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一起在力量的裡面:回顧2021年並展望2022年「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考古探索

  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上)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微」實習冬令營開辦了?!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線上特展—臺灣島與海上路徑

  臺灣島及其周邊區域包括空中和海上都是生物移動網絡的組成部分。 由“黑潮”和“候鳥遷徙”讓我們得以一窺臺灣與周邊世界密不可分的自然關係。臺灣海峽陸橋雖在冰河期後消失,但野生動物仍可跨海來到台灣,人類也是。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67期 2022.5.15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邀請大家來認識,博物館具有翻轉我們所處世界的力量,其中提到博物館能為社會帶來三個層面的正面轉變力量,分別是永續發展的力量(The power of achieving sustainability),二是數位創新與近用的力量(The power of innovating on digitalisation and accessibility),三是社區/群教育的力量(The power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education)。本期三篇文章,來帶大家一起感知、發掘博物館可以帶來積極與正面轉變的力量。

  博物館擁有教育的力量,提供大家各種學習機會。「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今年又要開始招生了,在2021年的回顧與2022年的展望之中,感謝也想念所有曾經陪伴學員成長的講師群、受訪者與評論人,並特別感謝胡台麗老師在去年排灣學研討會帶給學員的評論與鼓勵。

  被發掘至今超過一百年的卑南遺址,需要依賴從發掘調查人員到研究典藏人員一起合作的力量,才能將遺址與器物背後的訊息告訴大眾。而同一地區不同時期與不同地區同一時期的資料都可以交叉看出各種訊息。本期便從研究人員的第一手材料看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並重看早期卑南遺址出土的相關繩紋陶資料。

  史前館康樂本館於今年首度開辦微實習,全班同學在老師帶領下,從聽講、實作到解說培訓的集體活動中,一起感受到博物館工作的魅力與彼此的成長。衷心希望未來還有這類的合作,青年學子更認識博物館教育力量的可能性。本刊接下來也會一連刊出多位學生的實習心得。

 
 

一起在力量的裡面:回顧2021年並展望2022年「一起來做部落文史工作坊」

文‧林頌恩/圖‧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2021年排灣學研討會結束前的大合照,還有這麼多人待在會場捨不得離開(來源:排灣學sikudan na paiwan)。

  「今年,再一起合辦文史工作坊好嗎?我們有學生去年看到你們學員的發表很受激勵,覺得一樣都是大學生,人家能,他們一定也能。」屏東大學原專班主任同時也是排灣學籌備小組召集人Tjuku Ruljigaljig李馨慈提到,在去年「2021 sikudan na paiwan排灣學研討會─排灣族知識體系的探究」會場上,看到同樣是大學生的學員歷經培訓到發表的過程,在台上說出自己如何從完全不知該怎麼著手調查到能夠針對主題梳理出一個脈絡,告訴我她學生的反映與回饋,讓我聽了心裡也同樣感受到激勵。也讓我開始期待今年以青年為主要招募對象的文史工作坊,可以如何長出另一種花朵的樣貌。

  回想去年受疫情影響而辦理得好波折的培訓工作坊,讓講師跟學員真的好辛苦。原本規劃好連串的實體內容,一下子必須調整拆成好幾場的線上操作,連訪談老人家都變成視訊進行,簡直是隔空抓藥線上問診,既讓老人家感受不到學員就在眼前聆聽的互動,也讓講師跟工作人員忙得七上八下不得安穩。

詳全▲TOP

 
 

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上)

文‧圖/葉美珍


都蘭遺址西端臺地繩紋陶口緣側視圖。

  本館電子報先前刊出〈卑南遺址繩紋陶時期文化的提問:關於佔居範圍與陶容器〉()與(),對於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層的提問,其中涉及筆者與同事自1990年代以來長期的採集資料及研究過程,此段歷程是在1980年代繼卑南遺址搶救發掘之後建構東部繩紋陶文化內涵的關鍵階段,思考過程按部就班逐漸形成。故筆者就己身觀察,依第一手材料談卑南遺址繩紋陶文化,並重看早期卑南遺址出土相關繩紋陶資料。

  卑南遺址因地表石柱而被發現及報導,至今超過100年,日治時期曾有調查工作及小規模發掘。卑南遺址在1980年代因鐵路車站工程而進行約1.45公頃的搶救發掘工作,使得遺址蘊藏的文化內涵之辨識、建立等方面得到關鍵性進展。在1990年代發掘報告中,學者即提出「搶救發掘區」層位分兩層,上層之住居遺跡及器物屬卑南文化層,其下含有卑南文化石板棺群之黃土層為繩紋陶文化層(連照美、宋文薰2006),成為早期卑南遺址文化層的基本論點,實質促進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學者並據以建立東部史前文化層序。

詳全文▲TOP

 

 

史前館「微」實習冬令營開辦了?!

文‧圖/廖碧蘭


神隊友同仁葉長庚助理研究員(右)帶領同學認識典藏品紀錄拍攝設備

  自我擔任實習生業務窗口以來,這是第一次也不保證是否還有下一次實習合作的案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語言與文化學士原住民專班三年級生21人,在導師帶領下於今年2月份至本館進行集體實習。由於時間只有短短兩天半,有別於館方實習制式規定,也就是通常來說,來館申請實習的學生必須在寒假或暑假花上一個月至少160小時才符合規定。

  由於這次實習類型接近館校合作而且是老師全程陪伴的集體實習,且學期間學生已修習相關課程,因而開創此一合作。不過由於這是從未有過的案例,因此在這21人來到本館前,究竟博物館可以提供他們什麼,或者是能讓他們看到什麼,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提供學生了解博物館日常實際運作,這便成為業務窗口的我必須與帶導同仁討論釐清的責任。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南島新『視』界:第10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
    時間:2022/5/31(二)~2022/7/24(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多功能教室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9/11(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教育推廣 

  • 專題講座-想像的過去社會,當代的性別關係
    活動時間:2022.05.17(Tue.)10:00-12:00‧康樂本館-行政大樓2058教室
    講師│江芝華(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性別是當代重要的社會關係之一,性別認同更是近年來台灣社會重要的議題。然而性別關係的多樣性及流動性並非當代現象,而更可能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便不斷在體現的。過往的考古學研究受限於所處社會及學科本身的限制,往往將特定的性別樣貌複製於過往社會,更進一步僵化了我們特定的性別想像。本演講嘗試透過近年來的研究,說明當代如何影響著我們討論過去性別關係,而新的研究又是如何打開我們對於性別的想像。【活動詳情及報名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5、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