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的友善故事書─一個多元感觀的有聲繪本

博物館頻道

  MLA到校教育推廣:那些關於孩子的無限可能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不同觀者之間意識與轉換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7期 2019.1.15

MLA到校教育推廣:那些關於孩子的無限可能

文‧圖/邱健維

  「我要跟老師說:『我以後一定要去史前博物館。』」

  記得每一次上課時,我們總喜歡問孩子:「你們覺得在博物館裡面工作的人都在做什麼?」孩子們回答,整理以前人的東西、挖地板、跟來的人解說,甚至有孩子說掃地、睡覺,這些童言童語的答案,總能讓自己對於教育推廣多了幾分期待。

  不同於邀請學校來到博物館的模式,在文化部委託公立博物館辦理「博物館系統及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的支持下,我們嘗試讓自己,走進校園。在撰寫這份教案的時候,除了資料的研讀之外,最喜歡的過程,或許就是在展場裡沉思的片刻,所以給了這份教案一個名字叫「小小駐館員:一起來ㄗㄨㄛˋ博物館」。

一起來ㄗㄨㄛˋ博物館:從被動的接受到主動的感受。

  近年來受到社會型態轉變與科技時代的到來,博物館本身被賦予更多的期待與可能性,但真正剖析博物館的核心,「合作」成為當代博物館極為重要的觀念。無論是從組織內橫向的合作到跨越不同單位的共同協力,這套教案除了讓孩子認識博物館的功能與體驗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從過程中體認合作的可貴與重要性,在強調分工與協力的當代,博物館如此龐大的組織從來就不是單一個體可以成就的。

強調分工與協力的當代,博物館如此龐大的組織從來就不是單一個體可以成就的。 博物館的完整是來自於不同領域合【作】而成的博物館。

  我們嘗試將博物館熟知的四大功能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從中提取核心的方法,讓孩子在做的過程中間去了解博物館,從考古精粹出核心的發掘與紀錄,讓孩子實際挖掘以及撰寫紀錄表,並從文物清潔以及資料閱讀中凸顯典藏環節;同時我們也透過積木與繪畫,讓孩子將抽象的想法具象化,不僅讓學生體驗動手挖的樂趣,並透過嘗試練習共同討論展覽論述,訓練學生系統性思考、口語傳達與合作能力。從【坐】在博物館被動聽取導覽解說去了解博物館,到親自去【做】出博物館運作的環節,從動手、動腦到動口,到用身體共感博物館,從中了解,博物館的完整是來自於不同領域合【作】而成的博物館。

孩子創意永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孩子透過繪圖與積木,將想法透過具象化的方式呈現。

  在教學的過程中,最讓人驚豔的不是教案本身,而是孩子們無限的創意。記得有一個棒球隊的孩子,總有一種說不出口的木訥,當教案進行至將透過積木擺設文物展示並以繪圖畫下來的環節時,他遲疑了許久,靜靜地拿起筆開始畫了起來。湊上前去,我有了說不盡的驚艷。大部分的孩子在繪圖的時候比較朝向平面的繪畫,而他卻將積木立體地呈現,上色時除了單一色彩之外,他更透過淺色與深色的交互使用完成描繪,我輕輕靠近他才得知,他從來沒有受過繪畫相關訓練,將這個訊息分享給全校的老師。

  當我們給予孩子空間與信任時,他們的潛力與創意,往往超乎我們所想像孩子應該要有的樣子。就像在教學的過程,在開始用積木擺設前,我們總會告訴孩子:「老師只有一個原則,文物不可以掉下來,想要怎麼擺都可以,但是在這個原則之下,如果你希望擺得高,你就要承擔它掉下來的風險。」我們始終相信,給孩子一個原則,剩下的請留給孩子去發揮。

走出去,然後走進來

  到校教育推廣,或許可以成為博物館走出去的途徑之一。從艱澀又繁瑣的博物館事務中,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博物館。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之於博物館更是一種學習,礙於篇幅有太多無法一一分享的小故事,2018年與17所臺東縣市國小學習以及與The 17 Lab合作,產出許多讓人驚豔與驚奇的火花。比起設計一套課程去介紹博物館,我們更希望透過每一個環節的體驗,在無形中建立孩子對於博物館的認識。在重視不同領域合作的世代,如何相互的了解與合作,不僅僅是博物館,更是整個社會都在學習的核心,而當我們練習走出去的同時,也是另一種讓大家走進來的方式。2019年,期待有更多的故事發生。

  感謝2018年,每一個老師與學生。2019年的下一站,會去哪裡呢?

  「我要跟老師說:『我以後一定要去史前博物館。』」

學生的成果,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驚艷。 當我們練習走出去的同時,也是另一種讓大家走進來的方式。

(本文作者為文化部委託公立博物館辦理「博物館系統及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之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專案助理,「小小駐館員:一起來ㄗㄨㄛˋ博物館」教案設計者)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