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以史前館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為例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上)打開‧視野

國際頻道

  ICOM Prague 2022 X史前館連線:洪堡論壇─多元聲音的集會所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0期 2022.12.1

博物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以史前館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為例

文/張至善‧圖/史前館

前言

  臺灣「環境教育法」於2010年通過,並於2011年6月5日正式施行,史前館遺址公園及康樂本館分別於 2014及2015年通過認證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並於2015年與臺東縣其他設施場所組成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推動環境教育平台會議,強化在地交流凝聚在地環境教育行動方案,分享營運管理經驗、教案、志工運用及評鑑考核等。

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的成立

  臺東縣幾處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的設施場所,包含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永安社區環境教育園區、知本自然教育中心、小野柳自然教室、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及學校環境教育輔導團等,於2015年成立環境教育聯盟,以平台方式推展臺東地區各式環境教育相關活動,除深耕臺東環境教育,也積極參與花蓮及南部區域各項環境教育串聯行動。

史前館2015年與臺東縣其他設施場所組成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推動環境教育平台會議,強化在地交流凝聚在地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史前館如何回應新課題(環境)進行跨域對話

  跨域對話上,以本館與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合作之「守護海洋‧減塑行動:玩考古淨海灘」(2018-2019)計畫為例。計畫目標:1.透過「教育」的方式,來舒緩垃圾的問題,並從根源做起,徹底改善民眾對於垃圾議題的行動;2.課程融合在地環境與政策,考古概念、山海的環境教育推動,達到減塑與護海之行動;3. 辦理環境教育場所合作平臺,擴大服務能量,共同守護臺東;4.公私協力跨界合作,突破同溫層,連結在地,解決環境問題;5.透過淨灘整合行動,邀請淨灘相關團體,善用網路多媒體的力量,達到廣度及深度的推動,促進公民參與的覺知行動,串聯守護東海岸。

跨域對話上,2018年與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合作開發結合減塑與考古之教育行動。

  這個名為「call for action行動計畫」影響了約6,015人次,讓更多民眾了解海洋環境面對的垃圾問題,並希望能喚起保護海洋的行動。本次規劃之環境教育行動係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目標第14項「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在海洋議題上採取「行動」來改變社會,並將公民參與融入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之中。史前館以環境教育作為博物館「公共性」的重要目標,融入在地環境議題行動者所組織的聯盟,形成獨特的平台經驗。

博物館核心方法新價值的體認與應用

  此處「博物館核心方法」所指為「展示」,運用博物館的核心專業能力「展示」,分別與民眾、學校、部落社區、機構等合作,利用活動設計和資源整合,把對環境的關懷應用於海洋廢棄物、食農教育和宣揚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與環境永續等價值觀上。接下來分別以「桃機文化櫥窗」、「食代力量」與「芭芭秧的普式生活」三檔特展為例,可以看見獨特的巧思與資源整合。

  「桃機文化櫥窗」特展(2019/07/01-2019/09/30)以「這個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題,展出史前館的「現在進行式」,其中最後一個單元為「永續寶島:博物館與環境永續」,展出的物件是和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文化創意設計科合作,由徐啟賢老師帶領學生分組以海洋廢棄物進行創作。這個展示由推動淨灘及「多背一公斤」的環境行動開始,將淨灘的海漂廢棄物和浮球,由離島遊客協助帶回富岡漁港,交由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文創系師生,以浮球為主做海廢創作,最後於桃園國際機場第二航廈出境區四樓貴賓室區展出。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串聯,從遊客「多背一公斤」開始,經過教育系統消化、轉譯、創作再由博物館完成展示。

  「食代力量」特展(2020/08/21-10/25)從飲食的角度重新檢視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展示的內容跨越時間的軸線,以臺東這片土地為背景,帶領大家從史前到當代的眼光來探討飲食文化的轉變。結合公家機關、學校、部落、私人公司、工作室等,一同傳遞尊重在地與自然,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形成一股友善環境新時代的飲食運動!

「食代力量」特展從飲食的角度重新檢視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結合公家機關、學校、部落、私人公司、工作室等,一同傳遞尊重在地與自然,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形成一股友善環境新時代的飲食運動!

  「芭芭秧的普式生活─普悠瑪女性飲食文化」特展(2021/08/13-2021/10/11)於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展出。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自2011年起開始與卑南族Puyuma普悠瑪部落婦女會合作種植小米,推動傳統小米種植與祭儀以及相關生態知識的保存與實踐。經過10年的持續耕耘以及年輕婦女babayan芭芭秧的參與下,園區這塊小米田已成為部落小米文化與知識傳承的重要場域。這個特展展示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族人的傳統小米知識與部落專屬的美味料理食譜,傳承並展現卑南族飲食文化的永續觀,重新鏈結人與環境的關係。

  以上三項展示融入了民眾參與、館校合作、文化創意、機構協力、部落陪伴和社群協力等,推展環境永續、文化永續、友善環境的飲食運動、部落小米文化與知識傳承、性別分工、傳統耕作及飲食文化的永續觀。在博物館核心方法新應用上,我們看到一般民眾、學校、部落及其他機構皆成為展示的重要組成甚至是主要詮釋者。

小結

  從以上案例來看,史前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有以下特點:1.以環境教育作為博物館「公共性」的重要目標,融入在地環境議題行動者所組織的聯盟,形成獨特的平台經驗;2.在博物館核心方法新應用上,一般民眾、學校、部落及其他機構皆成為展示的重要組成甚至是主要詮釋者。史前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並結合所謂的在地「平台」及「聯盟」方式,積極突破既定的博物館框架,更貼近當代博物館面對的真實世界與社會課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康樂本館環境教育負責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