好的照顧與保護。不過冰冷的博物館氛圍,也似乎透露米勒心中的博物館意象。米勒以亮麗藍色調襯托博物館櫥窗,但卻以黯淡的棕色呈現博物館其他空間,包括參觀的廊道,高聳的天花板,羅馬式樑柱,莊嚴壁畫,一塵不染的地板。唯一出現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博物館警衛,頭戴綠色帽子,著藍色襯衫打著一條黑色領帶,和他帽子同色系的大衣,似乎重重的壓在他的身上,讓他不小心的坐在椅上睡著了。博物館展品陳列的井然有序,每個展品都有編號,展品還分為亞洲區、非洲區,而這個博物館似乎專門陳設,經回收再利用巧思設計的玩具。博物館廊道盡頭三三兩兩遊客,正西裝筆挺的參觀博物館。
米勒為何如此設計這座博物館?或者一如書後出版社對作者的介紹:
在米勒的作品中,不僅每一樣東西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還蘊藏著無限的想像空間,反映他的寓意和良知,這也是約克米勒榮獲「國際安徒生大獎」的主要原因。米勒的作品,客觀的呈現生活的多樣性,而不以單一的角度詮釋。如何尋得解答是讀者必須去深思的。
現代博物館無不希望營造一個最理想的空間環境,讓每個人都愛上博物館,尤其在節奏緊湊、變化快速的生活中,如何讓民眾喜愛博物館,成為博物館人不斷努力的課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博物館的改變,在大師畫中會有所不同。
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