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與靈的溝通:卑南族祭司祈福紀實

博物館頻道

  地方共創新篇章:史前館與「交會地方-藝駐共創」交錯的軌跡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跳脫舒適圈的實習之旅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8期 2023.9.1

與靈的溝通:卑南族祭司祈福紀實

文‧圖/邱瓊儀

前言

  史前館建築與景觀再造及展示廳更新歷時兩年多工程,終於在2023年收尾告一個段落,在2023年5月19日正式以全新姿態與觀眾見面。建築景觀再造與展示更新兩項工程間介面複雜,在工程期間又有著諸多不順遂,2023年初在迎接緊鑼密鼓展品文物上架作業前,筆者與展示更新南島廳策展同仁林芳誠研究助理在展廳都曾經出現超自然無法解釋的感應,因此討論冀望寄託神靈的力量除穢,也賜福給接續的各項工作及全館同仁。最重要的是對即將被上架文物曾經的所有權人,稟明接下來要邀請祂們常駐展示廳,讓參觀民眾藉由文物認識屬於祂們的故事。因而在獲得長官首肯後,即密切聯絡邀請傳統儀式的執行者來協助執行除穢祈福儀式。


祈福祭品

  史前館南島廳第五單元主題是「溝通」,對於南島族群(事實上也不僅止於南島族群)而言,日常生活、歲時祭儀以及無法由人所解決的問題,通常都會轉而藉由神靈的力量來謀求解決之道,使現生的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撫慰。世界各地原住民族群的「薩滿」文化信仰、臺灣早期傳統信仰中尋求的「尫姨或乩童」、南島族群的「巫師或祭司」等,都是人與超自然力量(靈)的中介溝通者,藉由他們的祝禱、儀式、吟唱、誦唸等方式,來達成所祈願的目的。

  卑南族人為泛靈信仰,相信萬物皆有靈,超自然的神、天地與四方之神、造人之神、以及祖先與死者亡靈等等都是祭祀的對象。傳統卑南族宗教的執行者主要有下列三類:(1)男性祭司meraruwa負責「部落」歲時祭儀;(2)女性巫師temararamaw主導替人治病或解決困難,以及(3)男性竹占師maelraw則是運用在個人、家庭日常事務、部落事務等以竹子占卜尋找癥結原因。

  卑南族最著名的就是執行儀式時使用檳榔,在坊間也都流傳著卑南族人最會用檳榔與石頭「做向」,而「做向」的目的是以驅邪求平安為主要訴求。由於史前館及卑南遺址公園皆位於卑南族傳統領域範圍內,以往也都會尋求卑南族南王部落Puyuma傳統祭儀執行者的協助,執行各項除穢祈福的儀式,故本次的儀式依舊是委託南王部落的祭司來執行除穢祈福。

儀式用品

  本次傳統神靈儀式中使用的祭品主要包含檳榔puran、苧麻繩keriyu、陶珠inasi及米酒,儀式中還使用了工具包含芭蕉葉、掃把、檳榔刀與水桶。畫家陳冠年以其多年參與田野的經驗,及身為巫師祖後裔的身分,創作了多幅呈現Puyuma巫觋文化的繪畫,其中一幅《達拉茂的姆姆》也正展示在史前館南島廳「溝通」單元。他說檳榔有著筆直的樹幹、砍斷也不會橫生枝節,正意味著中正不阿讓訊息可以上達天聽;而繁盛果實的堅硬外殼似乎意喻著可抵禦外侮不受侵擾。執行傳統巫術時,切開檳榔果實將陶珠或苧麻放入,是藉以模擬人形身體。

  祭師及巫師在儀式前會先將穿入苧麻繩的陶珠塞入檳榔果實內、或將苧麻繩陶珠串綁在檳榔上;在念經文禱詞時,祭司則會將陶珠擲拋向空中。經過火鍛燒過的陶珠諭意堅定的力量及意念。苧麻繩則因其堅韌不易斷裂代表著串聯與橋梁的意思。本次儀式由卑南族南王部落李蓮添祭司與李逢春祭司共同執行,儀式開始前他們先提醒在場同仁,若儀式進行中想打噴嚏要離遠一點,因為這是部落儀式的禁忌之一。


陶珠苧麻繩串,火鍛燒過的陶珠諭意堅定的力量及意念。苧麻繩則因其堅韌不易斷裂代表著串聯人與靈之間的橋梁

祭品準備

  2023年3月2日下午1點30分,大家聚集在2樓展示廳出口,祭司巡視完展廳後覺得最適合在此處執行儀式。於是,卑南族南王部落男祭司李蓮添、李逢春先以陶珠串向諸神稟報今日要執行的儀式及祈求的緣由,稟報完畢後旋即開始準備祭品。兩人慢慢地坐下並以檳榔刀切著檳榔,切出小縫、撥開再塞入陶珠inasi、或將陶珠以苧麻繩串起綁在完整未切開的檳榔上。


卑南族南王部落李蓮添祭司先向外稟報眾神靈,告知今日儀式的目的及祈求順利

  祭司說一般往生者檳榔會去蒂、剝開夾3粒陶珠;意外往生者須將檳榔去蒂、剝開,夾串4粒陶珠的苧麻繩,再以串有7粒陶珠的苧麻繩橫綁在檳榔的中央,最後把上述檳榔的下半部用刀去皮和削去根部。

  祭司接著前往展示廳內各角落,以刀子示意刮下舊的及新的碎屑,以報紙包起後再以串有7粒陶珠的苧麻繩橫綁在中央,然後連同祭品檳榔依序整齊擺放在儀式場地中央的芭蕉葉上。

稟報諸神pakalradram與執行

  當天下午2時準備好檳榔、檳榔串後,男祭司們將代表往生者的檳榔及檳榔串等,擺放在芭蕉葉上;隨後在象徵建築物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放上一顆檳榔安靈。


檳榔祭品以陶珠苧麻繩串綁縛,分別代表不同的靈體

  隨後由男祭司李蓮添依序朝北、西、南、東四個方位唸誦經文,大意為:「史前館已經完成建築再造工程準備要迎接文物上架,今天要進行祈福的儀式,請諸神垂鑑。過去工程期間所發生的種種不順,我們分別以檳榔做代表來化解它,希望過去種種靈都能回歸到屬於自己的地方,接下來讓所屬文物的主人們順利地進入展示廳,博物館平安地開館,迎接各地來參觀的民眾。」每唸完一個方位,便要將檳榔逆時針轉3圈後拿起,依序完成4個方位。


祭司由北方開始稟報誦唸,後接續依西、南、東序位,祈請不好的靈離開,好的靈穩定固守,並祈求接續的工作及人員順遂平安

  稟報和唸誦完經文之後,李蓮添祭司將4個方位的檳榔交給李逢春祭司排列入原本已盛放檳榔及檳榔串等的芭蕉葉上,再將芭蕉葉整個以逆時針方向旋轉3圈後,往大門方向拖行走出去(準備丟棄)。此時由展示更新案承辦人我 為代表,用左手持掃把,以逆時鐘方向從原先擺放檳榔的地方掃起,再跟隨祭司的腳步掃往香蕉葉(中),依序(北、西、南、東、中)逐步掃除,最後連掃把一起丟出門外,象徵將邪穢事物掃除乾淨。


以掃把將各方位象徵邪穢事物掃除至中央的芭蕉葉上,再跟隨李逢春祭司的腳步一股腦連同掃把往外丟出,意喻已掃除乾淨

  此時由男祭司們將香蕉葉包住的檳榔及檳榔串等帶到館外的棄穢地ateatelran。棄穢地以往是部落丟棄邪穢事物的固定地點,但因執行儀式的地點不在部落內,故挑選附近人煙罕至的荒地,於做完儀式後丟棄。

  凡是到過棄穢地都要洗手淨身,因此完成丟棄儀式的祭司們回到博物館時,以博物館準備在停車場的水洗手淨身,並向外灑3次水,象徵以水淨除所有的邪穢事物,才再度進入博物館。

  最後兩位祭司在方才執行儀式的地方進行最後的祭告與感恩迴向。兩人倒了一杯米酒輪流依序對神靈稟報及感謝,念誦期間還聽到他們的聲音逐漸哽咽、掩面啜泣與拭淚,最後將米酒靜置於角落,說是要留給祖靈們享用,並交代隔日再逕行丟棄,即完成當日的除穢祈福儀式。

釋疑

  會後同仁對於祭儀中產生的疑問就教於李逢春祭司,他耐心地一一解釋:
(1)陶珠的數量依照往生的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死亡者為單數3、5顆、意外死亡者則是雙數4顆,還要以串有陶珠的苧麻繩橫綁。
(2)儀式中都是以逆時針方向來進行,以方位來說就是由北開始,接續到西、南、東結束。除穢祈福用的檳榔、芭蕉葉也都順著逆時針轉動3圈的規矩,象徵帶動靈氣並將邪穢事物連根拔除。
(3)掃除用左手這是傳承下來的規矩,祭儀中凡是有關持拿陶珠、檳榔、清除或掃除的動作,全得用左手執行。
(4)棄穢地一定要挑選附近人煙罕至的荒地,絕對不能被一般人踩到。

後記

  重新正式開館3個月後,正逢臺灣民俗傳統的農曆7月,猶記得上次祈福儀式時祭司與眾多靈交流的悸動,因此除了館內傳統普渡祭祀慣例外,我們再度邀請祭司前來協助祈福與交流。儀式的位置與方式都與前次不同,小插曲是原定在農曆初一這天執行儀式,一早祭司致電說前一天做了不好的夢,所以儀式要改期;因此這次出現一種很特別的儀式用品,以兩個檳榔殼內裝陶珠,再以陶珠苧麻繩串綁縛,意欲將惡夢裝入其中,祈求減少惡夢的侵擾。而關於這次的祈福儀式,下次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特別的儀式用品,以兩個檳榔殼內裝入陶珠,再以陶珠苧麻繩串綁縛,其功用是祈求減少惡夢侵擾

  祭司們皆年歲已高,李蓮添祭司更已達83歲高齡,他們在每次儀式中都會語重心長問在場同仁,你們有身為原住民的嗎?如果有,要趕快跟著學,不然以後就看不到也學不到了。從他們急切的表情眼神與吐出的字句,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憂心與焦慮。「文化斷層」是一個多麼需要被重視的議題,當語言、文字、風俗習慣一一被遺忘,傳統文化智慧都已所存無幾,更遑論如何永續傳承。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史前館南島暨臺灣史前史展示廳更新計畫-展示設計及裝修統包工程案承辦人。本文感謝臺東縣卑南族研究發展學會陳美齡理事長協助審閱及提供修正意見,特此致謝。)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