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操作鍊概念:陶器技術分析與實驗重建比對 (上)

南島文化專欄

  不僅是狩獵好幫手: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戲劇(下):過程戲劇的即興與結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59期 2022.1.15

博物館與戲劇(下):過程戲劇的即興與結構

文‧圖提供/黃郁倫

  談到博物館與戲劇的碰撞,一般容易聯想到的是「戲劇導覽」,它無疑是深化觀眾學習經驗的好工具,但如同前一篇〈博物館與戲劇(上):戲劇導覽的 To be, or not to be?〉所提,在某些腳本情境中,特殊身分的教育導覽員可能會對於所扮演的角色,游移在展演與真實之間的模糊地帶,因此造成定位釐清上的衝突,因此借助於角色扮演的戲劇導覽,可能並不適用所有屬性的場域。2019年夏天,專長為戲劇教育與戲劇治療的戲劇工作者蘇慶元(綽號小C,活動中則暱稱為C探長),則為卑南遺址公園引入了「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教學模式,讓史前館與戲劇碰撞出另一個可能。

  「過程戲劇」是「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註1)領域中的一種教學模式,在1980年代後期由西西莉.歐尼爾(Cecily O’neill)所倡導。簡而言之,過程戲劇的帶領者是透過前設文本(pretext),使參與者「進入特定的角色,設身處地探討當事人在處境中的感受、思想和行為,並參與建構戲劇發展的內容,從而對有關議題產生新的體會和理解。」(香港藝術學院 2021)

  蘇慶元老師為卑南遺址公園量身打造了一份似真、是假的前設文本,文本內容概述如下:

  某間開發公司向卑南遺址公園提案,希望合作進行觀光遊憩發展計畫,但遭到史前館內一位研究人員強烈反對。此時開發公司經理收到一封匿名信,威脅要經理退場。當參與者們所扮演的偵探,正透過保全的協助調查威脅信來源時,該名研究人員卻在上班途中遭到綁架,偵探更意外在辦公室發現,研究人員似乎在偌大的園區裡藏匿著一個秘密。這個秘密有待偵探進一步去發掘出來,並解釋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

扮演開發公司經理的演員教師拿出匿名威脅信,向完成考驗進入偵探角色的參與者說明所受到的威脅恐嚇,請求參與者協助。

  有了這樣的前設文本作為結構,但卻沒有再更進一步的腳本了。因此過程戲劇的教學過程,仰賴許多的即興表演和隨機自發的事件,使得事件的進展,彷彿是群體互動後共同推進的結果。舉例來說,我們在卑南遺址公園操作課程時,參與者在中段面對了一個密碼鎖保險箱,在完全沒有提供任何的線索與提示下,他們必須撈取上半段活動過程中,所有一瞥而過、可疑或可能的四碼數字。因此,在結構(structure)與自發(spontaneity)之間如何拿捏得宜,確保參與者的創作參與和學習,是最重要的關鍵。

運用想像與詮釋,整合理解一連串的資訊後,參與者共同在卑南遺址公園戶外林間找到了一個密碼鎖保險箱,交付給其中一位小心翼翼攜回活動基地。

  然而每一次的操作,參與者的觀察力、聯想力與記憶力總是讓我驚奇,另一方面,越複雜混成的任務,越有機會使團體成員互相包容。這些皆說明了過程戲劇的特質——其目標在於發展參與者對於所處環境的洞見與理解,以及培養深刻投入複雜角色與情境的能力,並涉及感知、想像、深思、詮釋的能力(陳韻文 n.d.)。換句話說,過程戲劇是介於即興與結構之間的。一方面開放參與者主動參與建構戲劇,但另一方面允許帶領者將戲劇建構在一連串的場景,得以更有意識地將參與者經驗與戲劇傳統進行連結。

  由於這樣的特質使然,使參與者轉換成為戲劇情境中的角色特別重要。然而期待參與者自行透過想像進入戲劇情境,是錯誤的期待,因此需要創造儀式。在卑南遺址公園的課程中,蘇慶元設計了幾乎佔去活動總時間五分之一的內容,在過程中邀請參與者進入角色。參與者一一通過偵探考驗,然後再經由被設計過的身體動作,參與者正式轉換了身分,成為戲劇情境中的角色。想像這是一場人類學經典研究中所說的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在儀式中設計出能協助人進行角色轉換的元素,使身分不明的閾限階段(the liminal)在課程中盡量縮短並有效達到回歸(return)至新的角色。如此一來參與者才有辦法以角色的立場思考,使共同建構戲劇的過程是在可控的發展之下,達成參與者在無腳本的戲劇中有效探索問題、情境和主題,達到教育戲劇的主要目的。

  以上簡述卑南遺址公園與戲劇工作者蘇慶元老師合作,將過程戲劇應用在博物館的梗概。2019年暑假我們首次開發此教案是三天版本,在心心繫繫這場有意思的教案兩年後,終於在2021年夏天又重新開張。透過文化部「文化體驗內容徵選補助計畫」的補助經費,邀請南王Puyuma花環國小高年級學生,並將教案修正為執行門檻較低的一日版(註2)。同事們起初一直以戲劇導覽或角色扮演,來想像著「博物館X戲劇」的合作模式,然而將戲劇視為一種教學工具運用於博物館教育現場,尚有更多具有理論基礎的模式與技巧,可使博物館與教育戲劇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原訂2021年暑假要執行的三日版本,因疫情升級將延期至2022年暑假執行,敬請期待。

註1:可理解為教育場域中的戲劇活動。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從事教學,戲劇成為一種教學工具,使參與者藉以學習其他內容。(陳韻文 2006、張曉華 2004 )

註2:另外還有原訂2021年暑假要專為聽損家庭的孩子執行的版本(由文化部「友善平權特色化推動計畫」補助辦理),因疫情升級而延期至2022年暑假執行。

引用資料
香港藝術學院
2022 〈過程戲劇初探〉,刊於《香港藝術學院》。2021年11月30日上網。
陳韻文
2006 〈英國戲劇教育發展的脈絡〉,《戲劇學刊》3:39-62。
n.d. 〈過程戲劇〉,《幼兒戲劇與劇場》。台中:華格那(出版中)。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術研討會2012年5月9日轉載於Facebook,2021年11月30日上網。
張曉華

2004 《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心理。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