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國際頻道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下)

南島文化專欄

  到美麗島──那些人,那些事,從臺灣看南島世界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秘室」‧秘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16期 2020.4.1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下)

文‧圖/邱瓊儀

  上期文章〈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上)〉談到與本館卑南遺址相似的岩寺洞遺址展示,本篇則以國家級博物館規模的考古展示來分享。

  在規劃展示更新計畫階段,館內針對來訪客群就不同面向做了幾份問卷,彙整問卷回饋意見,綜整幾點重大意見包含:展示廳多媒體互動展項易當機且無清楚操作說明;APP太多但網路訊號不佳下載困難;展示廳動線複雜、指引標示不清造成觀展民眾迷航;史前展廳展示內容感覺重複而單調、敘事不連貫;展場照明昏暗且玻璃反光,致無法看清文物及展板文字。上述各項缺點即是展示更新的重點改善項目。此外,也藉由客群分析定位未來展示的方向,思考如何拓展新群眾。本次參訪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史前古代館,看看別人以怎樣的展示手法呈現,同時也反思本館史前史考古廳可以如何展示。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總體介紹

  中央博物館位於韓國首爾龍山家族公園內,是韓國國立博物館的中心館,更是韓國觀光公社強大廣告的拍攝點,從地鐵「二村站」走2號出口經過地下連通道,便可以直通國立中央博物館。博物館占地29萬多平方公尺,總樓底板面積約13.7萬多平方公尺。

  博物館分地上6層地下1層,以歷史通道將常設展館分設在地上1到3層的左右兩邊。地上1層設有史前、古代、中世、近世館,展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2層是書畫館和捐贈館。3層展出雕塑、工藝品館以及亞洲工藝品,館藏舊石器時期到20世紀初的22萬餘件文物,另外還有特展室及專屬兒童的博物館。除了特展外都是免費開放參觀,兒童館則限定要抽號碼牌,只提供親子共同入館。

  做為國家級的中央博物館,展示空間規模宏大且展示設備先進,大廳設有座椅提供民眾休憩及觀賞導覽影片(圖1),大廳服務台提供多語言服務及導覽設備借用。館內多項應用科技衍生的設施,並提供免費WIFI供下載導覽APP自主學習。入場前需先通過像機場一樣安檢門,隨身物品都須經過X光機檢查才能放行,重要通道口設置AI機器人提供觀眾公共服務、展示內容等查詢功能。(圖2)

  史前館近年來在智慧博物館計畫支持下,也增設了多項科技多媒體的展示,但從民眾的回饋意見可知仍有改善空間。尤其應用科技的展項多需搭配穩定的網路及相關應用程式,才能有好的展示效益。



圖1.大廳服務區可供休息欣賞導覽影片 圖2.AI機器人提供公共服務資料查詢

史前古代館

  位於地上1層的史前古代館,面積為3284平方公尺,展出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古朝鮮、夫餘/三韓、高句麗、迦耶、百濟、新羅、統一新羅與渤海等10個主題展示室。透過各時代特色的文物,展示韓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中央博物館希望以超越史前和古代時空界限的展示手法,讓參觀者欣賞一萬多件文物。

  史前古代館的展示空間寬闊,展廳入口以巨型複製盤龜臺岩刻畫(大韓民國第285號國寶)吸引觀眾目光,從畫中可以分辨出史前人類的生活樣態、海中陸上各種動物等(圖3)。岩刻畫的對面以年代表呈現韓國各文化年代的分布,透過影像及代表性文物,先讓觀眾理解從史前到當代文化發展的過程。


圖3.入口處盤龜臺岩刻畫為韓國國寶,吸引觀眾目光。

  史前古代展廳每個展區都以中、英、日、韓4種語言介紹呈現,並展出代表性的文物。舊石器展區於入口處展示一件2007年出土的手斧(handaxe),進入展廳中央,則有大型展櫃將韓國舊石器時代各遺址出土約50件石器同時展示,並輔以影片介紹各文物展件(圖4)。民眾從幾個展櫃的展示,可以理解史前人使用哪些材料製作工具、學會辨識不同功用的石器,還可以從中知道器物的應用(圖5)。


圖4.舊石器展區大型展櫃呈現各遺址出土的50件石器 圖5.展版上模擬工具應用方式讓觀展民眾理解

  沿著展廳四周則有大型獨立展櫃展示不同器物,展櫃內解說面板以人類使用器具的模擬圖,讓參觀者了解文物的用途、使用方式等(圖6)。新石器時代展廳中間的展示為船,從出土影片可了解船底的殘留木片,藉由推測船體的形制,以鏤空鋼架示意史前船體型態展示(圖7)。

  另外從展出的陶器、石器、骨器、動植物遺物等,得知史前人生活中包含狩獵採集、捕撈、農業等生業型態。利用考古展示最常用的界牆垂直面,告訴參觀者過去到當代的生活層位,以及各層位的文物遺留情形等等。


圖6.文物展示透過展版示意,說明其用途與使用方式
圖7.以鏤空鋼架示意史前船體型態,搭配考古出土紀錄片展示 圖8.出土骨骸說明埋葬的方式及各項細節,還可觀察手上配戴的貝環


圖9.不同形制的陶器各有不同的展示方式
圖10.大型物件以大空間無縫玻璃展示呈現通透感 圖11.巨型甕棺在展區中央以復原展示方式陳列

  觀展後發現中央博物館展出的文物種類及數量令人嘆為觀止,但館方不強調每個文化遺址的年代,說明牌上僅標示器物名稱、遺址名、出土年代。若為複製品就會註明複製品(replica),提供語音導覽訊息的展櫃會顯示耳機圖樣,部分則有示意圖。(圖12)



圖12.文物說明牌標示文物名、遺址名、出土年代及是否為複製品

  每個展區設有中島主題展示,展版會透過模擬示意圖像的展示手法解釋文物的用途與使用方式,展場色調以明亮清爽的淺色調構成,照度也頗為明亮(圖13)。展間開闊、動線規劃順暢,展場設有休憩觀展的座椅,部分展廳角落亦設有視障者輔具及導覽裝置(圖14、15)。從中央博物館的展示,可以觀察到各種不同文物的展示陳列及文物固定的方式,大型物件展示於大型展示空間,以大面無縫玻璃讓參觀者保有通透視野欣賞文物。

  對比史前館展廳現況,展間色彩暗沉、照明不足造成參觀者閱讀上的困擾;展櫃部分照明造成反光影響民眾觀賞文物;展廳空間不夠開闊且文物重複性高讓民眾感覺重複且單調,上述種種都將在展示更新時加以改善。



圖13.展場中島有重點文物主題展示
圖14.展場整體色調明亮並設有休憩觀展的座椅
圖15.展廳角落設有觸摸的複製展件及感應式語音導覽裝置

  整個展場最令人驚豔的是新羅展區,裡面幾乎是地板連到天花板的超大陶器展櫃,擺放在走道底的正中央,呈現超震撼的視覺感受(圖16)。本館史前廳同樣有許多大小型陶罐,若以類似手法呈現應該也很壯觀,然而位於地震頻繁的臺東,就必須衡量文物如何加固與呈現。


圖16.新羅展區超大型陶器展櫃。

小結

  當代博物館嘗試透過多元的展示手法,試圖跳脫以往大眾刻板印象中的嚴肅無趣印象,期望藉由完整的敘事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建立觀眾與物件的關聯,達到讓民眾親近博物館展示的目的。

  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尤其具有特殊性,考古學者研究田野出土的遺物,就其學術觀點分析歸納遺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建構還原史前人類的生活並闡述其所代表的各項文化意涵,提供當代人們了解史前生活的路徑。但如果考古成果沒有被充分且有效地轉化成觀眾易理解的方式,來進行詮釋與闡述,則呈現的可能只是滿足專家學者或策展人個人意志的展示(黃洋,2017)。

  值此展示更新規劃階段,我不停地思考,到底考古展示可以如何傳達得更好呢?要傳達些什麼?一般不具考古學知識背景的參觀民眾又到底希望從考古展示知道些什麼?怎樣的故事,才能連結觀展者自身記憶與經驗?又如何讓文物陳列不被認為只是精品收藏櫃?考古展示如何有脈絡但又能以生動故事吸引民眾前來參觀,在博物館展示中串聯參觀者、考古物件與展示空間,讓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博物館記憶,進而創造出個人獨特的博物館參觀經驗,對於策畫考古展示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全文完)。

參考資料

黃洋,2017。在歷史情境下講故事-考古遺址博物館的展示,博物館學季刊,31(2):89-105。
國立中央博物館官網:2020年2月14日檢視。
蔚州大谷里盤龜臺介紹:2020年3月17日檢視。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常設展更新計畫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小組成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