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國際頻道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13期 2020.2.15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文‧圖/林頌恩

  在博物館界工作,難免會聽到地方或民眾傳達出例如「博物館是帶動地方發展觀光的萬靈丹」、「偏遠地區蓋一座博物館,就可以讓地方發大財」之類的認知。似乎只要博物館一蓋下去,地方經濟就能自動成長,啊以為這是在炸蝦片嗎?一碰到熱油就可以迅速膨脹達成效果。

  對於實際在博物館工作的人來說,博物館主要的職責是運用各種方法推廣及守護世界遺產傳于後世,這肯定與觀光及地方振興有密切關聯。不過平時光是要忙自己館內業務就已經忙到九重天外了,怎麼可能還有時間去顧及地方經濟發展呢?因此對於這類讓博物館從業者聽起來又喜又怕的話語,我總是傾向樂觀但持保留的態度。

  不過,在這類認知光譜的兩端,還有沒有甚麼樣更好而且更務實的例子,可以讓人看到,博物館組織與策展單位如何結合自身所長來參與地方經營並串連在地各界,從中促成這份創造地方動能的力量,於是間接成為捲動觀光人潮的可能?2019年秋天,我在京都窺見這個可能性,這是三年一次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大會於9/1-9/7在京都舉辦帶來的地方輻射效應。

運用漫畫,邀請親子把握機會前來京都參觀,對本國文化溫故知新

一切至善盡美,此時就在京都

  對日本而言,這可是第二次舉辦ICOM盛會的殊榮,如何好好善用這次機會,對外讓人看到日本的國力與地主隊各界展現出來的整體實力,對內則可藉由動員邀請參與盛事籌備、共享盛會成果,來打造並強化人民對於國家、地區及其所擁有文化遺產的認同,ICOM大會猶如奧運會般的效應有其可以操作的可能性。

  簡單來說,趁著可比美博物館界奧運的ICOM在京都舉辦的機會,當地把所有跟藝文操作有關的可能性都集中在京都,就像各家廠商把自家生產出來的煙火集中在一起,一起在京都的天空創造出巨大且燦爛的效果。這個做法包括:策畫主題展,把平常難以想像或渴望能看到的展品,從其他地方商借過來,一口氣呈現出來;創發大小展覽與文化行動,讓擁有各式關注與喜好的人們,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想深入了解的展出與活動。從大型的藝術聯展到串聯地區個人藝術工作室的開放參觀,還有小型文化沙龍或喝啤酒雜談講座等等,白天夜間都有各種去處滿足各種需求的人們。

  除了有各單位的活動文宣,總體文宣自然主打只要此時來一趟京都,就甚麼懸念在心的主題都看得到,從7/13到9/16整整兩個月的夏天,以「夏之京都博物館」為號召,打出不用到東京、不用到哪裡,2019年這年夏天只要來一趟京都就可以遊走114館一次看遍的口號。既然辛辛苦苦做出如此美麗的拼盤,當然不是單給看熱鬧的國際行家享用,真正要推動的對象反而更是全日本的家庭親子,讓日本國民更加把握、珍視這些從前聽聞、課本看見如今又有多種接觸體驗可能性的寶貴文化財,也理解自身擁有參與、支持、創造及永續日本文化資產連接國際平台的使命與可能性。

京都府立京都学・歴彩館─小館聯盟大集合與PECHA KUCHA

  歷彩館蒐集、保存、公開京都各項重要史料,也就是京都的地方歷史館,是辦理地方活動的重要據點。如果不是為了參加ICOM大會期間9/4晚上的會後活動PechaKucha Night(ペチャクチャナイト),以我平時對京都極其有限的資訊,可是絕對不會認識這個場館並來到此地。


歷彩館是蒐集京都當地各種資料的地方歷史館

  就在9/4-9/5這兩天,集結了京都府地方館、日本小館聯盟、古墳節與埴輪執行委員會等三個團體,組成了小館聯合市集,經由擺攤介紹他們的理念,同時也有相關產品,尤其是環繞著史前古墳文化的周邊商品,更是吸引了我的注意。

  日本醉心於史前文化的古墳迷可不少,在這個基礎上,除了發展出不少文創商品,更重要的是還有一群手作達人,樂於使用各種從古代日本墳墓群挖掘出來的物件意象進行生活小物創作,讓人感覺佩服不已。例如ちきもか(chiki moca)這一攤就擅長以布料結合古墳物件的圖像做出各式隨身小物品,讓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當我看著不同攤位的可愛物件,不禁發出讚嘆:「好感謝你們的創造力喔,讓這些原本感覺跟當地人距離遙遠的東西又重新回到我們生活周邊。」其中一位創作者笑咪咪地說了這段打動我的話:「以前這些物件保護古代人的生活,那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把它們帶到這個時代繼續守護現代人。」真的是這樣耶,那些陪葬品不應該只停留在遙遠的過去,而是如何結合古人對這些寶物的信念,重新以另一種形式帶到當代來成為我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這是讓考古文物與人們生活更貼近的一種作法,也能創造更多粉絲。

  此外,由於偏遠地區人口減少的關係,連帶地方小規模博物館的生存及永續問題也受到挑戰。例如岐阜縣飛騨市的飛騨みやがわ考古民俗館,就碰到了來館人數遞減、館內也未設電話只能轉到公部門課室代為處理的問題,他們想要透過館藏1000只繩文時代石棒(縣定考古文化財)及2800件雪季使用的民俗工具(國定有形民俗文化財)等特色,來增加粉絲吸引他們前來朝聖。畢竟,若地方政府經費不足,也會對地方館舍的發展造成影響,如何增加觀光客以熱絡地方發展的思考就很需要。


跟古墳意象相關的產品非常多

  話說我是為了PECHA KUCHA來到歷彩館,京都平均一年辦理4-5次PECHA KUCHA活動,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分享會,集結多位發表者,每位用一張圖像只能20秒的講述時間,快速透過20張影像傳達自己的想法嘰嘰喳喳劈哩啪啦,這一場邀請了國外講者、日本教授以及移民至日本的各界講師,配合ICOM而推出「博物館與社群」此一主題發揮。

  席間一位日本教授的說法打中了我,他陳述日本人一開始想要讓外國人分清楚甚麼是日本文化、甚麼不是日本文化(例如中國型態的建築跟日本建築常讓外國人分不清楚),因此日本人也在逐漸選擇、淘汰甚麼是日本文化與工藝類型當中慢慢確立代表日本的意象,形成了我們現在對日本的印象。最後日本教授講了一句話,要支持日本悠久且富含文化的工藝發展,就是大家都要盡量去購買這些物品,如此一來,承襲先人技術的工匠有飯吃、有尊嚴,才能被大家支持而繼續製作。這番語重心長的話語,後來也在我心底埋成一顆種子,等待時機的冒芽。

京都市勸業館─感受千年京都力與傳遞當今日本藝術

  9月3日-5日於京都市勸業館樓上展出「くらしの文化X知恵產業展」(生活文化X智慧產業展),透過各式傳統產業達人集結現場,讓人走入凝鍊京都魅力的百寶箱。例如西陣織、清水燒、京印章、京漆器、京竹工藝、京友禪、金網細工、茶道、書法等等40個項目實地演示製作與10項體驗,可以直接觀看也可與達人對話。


實地演示的京繡,可跟達人互動,也有影像說明

  幾乎全京都知名工藝達人都在現場,可以一次看到所有平常看不到的精細手工真的很感人,那背後要有多少堅持才能走到今天。同時也可以看到這些工藝如何在今日設法與其他產業連結找到活路的做法,例如參與生產影劇界所需要的古裝劇用品、再做其他開發等,這些對外國人也很有吸引力。當場我就被金網細工吸引住,重點是老闆知道我是臺灣來的就很熱情開始聊天,但那時候我還買不下手。

  一樣在勸業館的地點,地下室也在這三天期間推出「つくりびと綜合藝術展」,匯聚來自各地的美術作品例如繪畫、貼布縫、書法、織品等等,還有各式詩句創作寫在京扇子上,具體而微呈現當今日本生活藝術面貌,看完樓上的千年堅持再轉到此地繼續看當代日常持續的創作,真的會讓人感受到投入生活喜好之物與創作的心不分時空。其中一幅貼布縫的創作讓我很有感受,在傳統的自然風景還有著現代的飛行傘,讓人感受到工藝隨著時代的變化加入當代事物,而成為說明我們現在生活的一部分。


由黑木淳子創作的「乘著風」,飛行傘的畫面充滿了當代感

  我問顧攤的工作人員:「真的是辛苦你們了,要徵求這些作品的籌備作業還要策展,創作者也得投入那麼久的時間來細細製作,可真是花費好大工夫呢。」工作人員雖然很疲累但是也非常滿足地說:「哪裡會呢,可以把我們長久以來投入製作的作品,趁這時候呈現給ICOM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看到,也是我們的榮幸呀!」

博物館與地方如何聯手打造成果共享

  ICOM大會的舉辦連動這些不同組織,以一家一菜的方式共襄盛舉,所以資源都來自各單位願意找錢找人來促成,再一起透過ICOM與京都的整合及宣傳,讓外界可以注意到不同據點的文化活動進而前往(就連不想注意都很難,因為地鐵燈箱就一堆廣告)。當流動的觀光人潮形成,自然而然周邊商家與住宿的經濟活動也會興盛。


就連百貨公司也同步推出各種藝文活動,地鐵廣告充滿各式展覽訊息

  因此,不是ICOM組織或任何一個館所、公部門獨力舉辦所有的大型活動來招攬觀光客,而是集中呈現時段來發揮各自原有專長,再一起端出佳餚,讓眾人品嘗與驚嘆。當博物館與地方聯手打造一個到處都有菜、不信菜不到你的地方,這個籌備的過程本身就會在地方創造與生成更多的能量繼續運轉與召喚。

  離開京都前一兩天,因為朋友託我購買京都金網細工製成的烤網,說烤起吐司來酥脆柔嫩到不行,於是我衝到一攤創業八十年店家,徒手編織的金網之美讓人乍舌。話說京都金網工藝曾經盛極一時,如今只剩4家堅持手作,看到師傅家一塊作為固定工具使用的木頭充滿釘痕小洞的模樣,那滿滿的歷史感讓人感佩。這種現場感,讓我忍不住也多買一只烤網向店家致意。


博物館與地方如何從器皿到菜餚聯手打造一盤好菜,讓吃的人快樂,讓種菜、煮菜、燒陶的人也得到最實際的消費支持

  此外這幾天我也好好品嘗了京萬菜的餐點,運用各式都產野菜與在地長久流傳下來的處理法作出來的美食,小碟皿上多樣的色彩與菜餚味覺真是吸引人。想一想,博物館與地方致力於文化資產的合作上應該也是這樣吧,透過創意、結合、推展、共構,形成使用、消費、支持、共生、生存的循環,這一步步走下去就會帶動地方發展。原來,博物館與地方在一起是這麼一回事兒啊,如何讓觀眾在展場時引發動機,離開展場之後產生願意消費的動力,好讓為了保存這個文化而驕傲的達人可以實際生存下去,那麼博物館為了保存當地文化資產所做的努力才有更實質的意義。這一趟因為ICOM舉辦而萌生前往日本的旅行,讓我體會到好多博物館與地方合作深妙的意義。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