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Easy玩考古」攤位現場紀錄:南科考古館參與2019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局慶活動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在重疊存留中創造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珍貴的實習經驗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90期 2019.3.1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在重疊存留中創造

文/太認真(郭柏俞、佘文瑛)

關於駐村作品《考古幾則》的創作契機


《史前考古與當代日常的重疊光譜》活動及作品。

  我們在館方龐大的檔案資料庫中,發現一段多年前以Hi8攝影機記錄的挖掘行動影像,畫面中顯示某一時刻突如其來的事件,但礙於當時攝影技術的有限性,造成對事件記憶的模糊,而這個空缺卻加深了對考古進行再考古、還原與修復的渴望。

  這件作品自考古發掘事件的時間一再往前「回放」,而被中斷連續性閱讀的影像、物質空間,自回放的動作中拉出多條輔助線,朝著事件發生的方向傾斜,透過對事件的種種丈量,構成另一個具體的景象。然而弔詭的是,回放的動作並沒有幫助我們增進對事件的理解,反而拉出一道關於價值尺度的光譜。何以文物開始成為文物?並有了身份與價值?是時間還是人?如何藉由對自身身分的追尋,進而賦予這些地下檔案新的意義?

《史前考古與當代日常的重疊光譜》工作坊

  在古代遺址中,因人類活動而遺留下的殘跡、遺物,與其他事物一同形成文化層,每個文化層能顯示出一定的時期,考古學家透過文化層中不同層級之間相互疊壓的關係,來斷定該遺址的相對年代及其內涵。人們小心翼翼將出土的文物珍藏在博物館,以延長保存這些物質的壽命,然而最後出土的物質存有,終將會以極度幽微的方式逐漸氧化或老去,消逝殆盡。那麼是否在經歷了一連串人類考古活動之後,被遺留下來的反倒是當今最新發明的修復科技產物,以及保留歷史遺物/遺跡的建築體呢?

  當今日人們把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挖掘出土後,與當代世人共存在同一個時空中,是否有可能,在未來假若地球發生劇烈改變,使現今文明消失在世界上,直到下一趟考古行動將我們與史前文物並置在同一個文化層時,並且在某種錯誤之下形成人類歷史上一樁「時空重疊」事件?

  為此,我們就駐村期間的藝術家工作坊發展出《史前考古與當代日常的重疊光譜》這個提案。實踐工作坊的意義不在於設計一堂傳遞知識的課程,我們更關注這件作品的過程性,它必須創造一個讓人們可以參與、言說、交流的場域,透過圖像的轉印技法探討影像鏡射的概念。

  參與者可以在工作坊活動中體驗兩個部份,透過不同影像的拼貼創作,將「當代日常物件」與「史前考古文物的影像」在畫面中進行錯置與重組,並轉印在木板與石塊上,自想像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遺址。

「駐村,日常,考古,事件」─ 駐村期間遇到的困難與獲得的協助

  無論是對整個駐館計畫的推動,或是藝術家在創作計畫的實踐,館方的支持與協助絕對是相當關鍵的。

  很感謝館方在駐館第一週為我們做了詳盡的導覽,認識館內各部門與研究室,跟著考古學家的腳步踏上考古遺址現場。再從中整理出感興趣的主題,並找到相對應領域的研究人員與學者進行訪談,甚至期望有機會親身參與他們的工作,走進那樣的工作環境,體驗、觀察並思考,在這樣的交流中,進一步觸發創作靈感。

參考資料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藝術家「太認真」雙人組 考古再考古

(本文作者為參與2018 史前館未來遺址駐村計畫之駐村藝術家)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