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國際頻道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13期 2020.2.15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文‧圖/林建成

一、祖源傳說與創作

  2019年11月為了籌劃第8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主題展事宜,史前館曾經與臺東高中、關山工商等校師長們進行商討、規劃,檢視歷屆原藝節主題創作,涵蓋較抽象的「還我族名」、「回家」及經過「魚」、「蝴蝶」等具象主題的實驗成果,發現與族群文化接近的題目,易引起學習興趣。

  最後師長們初步獲得共識,選擇2020年以「神話」為創作主題,希望藉由不同族群流傳的神話故事,做為高中職校同學們創作方向,以熟悉的題材,發揮年輕一代的創意,詮釋族群文化的內涵,同時亦讓原藝節各校展示作品能夠有聚焦的效果。

  原住民族祖源傳說是探索族群宇宙觀與人觀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常與「神話」連結頗深,近代也不乏以其為對象的藝術表現,惟大多數作品仍以傳統圖紋衍生或變化形式較多,例如排灣族與百步蛇紋的關係,由信仰而產生的創作,脈絡清晰可尋;或許少了傳統圖紋信仰,卑南族的祖源創作現象,沒有嚴格的規範,倒是可以窺見文化融合的痕跡,頗值得參考。

二、卑南族祖源傳說與卡大地布部落的口傳神話創作

  卑南族起源,大致區分為石生、竹生兩大系統,位於中央山脈下包括卡大地布(知本)、建和、利嘉、泰安、阿里擺、初鹿、下賓朗等部落屬於石生,臺東平原上的南王、寶桑則為竹生系統。

  位在太麻里鄉三和村南迴公路旁的Panapanayan(Ruvoahan),在民國49年(1960)由前知本國小校長陳實及族人豎立一座「台灣山地人祖先發祥地」紀念石碑,並於每年春天到該處祭祖,後來包括建和射馬干、太麻里鄉大王社區排灣族及臺東市荒野地區阿美族人,也在紀念碑旁設置小型祭台,當地儼然成為鄰近地區原住民認同的祖先發祥地。

  根據卡大地布部落的口傳歷史指出,在太古時代發生了大洪水,太陽和月亮都被淹沒了,有五位兄弟姊妹乘坐木製米臼逃離,Hunin和Vulan兩人後來被推上天空成為新的太陽和月亮。

  另外三人包括Sukasukaw(索加索加伍)、Tavatav(塔巴塔布)、Paluh(巴魯伍)則從新浮出的臺灣陸地上岸,登陸的地點就叫做 ruvuaHan(陸發安),其中Paluh走到大武山後留下,Sukasukaw與Tavatav回到登陸地附近,將竹杖插在地上,為為竹林。

  後來兩人結婚,生下了魚、蝦、蟹等動物,太陽告訴他們要放入溪流並且做為日後的食物和祭祀品,接著又生下了鳥類與各種顏色的石頭,黃色的是漢人及日本人,紅色和白色是西方人,黑色的則是臺灣原住民,而Paluh也生下了黑色石,傳說是排灣族的祖先(曾建次,1998:19-26)。

  卡大地布部落的口傳神話亦是近代卑南族人將之具像創作的題材,在Panapanayan(Ruvoahan)祖源聖地旁,即設置有「天地初創」大型石板雕,內容描述族人變成太陽和月亮的神話(圖1);而知本天主堂園區的圍牆外也製作了一系列的傳說彩繪壁畫(圖2)。

圖1.卑南族天地初創神話石板雕。
圖2.知本天主堂壁畫中創造日月光體。

三、當代建和部落的宗祠與神像創作


圖3.建和部落的宗祠外觀。

  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傳統信仰以各氏族家中所設的祖靈屋為主,各氏族供奉祖靈象徵物不同,但仍以排灣族慣用的制式板雕或陶甕祭祀;建和部落卻有一座融合現代漢人信仰的廟宇建築相仿的「宗祠」,供奉歷代祖先、女巫與為部落捐軀的勇士英靈(圖3)。

  民國81(1992)年間,建和部落有些族人經常夢見去世的族人,因為死後沒有子孫祭祀而魂魄在外漂蕩,致部落裡意外頻傳,藉著巫師靈媒的溝通,族人商議建廟祭祀。哈古頭目表示,在族人捐出土地及募款下,蓋了一座紅頂白牆的「宗祠」,內部供奉三座木雕像,正中以端坐、留著長鬚的象徵歷代祖先、左右各站著一尊頭戴花環的歷代女巫像,與手持長矛、佩刀的歷代勇士像,所刻劃的祖先木雕,是哈古頭目擅長的具像雕刻(圖4)。


圖4.建和部落宗祠的神像。

  每年的農曆春節與中元節,建和部落族人會準備牲禮、鮮花素果前來祭拜,祭祀方式與漢人類似,建和部落的祖先立體神像雕刻藝術表現,在卑南族各部落間確實頗為罕見。

四、小結

  各民族皆十分重視自己的祖源,不管來自何地,都有傳說故事慎終追遠,靠著口傳代代相傳。Panapanayan(Ruvoahan)祖源聖地的「天地初創」石板雕與知本天主堂園區的彩繪壁畫,卑南族人應用現代的藝術媒材與形式,表現祖源傳說並教育族人。

  建和部落傳統祖靈信仰,過去以這套體系維繫民族的道德觀及社會秩序的運作,當代藉由宗祠設立庇佑族人,其祖先神像創作與祭祀,明顯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則是原漢融合下藝術表現的特殊現象。

參考書目
曾建次  1998《祖靈的腳步》。臺中:晨星出版社。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第八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策展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