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與靈的溝通:卑南族祭司祈福紀實

博物館頻道

  地方共創新篇章:史前館與「交會地方-藝駐共創」交錯的軌跡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跳脫舒適圈的實習之旅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8期 2023.9.1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跳脫舒適圈的實習之旅

文/劉庭敏‧圖/劉庭敏、林建成

前言

  跳脫舒適圈對我而言,從馬來西亞到臺灣唸書早已是習慣跳脫舒適圈的生活。雖說如此,從臺北到外縣市實習是需要勇氣的。從申請實習通過、尋找短暫住處、選擇有限的交通工具,前後也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準備,還好這些事情能夠順利完成。

  面對種種困難,我仍然選擇到史前館實習,是因為在能夠學習博物館實務操作與探索個人研究方向外,更希望在史前館能夠學習和參與展示上如何處理原住民族群文化議題。

  今年實習碰巧史前館常設展仍然在更新中,雖說無法看到常設展全貌,但也透過此機會見到開幕前文物未上架的展場,觀察佈展的規劃與展示上的問題。史前館特別讓實習生有跨組別的實習經驗,這也讓我擁有難得的機會到各個組別學習新知識並充實自己的實務經驗。

  除了在展示教育組協助活動籌備、導覽解說以及製作文字板,剛好有機會到研究典藏組跟著盤點、學習文物檢視、持拿以及清潔保存課程等。除此之外,還隨著考古研究人員到東海岸遺址進行考察,學習如何分辨陶片與石器。

我騎著小紅來回於史前館與住處 學習文物清潔處理

常設展更新—世界南島廳

  史前館常設展的世界南島廳在這次更新中有了新的嘗試和挑戰。展廳讓觀眾運用世界觀的角度以南島民族遷徙作為發想,運用不同的眼光來詮釋思考族群的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連結。策展人將常設展以特展化的方式進行規劃,其中展覽運用 “kita”(我們)做為第一主題,馬來文的kita也是指我們,這讓身為馬來西亞人的我感到非常興奮。

  展場雖尚未上架文物,已展現展覽的結構與理念,看著族群文化的詮釋,有種莫名的感動。根據我所觀察,在臺灣真正對於南島族群有認知的人少之又少,這展覽不只能夠開拓民眾視野,也能讓來到臺灣生活的新住民感到親切。我認為這樣展覽的議題能讓觀眾去思考與了解南島族群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沉重且真實存在,不再只是族群內的問題,而是國家問題。透過展覽的理念,讓我學習到族群文化議題非常需要溝通與同理。同時,研究典藏組研究人員林芳誠做為策展人之一,也讓我們有機會運用展覽進行展覽文字分析、文物的選擇,研究展覽場域動線等擴充自己的學習經驗。


世界南島廳解說

南島新『視』界

  「南島新『視』界」第十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的主題,由學校與博物館合作舉辦,其目的是讓學生們有個平台伸展自己的作品,讓民眾了解各所學校對學生們學習原住民文化的傳承與藝術創作的努力。

  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林建成做為策展人,也是我的實習督導,帶領我和另一位實習同仁討論第九、十屆的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內容。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從籌備到展出需要訪談藝術家、學校教師、學生,藉此機會也認識和了解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風格、觀察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關係與立場,並學習如何合作。

  我在過程中,從零開始學習主題構想、書寫與溝通等。林建成老師也分享許多文化展演上的主題創作、原住民部落與博物館的互動經驗。在這段時間,學習面對訪談、成果彙整、觀察博物館與部落的互動等,都讓我在史前館實習擁有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

討論原住民青年藝術節展覽事宜 訪談藝術工作者林勝賢

  這段期間非常榮幸能夠在史前館實習,感受到博物館的工作需要充滿熱情。這裡也感謝實習生負責人廖碧蘭(小碧姐)在我有需要幫忙的時候,總是伸出援手。館員也都不吝指導我們任何事情,並且非常用心解答我們的疑惑。

  短暫兩個月實習,總覺得還有許多需要向館員們學習,萬感不捨。透過這次實習,也讓我意識到博物館的光鮮亮麗之下,有一群人在默默地關心物件、文化與歷史的來龍去脈,並極力地保存文化的根源,讓文化不會消失。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學生,2022年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