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的友善故事書─一個多元感觀的有聲繪本

博物館頻道

  MLA到校教育推廣:那些關於孩子的無限可能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不同觀者之間意識與轉換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7期 2019.1.15

博物館的友善故事書─一個多元感觀的有聲繪本

文‧圖/劉少君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位於臺東,歷經多年的南島文化研究累積,近年致力於打造世界南島在臺灣。期許與在地的多元文化相互連結,彼此共享資源,研發共融機制;對於前來博物館的每一位民眾,無論是個人、團體,亦或是身心障礙者,都能方便取得博物館的資源,輕鬆學習,以創造友善參觀環境,打造一個開放的臺灣南島文化學習平台。

  史前館是一個喜歡說故事的博物館,除了發展科技AR互動繪本,2018年也研發點字數位有聲書,主要以臺灣原住民古老口傳故事為發展。日後也會持續研究推出生動的展示、互動的設計與故事書結合,讓考古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透過多方向媒材分享給大家。

  繪本是老少咸宜的讀物,這次研發點字數位有聲書是以通用設計的概念,結合故事繪本與有聲書,加上點字輸出,希望以此作為無障礙全人服務之先聲導,帶動全民一同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以終身學習為據點,讓史前館以多元生動的方式及角度,帶大家一起親近及瞭解臺灣原住民族口述傳說的文化內涵。 

  2018年年初,史前館規劃了國內博物館從未嘗試過的挑戰工作。工作團隊成員優先於本館展廳挑選出幾個與生活技藝相關的原住民文化展件,作為點字數位有聲書發展的討論。有聲書研發的概念是透過原住民部落耆老講述故事,為部落留下文字故事,再依照耆老口傳故事改編成繪本故事基礎;之後帶著這個故事基礎,前往鄰近的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尋找故事繪本教學適用性;再經過盲友與志工共同討論,研討如何撰寫適合視障者瞭解的文字腳本。

  根據研究指出,人類對於外界訊息的接收,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透過視覺感官接收,其次則是透過聽覺的感官;因此,當視覺功能受到影響時,人們本能地會透過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等,認識與接觸所有外在的資訊。因此,為了讓更多人方便閱讀這類繪本,負責本項業務的館員更多次到臺北與中華民國口述影像發展協會成員討論視障口述影像撰稿技術,終於與以上各領域人員共同完成了阿美族口傳故事有聲書。


《神秘的口簧琴聲》是一本走向多元語言學習的有聲書。

以口述影像技術帶領視障者觸摸口簧琴故事浮雕繪本。

結合圖像、點字、文字與聲音的點字數位有聲書。

  經過多次討論後,採集了東海岸阿美族宜灣部落的口述傳說,內容以〈神秘的口簧琴聲〉故事為主,並將它轉譯成繪圖,並以華語、日語、英語、阿美族語以及點字等四種語言,轉譯錄音為廣播劇並燒錄成光碟。為了讓讀者認識本書主題的口簧琴聲,繪本裡特別出現視覺化的口簧琴音符,採用特殊突起上光印刷技術,讓使用者可獲得較多感官效果的閱讀體驗。後面三則相關故事〈捕魚的故事〉、〈消失的陶壼〉、〈織布機的心意〉,則是採集自宜灣周邊部落的口述傳說,每個故事各別以單頁圖文的方式簡單呈現。最後以雙視印刷的方式出版點字數位有聲書,視為擴大增加視障者聽讀繪本的方法,發展、製作友善系列出版品,提供親近學習原住民文化的環境。

  歷經一年研發與各界討論之後,現今出版的有聲書已不僅只嘉惠視障者,對於閱讀障礙者及肢體障礙者等其它不能或不便閱讀繪本的人們,以及一般學童,都能一起閱讀這套名為《神秘的口簧琴聲—阿美族口傳故事》的點字數位有聲書。臺灣面臨高齡化社會,樂齡銀髮族群可望是下一個受益的對象,更期待本故事有聲書將走向文化近用與友善平權的理想。

  2018年是史前館首度發展點字數位有聲書的第一年,有了好的開始之後,也期待能夠逐年出版一本主題點字有聲書。希望讀者閱讀完本書故事後,還可以再來到史前館,展廳中陳列了一套本書的浮雕繪本,可以應用多媒體設施欣賞浮雕繪本,一邊聽著有聲故事、一邊觸摸故事繪本,進一步透過雙手認識口簧琴,更能體驗繪本的力量。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神秘的口簧琴聲—阿美族口傳故事》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