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從斷裂到銜接傳統織布的技藝傳承─兩位賽夏族女性工藝師的故事

南島文化專欄

  臺灣神祕的矮人傳說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提走行動故事箱來到部落國小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5期 2023.2.15

臺灣神祕的矮人傳說

文‧圖/傅鳳琴  

  臺灣各地流傳許多矮人的傳說。早在清代文獻《臺灣府志》與《鳳山縣志》即記載深山中住著矮人:「人狀如猿猱,長不滿三尺,見人則升樹杪。人欲擒之,則張弩相向,緣樹遠遁。亦有鑿穴而居,類太古之民者。」(周元文,1960:241)其中所提及「長不滿三尺」或「長僅三、四尺」的「人」或「蕃」,就是現今稱的「矮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經在日本的《東洋時報》發表了一連串的文獻,標題為「台灣的烏鬼番」,指出臺灣的原住民各族,除了蘭嶼的達悟族(雅美族)之外,幾乎各族都有祖先與矮黑人相處的傳說,布農族和鄒族更指出矮黑人比他們早到臺灣。

與臺灣矮黑人有關的傳說故事。

  臺灣原住民「矮人」的傳說,有稱小人、黑矮人,或稱小矮人、烏鬼番等。排灣族以ngedrel稱呼矮人,傳說他們身材矮小,身高不過我們的一半,但是力氣很大。矮人獵到羌,揹起獵物,因為身體矮小,羌的背部就拖在地上。布農族稱矮人為saluso,身高不足三尺,經常躲在岩石後或香蕉樹下。泰雅族稱矮人misinsigot,住在遙遠的山後,身材矮短,約三尺左右,身手非常矯健。阿里山鄒族稱矮人sayucu,身材矮小,連樹豆枝幹都能攀爬。卑南族南王部落稱矮人kikik,不穿衣服,住在山上,身高只有四、五歲孩童般高。賽德克族傳說矮人體小,身高只到成人的胸部。邵族傳說小黑矮人,不僅身材矮小還有尾巴,比邵族人先居住在日月潭。學者劉育玲分析在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邵族、鄒族的分佈範圍,矮人的傳說是族人們經常因為種種原因與矮人發生爭戰。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及拉阿魯哇族,矮人的傳說是早期祖先在遷徙或部落建立時,偶然與矮人相遇之事,有的得到矮人友善的協助,有的還曾與矮人通婚等等。(劉育玲,2015)

  臺灣矮人傳說最完整當屬住在新竹與苗栗交界山區的賽夏族,不僅傳說祖先與矮人共同生活的故事,至今仍保留巴斯達隘(賽夏語:paSta'ay),俗稱矮靈祭,原為每年舉行,隨著時代變遷,日治時期受到禁止,改成每兩年一祭,現代祭儀也從早期六天五夜,縮短成為四天三夜,時間則落於秋收後農曆十月中旬的月圓前後,每隔十年一次大祭。

  賽夏族人對矮人充滿敬畏和感激。傳說從前矮人住在賽夏村落附近的山洞中,能歌善舞且精通農業和巫術。矮人教導賽夏人祖先如何種粟、收割等等。後來矮人因時常欺侮賽夏族婦女,令族人十分生氣,族人在矮人通過的獨木橋設下陷阱,讓矮人幾乎全掉入深淵,剩下的矮人後來也都失蹤了。賽夏族人仍然感念昔日矮人幫助他們豐收的功勞,便在收割粟米之後,舉行pasta’ay矮靈祭,以示紀念。

賽夏族傳統服飾。

  過往考古學、語言學的調查證據都無法證實有關於臺灣矮人曾經存在。2022年,澳洲、日本、臺灣、越南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在《世界考古學》發表〈臺灣黑矮人和東南亞史前史:小馬石窟的新發現〉(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s),研究指出在臺東成功鎮小馬石洞內發現女性骨骸,包括股骨與頭骨,研判該女性身高約139公分。研究小組針對頭顱型態研究,證實6000年前臺灣真的存在黑矮人狩獵族群,相傳數世紀的「矮人」、「黑矮人」傳說可能是真的。在DNA比對後發現,黑矮人與同一時期的非洲樣本很接近,也與現在生活在南非、菲律賓部分地區的黑矮人類似。不過,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黑矮人」到臺灣前的身材就很矮小,或是後來才形成這種特徵。(Hsiao-chun Hung, Hirofumi Matsumura, Lan Cuong Nguyen, Tsunehiko Hanihara, hih-Chiang Huang & Mike T. Carson, 2022)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2022年11月展出「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展出苗栗南庄地區賽夏族人積極訪查存留的織物與服飾,以「復織」方式推動文化復振工作。展出內容為2019年起,博物館持續與賽夏族人共同進行館藏傳統服飾重製計畫,不但標識當代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定位,也為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議題提供了實踐之道。展覽主題也特別介紹paSta'ay巴斯達隘十年大祭,入口意象以最具特色的「臀鈴」裝置打造,呈現出賽夏族祭儀場域;此件作品邀請織女風順恩帶領族人一起創作,以兩種不同的編織方式,展現織藝技法,透過撥動臀鈴發出聲響,引領觀者漸漸進入矮靈祭場,從賽夏族部落分布範圍,與族人姓氏作為穿越歷史的通道,帶出祭儀文化與服飾,一步步呈現賽夏族的生活文化。歡迎有興趣的觀眾千萬別錯過。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入口臀鈴意象。

參考文獻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頁241。
鹿憶鹿:〈小黑人神話—從臺灣原住民談起〉,《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2004年)。
洪英聖:《臺灣先住民腳印》(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頁46。
劉育玲:《臺灣原住民族矮人傳說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Hsiao-chun Hung , Hirofumi Matsumura, Lan Cuong Nguyen, Tsunehiko Hanihara, hih-Chiang Huang and Mike T. Carson, “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s” WORLD ARCHAEOLOGY,(04 Oct 2022)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