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一起在力量的裡面:回顧2021年並展望2022年「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考古探索

  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上)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微」實習冬令營開辦了?!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67期 2022.5.15

一起在力量的裡面:回顧2021年並展望2022年「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文‧林頌恩/圖‧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今年,再一起合辦文史工作坊好嗎?我們有學生去年看到你們學員的發表很受激勵,覺得一樣都是大學生,人家能,他們一定也能。」屏東大學原專班主任同時也是排灣學籌備小組召集人Tjuku Ruljigaljig李馨慈提到,在去年「2021 sikudan na paiwan排灣學研討會─排灣族知識體系的探究」會場上,看到同樣是大學生的學員歷經培訓到發表的過程,在台上說出自己如何從完全不知該怎麼著手調查到能夠針對主題梳理出一個脈絡,告訴我她學生的反映與回饋,讓我聽了心裡也同樣感受到激勵。也讓我開始期待今年以青年為主要招募對象的文史工作坊,可以如何長出另一種花朵的樣貌。

  回想去年受疫情影響而辦理得好波折的培訓工作坊,讓講師跟學員真的好辛苦。原本規劃好連串的實體內容,一下子必須調整拆成好幾場的線上操作,連訪談老人家都變成視訊進行,簡直是隔空抓藥線上問診,既讓老人家感受不到學員就在眼前聆聽的互動,也讓講師跟工作人員忙得七上八下不得安穩。

  然而這一切在看到學員從主題擬定到完成摘要書寫,在講師王昭文的提點建議修改下,以及講師林文正與邱健維在後續循序陪伴書寫指導下,得以完成投稿、站上講台發表簡報,這過程就像倒吃甘蔗一樣,一切辛苦變得甜蜜又溫馨。
2021年排灣學研討會結束前的大合照,還有這麼多人待在會場捨不得離開
(來源: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文史工作坊的研習從來不只是工作坊與研習而已,其實更是在過程中希望能串起參與者與自己關注的部落人事物跟內在知識形成深刻的連結,願意在學習與經歷過基本方法之後,延伸更多可能性。面對部落耆老的記憶與智慧急遽流失、面對年輕人與中生代想要多了解部落事務與家族記憶等,如何尋找與觸發可供中青輩與老一輩連結部落文史採集紀錄的方法,真的是刻不容緩的緊急任務。

  為什麼我會在意部落文史的培訓,因為這是生成與部落有關展覽文案資料、出版品內容等等所有的基本功。由族人擔任資料蒐集與書寫,既可掌握自己的主體發聲,又能與長輩產生更為親密的交流,而長輩也能感到身上所擁有的知識能傳交給適當的人而心有寄託;過程中有非族人一起協力,既可跟著認識部落,又能產出同有參與感的文本,大家都能在過程中更感受與地方、與族人不同層次的深刻連結,這是讓我覺得有意義的地方。

  而對於部落文史採用工作坊方式來培訓辦理,也跟我以往在各地參加過不同單位辦理的文史培訓經驗有關。如何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真正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以及具有脈絡的內容,這除了需要靠自己願意去接觸與投入,也需要基本的工作方法,如果在這過程能有同伴一起激勵、又有名師可以指導提點,再加上公開發表的壓力及自我期許,這些動力加總起來可以形成很強的推力。

  近年來透過文化部「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的支持,史前館曾於2018年在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與當地協會合辦「部落文史撰寫實務工作坊:來寫家族史」;接著則是2019年於臺東縣太麻里鄉拉勞蘭部落與教會合辦「文史書書寫工作坊─第一次製作文史資料紀念冊就上手」;再來是2020年於屏東縣來義鄉南和村與當地協會合辦「跟著vuvu不只是聊聊天:2020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2021年MLA計畫結束後,本館自辦「博物館與地方發展計畫」,繼續與南和村合辦「Kakudan,那些讓我們是我們的事:2021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而這一年在整體時程操作上也特別與2021年排灣學研討會結合,從徵稿、投稿到發表的時程都同步,因而不只促成該次研討會產生「部落文史」專場,更促成學員不只是參與培訓而已,也在最後投件發表階段得以形成更大的公開分享。

  在2021年排灣學研討會的發表上,有學員為自己所承擔的使命落淚,也有學員的家人、受訪對象前來感受到學員的努力而感動不已,在會場上形成動人的氛圍。尤其是支持來義鄉族人能夠參與「部落文史」專場背後最大的力量,除了村長Angusan Palivulj陳文山大力支持攬下許多工作並且參與投稿發表《手紋文化制度規範:來義鄉排灣族手紋耆老的田野探討到復振與紮根經驗》之外,以及擔任行政與在地事務接洽窗口忙前忙後的青年Ljegay Qeludu樂蓋格魯杜,還有一位就是耆老Drangadrang Rupeljengan 林時吉,他從學員田野階段就陪著學員練習,到學員繼續訪談以及最後的發表都全程陪同,長輩的活力是給我們最大的鞭策。
根本是我們的偶像巨星啊vuvu Drangadrang Rupeljengan 林時吉
(來源: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當我看到Mani Badrauran連芷若在研討會上的表現,如何與同組同齡的陳力邦以及長輩Uljiyan Lalaungan尤淑華一起互相合作,完成了〈從出生到同「路」人:來義鄉南和村出生禮俗的文化意義〉,這個「路」指的是新生兒如何從母方或父方承繼家族名字而有了與前人作為典範所要努力的人生之路,這個主題所要涵蓋的田野範圍很大,因而從訪談、族語釋義、書寫修正到不斷來回釐清,想到她當初一開始碰到的問題,因為兩位vuvu(祖父祖母)來自不同系統,所以對於同一件事物的解釋與看法都帶有自己系統的解釋法,而讓她不知該如何整理才能理出頭緒是好。而這一切努力,最終讓坐在台下的vuvu與家人能夠一齊感受到她這一路的成長與蛻變,這一場發表不只是為自己的部落有進一步的付出,也感受到何以生長在這個家庭與家人更緊密的聯繫。

  另外一位讓我感動的學員是Pauni Kavulungan林曉娟,她以〈情柴,在望嘉部落的重要性〉提出她過往投入田野觀察紀錄但遲遲沒有發表機會的送情柴主題,連帶將情柴的意義、年輕人贈送情柴背後所代表家族互動的心意都娓娓道出。文化復振與延續的過程並不容易,更需要中生代陪伴著年輕一代做下去,面對老人家急速凋零,讓深感還有好多東西來不及去好好請教老人家的曉娟,說著說著眼淚也跟著流了出來。
好喜歡這一場的合照,只要是認同來義鄉的與會者通通一起來入鏡
(來源: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不只是發表者的付出讓人感動,會場上也有許多參加者不辭辛勞前來屏東,只為了能夠聽到自己在意的主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過半百才投入族語教育的旅北長輩,儘管人在都會,她一直惦記著要把握任何能讓她與家鄉連結的機會,排灣學研討會展現了排灣族人滿滿的參與及分享各種知識的力量,這是在其他研討會很難獲得的深刻連結,因此她無論如何都要參與這場盛會。

  因為有著這些支持的力量,讓我們繼續投入籌備。就在與屏東大學展開熱烈討論之時,加入了七佳部落青年的力量,Dremedreman Curimudjuq廖敏表示會找弟弟們Paljaljim Gadu鍾又任與Gigi Pazazulung徐嘉榮一起來擔任助教,一起將所學陪伴弟弟妹妹們;此時春日鄉公所也表示願意一起聯合主辦培力青年的想法,村幹事Tjuku Surinag胡雅惠也想找出更多年輕人來參與的構想,古華部落青年也會是其中主力。在逐漸討論形成提案的過程,也讓2022年強調以年輕人為主要招募學員、年輕人一起來的力量形成更明確的主題:「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Marekacevucevungi這個說法是廖敏在詢問過父親Buka Parigur廖秋吉之後給我們的建議,意思是我們年輕人大家一起來。這是具有包含性的邀情,也就是不只侷限於說話這方的年輕人作為「我們」,也包括邀請說話者以外的人們一起加入這個主體成為更大的「我們」,這正是開辦青年參與文史工作坊想要促成的結果。

  就在與今年的講師邱健維、林文正進行課程籌備時,突然得知胡台麗老師於5月7日辭世的消息,震驚了我們去年一起從投稿到發表的學員及工作人員群組。胡老師去年擔任兩位學員的評論人,看著她很開心學員的研究發現,也給予學員很好的提醒與建議,之後更是在臉書寫下她的感受,胡老師那時的肯定讓我們感受到這段努力的歷程非常值得:
  很榮幸應邀在2021年10月30-31日的屏東「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研討會」中擔任最後一場的評論人。這個研討會是由排灣族人創辦,極具排灣味和草根性。我主要評論的文章是Qedeves Ridiv Caljas Tjainavalj劉雪鳳寫的關於來義村的pulingau巫師文化與變遷,輔助評論的一篇文章是Maresges Lalaungan林聖恩寫的探討排灣族容易引發矛盾爭議的temuqulj頂替制度。撰文者不是研究生或學界人士,而是排灣村落中年輕一輩族人對自身非常關懷並有深刻體會的議題所做的研究和首次書寫發表(要感謝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部落文史工作坊形式培訓和陪伴最後兩場中幾篇論文的寫作)。兩位發表者在討論時想到自身家族的境遇和文化傳承遇到的困難,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2022年,胡老師同那些曾與她一起說過話、受到她訪談而一輩子努力實踐將這些知識傳下來的先人,一起在天上的那個地方了。而我們還在地上人間的後輩,就算能做到的不多,可是只要在還能做的時候趕快加入這個一起努力的行列,那就是可以告慰天上告知人間有一群人沒有中斷努力、一直在乎與行動的明證。

  今年的文史工作坊就要展開報名了,也引領我們再次跟著部落學習的機會。就像去年是學員而今年則已擔任講師助教群的陳力邦,在發表結束後的心得這麼說:「從本來真的對一切規範都模糊不情,嘗試理出一些脈絡,到感覺好像知道了些什麼,好像可以發表,直到聽完部落耆老林時吉vuvu的回饋,才發覺自己真的所知甚少,好像真的被打回剛出生的狀態,對文化還是對部落社會,要學的要聽的,還有好多好多。」我們都在這個知道越多便發現自己懂得越少的混亂過程當中,就算再狼狽也要試圖繼續匍匐前進,因為在傳來花香的那一端,將是用汗水與淚水灌溉而成的花園。

「Marekacevucevungi我們大家一起來:2022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報名表單連結

研討會新聞報導
2021排灣學研討會 從部落角度出發建構文史│原視新聞│2021年11月1日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博物館與地方發展計畫」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