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不同以往的夏天
文‧圖/洪小喬
2022年,我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稱史前館)度過熾熱且充實的暑假。當初選擇到史前館實習,既因為本身對歷史、文化、考古感興趣,也因與所學相關,而聽了常設展更新後的南島廳介紹,更覺得來此實習、參與其中是不虛此行。
研究典藏組:細心與耐心的修鍊
選擇至研究典藏組實習,目的是為學習文物典藏、保存維護及增加研究、田野調查之能力。而在這之外,我認為我也在此磨練了自己的心性。細心與耐心在典藏組是不可或缺的,以文物盤點來說,核對藏品編號及檢視文物狀況都需要細心,而藏品一件件拿出來檢視完再放回去,則是需要耐心。在這兩個月中,除了年度文物盤點及財產盤點外,我還參與文物整飭、文物提領歸還、文物狀況檢視及文物儲位查找……等工作業務,每項業務都使我有不同以往的體會與學習。
以文物提領歸還來說,因有幸遇到各國大使來庫房參觀,參與了從文物展示的造冊、填寫提領單、一個個儲位提領文物、擺放,最後到大使們參觀完後再一一歸位的過程。雖然大使參觀的時間不到一小時,但在這背後,典藏組的人員忙進忙出陸續準備了約一個禮拜,只為了讓物品以最安全、沒有疏失的狀態呈現在大家面前,再以最安全的方式讓文物回到原本的儲位。在這過程中看到了典藏組人員背後的辛苦,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很適合用在典藏組,默默的付出辛勞只為讓文物有最好的保護及呈現,也讓我更欽佩典藏組的人員們。
而在實習過程中,謝謝怡玲姐及燕燕姐手把手地幫我們上文物整飭的課程。從最基礎的對文物最安全的持拿技術,以不同類型的文物教我們持拿方式,還有文物的狀況檢視、及如何描述其狀態,介紹文物清潔工具並實際清潔文物,最後是製作收納文物的無酸紙盒。製作無酸紙盒也花了我們很多心力,紙盒尺寸的繪製及切割使我陷入苦惱,怡玲姐和我分享繪製紙盒展開圖的訣竅,也讓我多次嘗試繪製及切割。經過多次的製作,對於製作無酸紙盒越來越上手,並且沈浸於製作紙盒的時光中。從一片無酸紙板經過精細量出尺寸繪製、裁切及黏合後完成一件無酸紙盒,會有一種成就感。
|
文物整飭課程,桌上擺放不同類型文物學習持拿方式。 |
跨組別學習:不同面向的學習與認識
這次的實習很特別,讓我們不同於以往只做自己組別的業務,而是可以跨組別參與各式不同的業務。我雖然在研究典藏組的民族學門擔任實習生,卻參與了研典組考古學門的東岸遺址探查、展示教育組的探索館活動攝影紀錄、DIY協助、藝術家訪談、部落參訪及遺址公園的仲夏營隊小隊輔等活動。
在DIY、探索廳活動及擔任仲夏營隊小隊輔中,因為有別於典藏組在幕後工作,而是在第一線面對民眾,在這之中學習如何與民眾應對,以及從活動中觀察民眾參與活動的反應,藉此分析哪些環節有良好的回饋,而有哪些地方可以修正下次改善,都是對博物館教育活動中的反饋,也讓我在活動中有所學習。
跨組別參與的活動中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隨著建成老師一同去嘉蘭部落文化祭探訪。在到嘉蘭部落的路上,建成老師沿路與我們介紹「臺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的故事、利里武祖靈屋特別之處、以及東部保存較完整的石板屋之經歷,而後也參與嘉蘭部落的文化祭。透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們更了解這些地方及建築的歷史及其涵義,而實際去參與部落的儀式,可以對該地區之部落傳統文化更深入認識與理解,看到文化祭中的眾人雖然來自不同部落,卻都為自己族群的文化傳承延續而努力著,也使我思考著博物館之於部落的文化復振及文化自治,能如何從旁支持、協助。
而跟著研典組考古學門書宇姐一同去東岸的遺址踏查,則是讓我學習基礎的陶片及石器辨別。同行的大家學會如何辨別以後,一頭熱地在遺址瘋狂尋找陶片及石器,找到後便眼神發光的分享著,令這趟踏查增添不少趣味,也經由書宇姐的介紹更認識了東部海岸的石棺及石壁。
|
東岸遺址調查,認識都蘭遺址的石棺。 |
結語
這兩個月學到了扎實的典藏管理,從文物最初進入博物館的整理,到入藏後的盤點,燕燕姐與怡玲姐都耐心地教導著我認識及學習。很感謝他們與芳誠哥,在實習時遇上問題都會不厭其煩地為我解答,釐清我的問題。而在跨組別參與的活動中,也接觸了研典組業務以外不同面向的博物館業務,使我更加了解博物館相關事務的實際操作與會遇上的問題,日後能將所學運用於工作中。
另外因為在臺東實習,人生地不熟,很謝謝在實習中認識的夥伴們,帶著我去認識臺東的生活、文化,也一同去參與部落祭典,讓我在這兩個月不孤單。每天忙著學習新事物及體驗臺東生活,兩個月就咻一下過去了,我獲得的比想像中要更多,得到了豐實的博物館實務經驗,還有可貴的友情,十分感謝在這兩個月指導我的館員們,還有帶我遊山玩水的實習夥伴們,也謝謝史前館讓我度過不同以往的夏天。
|
謝謝帶著我到處玩的實習生夥伴們! |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學生,2022年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實習生)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