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Easy玩考古」攤位現場紀錄:南科考古館參與2019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慶活動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在重疊存留中創造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珍貴的實習經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0期 2019.3.1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珍貴的實習經驗

文‧圖/劉興旼

  2018年7月,基於對博物館工作實際運作與理論上有何差異的好奇,我選擇到史前館實習兩個月,實習場域位於康樂本館,工作項目以展示教育為主,包含與來館民眾接觸及交流,盡可能完善得體服務他們的詢問與需求,並隨時觀察情況提供協助。另外,除了協助檢查並確保館內配備運作正常外,亦會測試或介紹、展示這些裝置,並配合館內活動做宣傳以達推廣效果。

  我在館內的實習工作大致分為兩類,例行性及短期階段性任務。前者有特展展廳顧展與服務、DIY區服務、常設展廳服務(包含圓桌櫃台與展廳裝置與來客的巡視)、教育資源中心服務、館內Beacon(藍芽定位感測器)的拆卸、重新著色歸位與相關APP程式測試回報等。後者的階段性任務包括協助特展佈展與展出期間相關活動,以及協助暑假營隊活動的進行。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展廳的工作,主要是引導來客如何正確合宜使用展場的全罩式耳機來聆賞原住民音樂,並密集巡視檢查耳機是否有毀損或是無法正常運作的情況。因耳機屬於容易損傷的消耗品,通常觀展民眾並沒有看說明指示牌的習慣,就直接自行操作耳機,在調整過程中有的會不小心凹折脆弱的銜接處導致電線外露,器材損耗率太高導致可供替換的備品不足、無法及時更換等情形,使參觀民眾無法有更完善的體驗,這是較為可惜之處。另外,亦有發現即使耳機外觀完好無損,但仍無法正常使用的情形,通常是電量不足或是自行連接到廣播電台等,這樣的現象也會對民眾觀展體驗的流暢度與舒適度造成妨礙。

具有變化與趣味性的DIY區工作

  跟單間展廳工作相比,DIY區的工作對我來說更有變化和趣味性。這裡的工作提供民眾彩繪與鑽玉兩種手作服務,前者提供珠光壓克力顏料,讓民眾自行挑選要購買的品項包括動物形狀的撲滿、吸水杯墊、附贈多肉植物的小盆栽以及拉鏈小布袋等。後者則是提供尺寸大小基本一致的花蓮豐田玉片,先示範模擬仿古工具的鑽玉用法,待遊客自行將玉貫穿後,再依其意願提供細線與串珠,製作成掛墜或項鍊。前者在DIY區的工作比重較大,涵蓋內容包括跟有興趣的來客說明,準備顏料、畫筆、水盆等畫具。

在DIY區準備材料、提供民眾所需DIY協助。

  備妥工具後,就是向參與民眾介紹壓克力顏料多次上色可產生釉面效果的特性,及蘸水無需過量以免成色不佳及顏料不乾得用吹風機吹乾等狀況。除此之外,視情況更換用水與補充所需顏料也在工作項目內。這項業務在熟悉整個流程後會較為得心應手,除了應對遊客外,還須特別注意來客流量。因為時逢暑假,到館參觀民眾較平時多,特別是在中午時段,湧入的龐大人潮會造成DIY區接應不暇,有時亦會人手不足而需支援。

  DIY 區的服務,彩繪方面基本上沒有遇到太大困難,通常參與的學童都會有家長陪同,僅需按標準流程提供用具與介紹作法,並在旁邊觀察並回應他們的需要即可。偶爾會有家長帶著較年幼孩童來,將學童留在DIY區自行彩繪就自行前往展廳觀展,遇到這種狀況就必須特別關照。比較特別的是鑽玉體驗部分,因為提供來客鑽孔的玉片雖然會事先鑿上方便定點貫穿的刻痕,但每塊玉的厚薄程度並不一致,這也造成鑽玉所需使用的力道與時間都會有點差距。我一開始並沒有注意厚度,而是直接讓客人挑選玉片,結果就造成要花很多時間才能順利鑽孔的情形。據負責同樣業務的夥伴表示,有一次甚至還斷了幾根鑽針,親自幫忙鑽了兩小時才成功。吸取這次經驗後,我就會先檢查並將過厚的玉片挑出不用,避免浪費來客時間或造成鑽孔用具耗損。

面對來館民眾的日常工作

  繞過DIY區的走廊就是館內展示廳。一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圓桌服務台,展廳其中一項工作是服務台值勤,登記定時導覽時參與的遊客人數,並在導覽時間快到時打分機提醒值班解說員,也檢視民眾填答完畢的線上問卷並幫忙兌換禮物,以及與友館搭配參觀博物館填寫學習單的集點換禮品活動。除了這些之外,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解決前來詢問民眾的疑難雜症,有些問題較為簡單,多半是方向與位置的指引,例如洗手間、電梯、餐廳要往哪邊走等等。相對困難的是例如公車時間及臺東交通或觀光遊玩的資訊,這時候可能就會向當時在場的保全隊長或是解說員尋求協助,或是自行用電腦幫忙查詢,真的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以分機向大廳服務台詢問或請求代為處理。由於圓桌服務台可說是展廳門面,在此執勤時一定要分外留意自身應對時的表情與態度,力求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給來客留下良好印象。

  還有一項例行業務是位於一樓的教育資源中心值勤,此區毋需購票亦可到訪,性質類似圖書館,工作內容則類似圓桌服務臺與DIY區的綜合體,但比展區服務臺多出了開門開燈及打開其他設備待命,然後就是坐在服務臺解決到訪遊客的需求與疑問,此中心的資源包含供閱覽的藏書、可供登記借用的電腦與VR體驗遊戲、DVD影片的借出觀賞、桌遊以及與DIY區類似的彩繪與鑽玉手作服務。


教資中心值勤,也提供鑽玉手作活動。

  相較於假日會湧入大量人潮的DIY區,教資中心的工作相對沒那麼密集,櫃台人員還有一項類似展廳圓桌的登記工作,要記錄到訪教資中心的人數,教資中心服務的志工比較多,所以在工作上也比較好互相照應。一開始我還不熟悉VR遊戲操作,還向工作人員請教,後期較為熟稔後也比較得心應手。總體來說,教資中心的工作有點像非假日區的DIY區,可以更加從容且仔細地回應到訪遊客的需求。

展廳裝置的巡視與檢測調整

  常設展廳另一項工作是依照說明,巡視展廳相關數位互動裝置是否正常運作並回報故障處理,民眾觀展若有操作困難時便說明示範。與展廳裝置相關的還有定點設置的Beacon(藍芽定位感測器),這是為搭配館方與廠商合作開發的導覽APP應用程式而設置,除有引導功能外,較重要的是這個程式的訴求是加強對視障民眾的友善度。

  Beacon統一顏色一般為白色,但由於有來客指出與其所在位置的展牆和展櫃的對比太過突兀,就需塗上與所在位置顏色相似的油漆後再安置回原先位置。由於每顆Beacon都有編碼,為避免卸下與裝回時搞混,拆下時會在原先處貼上寫上編碼的透明膠帶。拆下的每顆Beacon也有相對應色號,上漆時也要仔細確認避免弄錯,亦需以平板程式測試電量上傳以便後續處理。

  過程中也有因Beacon位置過於隱蔽與記號有誤而造成需重新上色或裝卸的情形,不過最後都順利解決。與Beacon搭配使用的APP程式也需測試功能是否正常運作或可供改善之處,將問題截圖或詳細列點後交由負責人員與廠商進行修正或改善。這些目的都是希望提升民眾參觀品質,與環境場域相同顏色的Beacon就像變色龍般可以使觀眾不再分心、專注在展件上;而導覽APP的精進也可提高一般與視障民眾的觀展品質。

Becon上色工作好讓遊客參觀時不受打擾而有更好的視覺體驗。

特展佈展與顧展工作

  這次實習亦有幸參與協助部分佈展及後續顧展與相關活動,到館實習後碰見的第一個階段性工作就是協助「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佈展工作,包括使用無酸紙保護展件、將展件用推車運送到展場、切割防止展品直接接觸展櫃的保護膜以防蓋上玻璃罩時產生偏移、製作填充物防止中空的展品(帽子)直接接觸保護膜、使用酒精清洗玻璃罩並將多餘的玻璃罩與展櫃運回倉庫、搬桌椅、協助在場藝術家佈置展件等等。

  雖然整體工作強度比較大,但也讓我更瞭解整個展覽的事前準備工作,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的,需要各種不同專業人員與器具,才能讓展覽的準備工作順利完成。即使當時是一邊聽從策展人員的吩咐從旁協助,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寶貴經驗。例如使用雷射水平儀確認懸掛展品釘子的高度與間距,以及幫忙藝術家林介文佈置她以編織為主題的作品《BuBu》,對我而言都是相當難得的經歷。

  這個特展的主旨在於移動與遷徙所造成的影響與結果,以及各藝術家對地域、歷史、族群相關的發想與表達。需安排人員顧展的原因主要是有兩件大型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分別是藝術家安聖惠的《夢與夢之間》及藝術家林介文的《BuBu》,前者用保麗龍與包裝紙編織成一個形似鳥籠的大型中空物體;後者則是用多匹手工傳統編織搭建出一個類似壁櫥有平台的展件。

  這兩件作品皆因為造型醒目使許多觀者會產生想要觸碰的想法。展場一開始遵循藝術家的想法並未設置護欄,所以就需靠人為提醒或制止觀眾觸碰展件的行為。開展後的確有不少民眾,特別是孩童常跑進作品《夢與夢之間》的中間空心處,有時甚至因為跑太快而家長都來不及制止,而《BuBu》的平台也會讓人想坐上去。雖都有及時制止,但仍有顧及不到的時候。類似情況一再發生後,最終使用護欄跟標明禁止觸碰與進入的膠帶,情況才有了比較顯著的改善。在沒有指示與說明的情況下,觀眾比較少會有不能隨便觸碰展品的自覺,更別說是對此缺乏概念的學童了。藝術家不想設置護欄的本意應是讓觀眾能夠以更親近的方式去觀賞,但現場顯然不太適用,若是因此造成作品損壞反而辜負了他們的好意。

種子特展兩件引人注目的大型作品:《夢與夢之間》(左)及《BuBu》(右)。

  這個特展展出期間,館內亦與藝術家合作活動,我參與《BuBu》這件作品的「記憶拆解」活動,幫忙事前音響架設與桌椅配置,以及協助拍攝記錄活動現場。這件作品源自藝術家祖母的傳統編織,手法是將舊衣物拆解成細長布條再重新組合而成。當天的手作活動也是採取此手法現場教導參與民眾傳統編織,讓觀眾以另一種方式與創作者和作品互動,不管是能更理解其創作動機與想法,或單純享受這種不同於普通編織的樂趣,我覺得都別有一番意義。

特展活動「記憶拆解」,邀請民眾參與傳統編織,將舊衣物拆解成細長布條再重新組合。

協助營隊進行

  另外則是一些穿插在例行性工作以外的短期任務,這三項短期任務性質相當相似,都是為親子或學童這個客群設計的活動,分別是「親子共讀~史前繪本小書創作營」、「考古玩一夏」以及「夜宿博物館」。繪本營主要是協助學童完成他們自己設計裝飾的繪本小書,並於他們上台發表時拍照記錄,帶到展示廳聽工作人員的基本介紹,再協助他們完成看展完的發想創作等。小朋友們製作繪本時的表現都蠻乖巧,不過在完成後參觀展廳時就有點像脫韁野馬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

  不過相比後來在考古玩一夏擔任隊輔時所遇到的,那繪本營的學童們可以說是天使都不為過。考古玩一夏的地點並不在本館而是在卑南遺址公園,主要就是照看與約束學童不要出現脫序行為,以免妨礙活動進行教學。在繪本營的時候還有部分家長參與,所以學童行為會相對收斂,但參與玩一夏的學童並無家長陪同,顯得比較精力充沛跟亢奮,難免會吵鬧喧嘩。所以實習生擔任隊輔大哥大姐主要就是維護秩序,看好自身隊員以免發生不安全的情況。所幸小朋友們雖然頑皮但並不頑劣,老師教導的藤球編織與竹筒飯製作也有始有終完成了。我自己負責的隊員較為活潑外向,雖然有時因為話太多而被總隊輔格外關照,但在參與團康遊戲時,他們全力以赴的衝勁、毅力與好勝心也很讓我感動。

  夜宿活動較前兩項更為單純,主要是協助主辦人員負責帶隊領路,防止參與民眾迷路,在漆黑的展廳辦理尋寶遊戲時提供照明與帶路到洗手間,帶領他們到博物館後方園區的水迷宮與水舞區,分批帶領至淋浴間洗澡並以對講機通知下梯次領隊。由於參與的民眾皆以親子為單位,並不需要維持秩序,首要要務是確保參加者的安全、預防走失以及留意環境照明的妥善程度。

擔任暑期活動營隊的隊輔及工作人員。

在實習場域學習處理實務

  總結這兩個月的實習經驗,在史前館的實習讓我對於博物館如何順利運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除了訓練自身在第一線服務民眾的應對能力與臨場反應外,也領悟到更為重要的是事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事前準備工作能夠讓自己在正式上工時不至於太過手忙腳亂。整個實習過程中,館內工作人員都非常照顧我們,有時會因缺乏經驗在處理事務上顯得較生澀不夠圓融時,無論是展示教育組各部門的指導人員、DIY區館員、導覽解說員、保全隊長與志工,都在我工作發生不知該如何妥善處理的情況時,即時提點建議,讓我之後在同一個工作點值勤時,能夠修正、完善自己先前在各種危機處理上的不足,這也是我非常感激他們的地方。

  實習亦像是日後邁入職場的縮影,除了學習到更多在處理實務上的相關經驗,與他人搭檔團隊合作的能力也很重要。非常感謝在展示教育組與我共同實習的實習夥伴,我自知自己無論是在工作還是能力上都有許多可改善之處,若非有這些在做事方面都比我更為靈活變通的夥伴,應該會碰到更艱困且難以處理的狀況。這次實習在各方面都令我獲益良多,不僅增加我處理相關事務方面的經驗,也讓我更懂得怎麼應對平常較少碰到的各種狀況。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18年史前館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