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操作鍊概念:陶器技術分析與實驗重建比對 (上)

南島文化專欄

  不僅是狩獵好幫手: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戲劇(下):過程戲劇的即興與結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線上展覽——島嶼的誕生

  今日台灣所處地區,在1600萬年前是一片湛藍寧靜的海洋,但是位於南方數百公里外海面下的古南中國海殼正不斷的朝東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在菲律賓海板塊不斷向西推擠的過程中,引發岩漿爆發,在菲律賓海板塊上形成火山島弧,這一連串的地質作用為臺灣島的誕生揭開了序幕。邀請您一同來見證島嶼的誕生。

影片請看IGTV
官網
IG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59期 2022.1.15
 

  今年農曆新年來得相當早,想必大家此時也正要準備辦年貨、交作業、趕計畫,在此祝大家虎年虎虎生風,走路有風!!

  史前史分析方法中一項名為「操作鍊」的理論,來自人類學家觀察所研究的社會,提出技術、生業活動及手工藝會型塑了該社群的技術體系,而其整體就是該社群的核心。例如,一群人使用哪一種技術來製作何種陶器,這製作的技術如何有著清楚對應的製作程序並傳承給學習者,這個技術體系就形成該社群的核心。本期先來認識理論的說明。

  狗對人類而言有著許多身分,是狩獵的重要夥伴,也是重要的毛小孩家人。在不同族群都流傳著人與狗的口傳故事,在卑南族裡則有「狗耕田」的故事,被欺負的少年運用狗來幫忙犁田,之後周遭人們如何羨慕與忌妒而發展出各種後續的情節。不同版本有著不同的情境與脈絡,透過當代的繪本,則又傳遞給我們故事發生年代當時人們的社會與觀點。

  上期文章提到博物館與戲劇這個領域,我們較常經驗「戲劇導覽」的方式,不過由於這游移在展演與真實之間的模糊地帶,可能一不小心在導引者跟參觀者之間就尷尬出戲了。那麼,「過程戲劇」又是怎麼一回事?又如何運用在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一齣腳本,來讓參加者有效探索並達到教育戲劇的主要目的呢?本期接著來了解更多。

 
 

操作鍊概念:陶器技術分析與實驗重建比對 (上)

文‧圖提供/吳意琳


雙面器手斧以敲擊法製作,具有對稱性(Marie‐Louise Inizan et al. 1999:45)

  操作鍊(chaîne opératoire)作為史前史的分析方法,在歐洲學界發展已有超過五十年以上的歷史。這項理論來自於人類學家在觀察他們所研究的社會時,認為「技術、生業活動及手工藝型塑了該社群的技術體系,此一整體即為此社群的核心」。著名的人類學家牟斯(Mauss 1947)提倡「觀察生產模式從粗原料至成品的各個階段,則可以獲致研究的核心。同時他還強調,研究「物件」本身、研究使用「物件」的人,以及研究整個「物件」之使用體系,此三者缺一不可。技術取向的人類學與考古學實際學派(véritable école)長久以來影響法國學界至深。這些學者觀察了各個社群物件生產操作鍊的多樣性,以及它們構築起各個人群社會與象徵的體系,強調這些生產鏈的文化與社會面向皆肇因於技術。

  這其中最早的操作鍊定義來自Leroi-Gourhan(1964):「技術本身同時是手勢動作與工具,組成環環相扣如鍊型的一種真實語法(véritable syntaxe),從而提供了帶有穩定性並有靈活度的操作序列」。Leroi-Gourhan提倡的是一種技術過程理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製作過程所衍生的動作與行為傳達出來的訊息,可能比最終製作出來的產物還要引人矚目。

詳全▲TOP

 
 

不僅是狩獵好幫手: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

文‧圖/傅鳳琴


《大黑狗耕田》以淺顯的文字、別具風格的插畫呈現「狗耕田」故事

  動物是生態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常因特殊的地理環境而有不同風貌。人也是生態的一部份,與動物的互動關係,是生活中重要的部份。史前館的數位線上展覽「史前動物園」藉由臺灣西南地區各個時期的考古出土遺留,以四個展示主題「動物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動物遺留研究」分別呈現人與動物間彼此環環相扣、相互輝映的關係。

  展覽單元其中之一「狩獵好幫手」介紹「臺灣第一狗」,距今約5000-4200年大坌坑文化的南關里遺址發現有4具完整的犬隻骨骸,其中兩具狗遺骸的擺放方向皆朝向南方,與埋葬人體的頭向相同,研究推測狗生前與主人有密切關係,狗可能被視為社群成員。這也是迄今為止,臺灣最早養狗的證據。

詳全文▲TOP

 

 

博物館與戲劇(下):過程戲劇的即興與結構

文‧圖提供/黃郁倫


原訂2021年暑假要執行的三日版本,因疫情升級將延期至2022年暑假執行,敬請期待

  談到博物館與戲劇的碰撞,一般容易聯想到的是「戲劇導覽」,它無疑是深化觀眾學習經驗的好工具,但如同前一篇〈博物館與戲劇(上):戲劇導覽的 To be, or not to be?〉所提,在某些腳本情境中,特殊身分的教育導覽員可能會對於所扮演的角色,游移在展演與真實之間的模糊地帶,因此造成定位釐清上的衝突,因此借助於角色扮演的戲劇導覽,可能並不適用所有屬性的場域。2019年夏天,專長為戲劇教育與戲劇治療的戲劇工作者蘇慶元(綽號小C,活動中則暱稱為C探長),則為卑南遺址公園引入了「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教學模式,讓史前館與戲劇碰撞出另一個可能。

  「過程戲劇」是「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註1)領域中的一種教學模式,在1980年代後期由西西莉.歐尼爾(Cecily O’neill)所倡導。簡而言之,過程戲劇的帶領者是透過前設文本(pretext),使參與者「進入特定的角色,設身處地探討當事人在處境中的感受、思想和行為,並參與建構戲劇發展的內容,從而對有關議題產生新的體會和理解。」(香港藝術學院 2021)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考古‧工具‧人」特展 ft.辛卡米克
    時間:2021/11/18(四)~2022/2/28(一)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 「卑南史前大聚落」特展
    時間:2021/11/18(四)~2022/5/2(一)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特展室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太魯閣族音樂特展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
    花蓮縣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六、週日)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教育推廣 

  • 【史前館 ft.辛卡米克系列特展—專題演講】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活動報名

    場次

    時間

    講題

    講者

    1/22(六)
    14:00-15:30

    你所不知道的卑南遺址

    葉長庚(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1/29(六)
    14:00-15:30

    卑南文化人吃什麼?
    -卑南遺址的植物矽酸體分析研究

    康芸甯(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2/12(六)
    14:00-15:30

    作伙來講古

    王仲群(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2/20(日)
    14:00-15:30

    考古挖挖哇!

    姚書宇(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 史前大聚落之Q版屁貓家屋
    活動時間:1/23(日)14: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回到三千年前卑南遺址的屁貓們,過著豐衣足食吃吃喝喝的生活,似乎不想回到現代了……沒關係!讓我們運用黏土素材一起建造一間Q版史前家屋,帶屁貓們回家吧!
    參加對象:親子家庭18組 活動費用:$260 活動報名
  • 「考古‧工具‧人 ft. 辛卡米克」特展之屁貓考古工具彩繪
    活動時間:2/19(六)14: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自然教室
    由屁貓考古隊帶領,展現考古田野發掘作業的工作流程,透過彩繪方式介紹各類工作人員所負責之工作內容與使用工具,製作成文青風格小文具,快來和屁貓一起進入考古的領域吧!
    活動日期: 參加對象:20名 活動費用:$200 活動報名
  • 穿越三千年的風—《風暴之子》解謎探索週
    活動時間:1/22~2/13 (春節期間1/31-2/6活動暫停)09:00〜16: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參加對象:適合親子、一般民眾
    活動費用:酌收活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報名方式:開館時間現場報名即可 活動洽詢專線: (089)233466#210李小姐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1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