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國際頻道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上)

南島文化專欄

  一場重新認識自己家鄉的展覽過程─《海想聽,》成功潮留生活特展策展有感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充滿驚喜包與正能量的暑假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15期 2020.3.15

考古文物說故事──韓國博物館的考古展示(上)

文‧圖/邱瓊儀

  博物館展示有其被賦予的任務與目的,藉由這座橋梁建立與參觀者的連結關係,因此展示在規劃、設計階段即需審慎著墨,如何將艱澀的學術研究成果,運用適合的展覽敘事、動線規劃、文物陳列、多媒體互動、場景重現等不同的手法,以觀眾的觀點來做多元面向的詮釋,方能傳遞正確且完整地知識,引發參觀者興趣,甚而促成主動學習達成博物館教育推廣的目標。

  新博物館學對於當代展示的詮釋則有別於以往讓「文物」自己說故事的設計,轉而著重於展覽的敘事。博物館策展時,將已離開特定時空、文化背景的物件「去脈絡化」,依照策展人的置入性意圖,重新組合建構出新的時空與脈絡(即「再脈絡化」)進而形成展示。藉由說故事的方式,讓觀眾直接與展示文物對話,並連繫起與觀眾自身的記憶,藉以達到文化傳遞的意涵(耿鳳英,2011)。

  筆者刻正參與史前館臺灣史前史展示更新計畫,雖非考古專業背景,但向來關注博物館如何轉換內部資訊並站在觀眾角度傳遞最能引起共鳴的訊息,為更強化對考古展示的理解,希望從參訪他館考古展示詮釋手法,思考如何連結當代並貼近觀眾,期能運用於史前館史前廳的規劃設計。2019年底參訪韓國不同規模的博物館考古展示,本篇以與卑南遺址條件相似的岩寺洞遺址展示來分享所見。

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Seoul Amsadong Site)介紹

  岩寺洞遺址位於韓國首爾江東區,西元1925年因洪水沖走了漢江邊的沙子,使得埋在地下的條紋陶器裸露出土才被發現。經慶熙大學、首爾大學師範學院、國立中央博物館等考古學家多年的發掘研究,依據放射性碳樣檢定,認為其年代距今約6,400~3,500年,涵蓋新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認定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韓國政府於1979年指定為史蹟第267號。

遺址上的博物館

  岩寺洞遺址曾發掘出30座房屋的遺跡,出土遺物包含動、植物遺留、各類打、磨製石器工具及大量具代表性的條紋陶器等。由此可知,該遺址人群已具有農耕、漁撈、狩獵採集等技能,並採定居的方式生活。當地政府為了保存遺址,同時透過現地展示讓民眾了解朝鮮半島及岩寺洞遺址的文化內涵,便將原有遺構以特殊固化處理保護,並直接在遺址上方設立展示館。

  第一展示館以多元、輕鬆的設計輔以明亮的色彩呈現,與臺灣博物館界較為不同的是,展示廳內並未設有AR、VR等現代互動科技設備。展示館中規劃8個展示主題,依文化脈絡不同,採展示說明、文物展示、互動多媒體、模擬場景復原及遺址現地展示等手法,讓民眾從參觀中認識該遺址的生活樣貌。

  展廳入口吸引目光的是由岩寺洞遺址出土的各典型櫛紋陶片,拼湊出陶器形制的大型展櫃,其中清楚可見各陶片上刻劃精美的紋路。沿著參觀動線,牆面大小形制各異的展櫃展出不同時期、類型的文物。界牆說明文化層位及出土遺物的分布,最上層還以當代垃圾融入展示;各種動物、植物、昆蟲標本勾起史前與現代的生物連結,藉此說明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場景展示區復原生活情境,呈現出多種器物的運用,讓民眾可更直接理解史前生活樣貌。遺址現地展示展廳內清楚呈現8個豎穴住居遺構及1個儲藏地窖遺構,住居移構屋內可見石頭圍成的火塘、柱洞,由此可了解史前住居的大小與分布狀況。


牆面展示岩寺洞遺址出土不同紋路刻劃的陶片。


動植物標本勾起史前與現代的生物連結。
生活情境的復原展示區呈現多種器物的運用。
遺址現地展示 以鮮豔大膽的顏色來襯托文物,並以示意的方式呈現

  第二展示廳規劃為兒童體驗互動展示,以再現生活面的模型、影像室、動手體驗互動裝置、訊息角落展示及學習教室等設施組成,每個展示都提供參觀者動手體驗探索學習的機會。出口處設有兒童圖書室,提供參觀學童自學。該區整體色彩鮮艷,展板及牆面均以淺顯易懂的說明文字及活潑有趣的插畫圖示呈現。


互動體驗展示「立體陶罐拼圖區」 互動體驗展示「鑽木取火體驗」

  戶外設有史前體驗村,透過模型復原史前生活場景及樣態,包含溪邊捕魚(魚叉刺魚及魚網撈捕)、狩獵(山豬、梅花鹿、兔子)及烹煮食物、戶外製陶、工具製作等,戶外也規劃考古沙坑教學體驗區及室內學習體驗教室等。


史前體驗村以仿史前人模型復原史前生活場景 考古沙坑體驗區

  7.8萬平方公尺的遺址區上設有現地復原家屋區、室內展示館、小型開放式的時空廊道、以及現地復原的史前體驗村(含體驗教室)。岩寺洞遺址內從入口巨大的支石墓,小至條紋陶器樣式的垃圾桶,都以文物的特色呈現在各類器物上,走在其間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彷彿真實地重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樣貌。

  岩寺洞遺址每年還會舉辦的「江東史前慶典」,不僅讓民眾增加對岩寺洞遺址史前文化的理解,也強化對地方的認同。慶典中的各項活動,讓參與者更透過體驗融入並理解史前文化,藉以宣傳文化保存的知識。



現地復原家屋區 走在岩寺洞遺址內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本館卑南遺址公園與岩寺洞遺址相似,兩者同樣位於考古遺址上且均為國定遺址。在廣闊的遺址保護區上,透過開放式的公園、考古遺址現地展示、復原家屋區、小型展示廳等多元展示方式,輔以運用各種教育活動來推廣及保存文化資產,不僅可使觀眾更輕易地融入情境,認知當代生活與過去的文化息息相關,從而形成連結,也能進而理解數千年來的文化內涵(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耿鳳英,2011。誰的故事?-論博物館展示詮釋,博物館學季刊,25(3):99-111。
岩寺洞遺址官網:2020年2月12日上線。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常設展更新計畫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小組成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