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以史前館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為例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上)打開‧視野

國際頻道

  ICOM Prague 2022 X史前館連線:洪堡論壇─多元聲音的集會所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線上特展-牛罵頭文化與長山頂II遺址

  新石器時代中期史前人群開始擴散至全臺灣,自海岸低地逐漸散居至淺山區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 適應與持續演變,不同區域之間逐漸產生了文化差異。

  中部地區代表性遺址為臺中市的牛罵頭遺址及安和遺址。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器形有罐、 缽、瓶、豆形器。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沿襲了大坌坑 文化的特色,但繩紋更加細緻。

  長山頂II 遺址因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中心的設立而發現,歷經兩次發掘,其是目前內陸山區少有的繩紋陶文化人遺址,提供了史前四千五百年前人群在此活動的證據。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0期 2022.12.1
 

  「廣結盟友,共同致力」是促進文化場館不至於在自己所處位置單打獨鬥的方法。史前館透過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來回應新課題、進行跨域對話,而此一作法也促進博物館透過不一樣的行動,更有效參與公眾事務。

  史前館康樂本館開館16年來的第一次建築改造機會,從2018年至今,當中有著諸多細節。連著兩期來認識康樂本館如何在視覺空間上帶來新的面貌。改造建築師帶來「打開」、「流動」的設計理念。讓我們先從「打開」的改造成果說起。

  三年一次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年會,很幸運得以在疫情稍緩下於捷克布拉格辦理。趁此發表機會,本館首長與館員也組團赴歐洲參訪及參與年會。本期開始將有一系列連線報導,第一篇就來看洪堡論壇的參訪心得。

 
 

博物館以環境教育參與公眾事務:以史前館參與「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為例

文/張至善‧圖/史前館


史前館2015年與臺東縣其他設施場所組成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推動環境教育平台會議,強化在地交流凝聚在地環境教育行動方案

前言

  臺灣「環境教育法」於2010年通過,並於2011年6月5日正式施行,史前館遺址公園及康樂本館分別於 2014及2015年通過認證成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並於2015年與臺東縣其他設施場所組成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推動環境教育平台會議,強化在地交流凝聚在地環境教育行動方案,分享營運管理經驗、教案、志工運用及評鑑考核等。

臺東縣環境教育聯盟的成立

  臺東縣幾處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工作的設施場所,包含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永安社區環境教育園區、知本自然教育中心、小野柳自然教室、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及學校環境教育輔導團等,於2015年成立環境教育聯盟,以平台方式推展臺東地區各式環境教育相關活動,除深耕臺東環境教育,也積極參與花蓮及南部區域各項環境教育串聯行動。

詳全▲TOP

 
 

史前館的建築改造(上)打開‧視野

文/游清志‧圖/游清志、徐明正、傅書鴻提供


史前館改造後的正門,直接面對開闊的草地

前言

  2017年夏天,立法院通過前瞻計畫預算案,2018年春天,史前館迎來開館16年來第一次建築改造的機會,於是積極彙整多年來在空間使用上無法改善的問題,以及對未來經營的方向願景,提出建築改造需求書,公開徵求建築師遞件競圖。

  需求書內臚列了史前館希望改造的重點,包括:「本館建築入口、大廳及二樓迴廊」、「山之廣場空間優化」、「既有餐廳、玻璃屋,與1F 教育資源中心改建為『南島探索館』」、「常設展廳空間與動線改善」、「南島探索園區(含南島植物園)」、「南島生活遺產公園」等。

  2018年秋天,競圖比賽結果出爐,陳哲生建築師獲選為本次建築改造計畫的設計監造建築師(以下簡稱:改造建築師),其設計理念可以「打開」、「流動」四字囊括,對於視覺空間的創造、使用空間的改善均有獨到的想法與手法。

詳全文▲TOP

 

 

ICOM Prague 2022 X史前館連線:洪堡論壇─多元聲音的集會所

文‧圖/田詩涵


入口展示主題「柏林印象」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第26 屆總年會於2022年8月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筆者有幸獲得海報發表機會,並與王長華館長及其他發表同仁一同前往參加會議。而會議召開期間適逢德國柏林洪堡論壇全館展廳開放前夕,為了解當代博物館展示及治理方向、海外館藏臺灣原住民文物蒐藏脈絡及文物類型,以評估後續合作研究或展示的可能性,筆者與館內長官同仁於2022年8月16日至28日前往德國柏林及捷克布拉格,執行「參訪德國柏林博物館群及出席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大會交流出國計畫」。

  其中德國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為參訪重點之一。自2002年7月起通過計畫,洪堡論壇歷時19年終在2021年7月實體開幕呈現在大眾眼前。容納多元聲音、開放討論的特質,同時反映於該場域並非由單一組織經營,合作進駐的4個組織(註1),分別為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Stiftung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SPK)及其轄下的柏林民族學博物館(Ethnologisches Museum)及亞洲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Asiatische Kunst der Staatlichen Museen zu Berlin);柏林城市博物館(Stadtmuseum Berlin)及其下的柏林文化計畫(Kulturprojekte Berlin);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洪堡論壇基金會(Stiftung Humboldt Forum im Berliner Schloss)。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
    時間:2022/10/25(二)~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2特展室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復返:土地的節奏【mihumisang 米呼米尚】海端駐地創研計畫特展
    時間:2022/11/4(五)~2023/1/29(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