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摩登史前人出遊季──107年南科園區考古教育推廣活動

考古探索

  記「考古速報」──舊香蘭遺址及上里遺址展示(上)

博物館頻道

  一個跨國合作的實驗計畫──「2018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執行紀實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7期 2018.8.15

一個跨國合作的實驗計畫──「2018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執行紀實

文/溫璧綾‧圖/黃國恩、海部陽介

前言


2017年IRA1出航(黃國恩提供)。

  2016年底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林志興副館長引見下,我見到了來自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史研究組長海部陽介先生及翻譯藤樫寬子小姐。聽海部先生介紹他的實驗計畫後,這個3年期的實驗計畫目的打動了我。在這臺日雙方關係日益密切的時候,證明日本大和民族起源三個史前外來遷徙路徑之一「3萬年前沖繩路線」,其中沖繩史前祖先們可能來自距離最近的臺灣這個論點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我答應接下這個本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實驗合作案,成為該案本館的執行聯繫窗口。就在擬定完2017年的計畫與兩館合作協議後,我因個人生涯規劃的關係必須留職停薪4個月,因此2017年的計畫我只給了開端,並未實際參與執行。2017年中復職後,2018年的計畫執行及協調工作又回歸到我身上。

2018計畫前置作業

  2018年2月初海部先生到本館商談今年度的執行計畫,首先,我們檢視了去年所造的竹筏IRA1,即使經過了燻蒸消毒,竹筏保存的狀況並不理想,出現了蛀洞,再加上它的船體太過沈重,所以決定今年另造新筏並減輕竹筏的重量。根據阿美族竹筏工藝師Laway(賴進龍)的說法,傳統阿美族竹筏的保存方式,乃是在竹筏使用後,將其拆解,再將竹子長期煙燻,待隔年要使用時再將其重新組裝。這種保存方式非常環保,不再砍伐新竹子,也是天然資源再利用。

  場勘幾處海岸,最後選定竹筏出發地點為烏石鼻港,因為烏石鼻港有沙灘適合竹筏進出,港內風浪平坦,亦不似其他港口常有漁船進出。在確認出發點為烏石鼻後,隨即拜會了駐守烏石鼻港的岸巡,告知我們6月的計畫,亦請他們協助幫忙。

竹筏IRA2製作

  2017年所造的竹筏,我們將它命名為IRA1。竹筏製作者工藝師Laway說IRA阿美族語在船的比喻是行船遠方目標的意思。人與船是生命共同體,所以必須勇往直前絕不回頭。

  IRA1共使用了11根巨竹,船身長約10.6公尺,寬約0.8公尺。IRA1製作過程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只做了煙燻,竹子並未埋沙。Laway說埋沙是為了要讓竹子不要急速乾燥,在沙裡慢慢乾燥不要破裂。煙燻則是消毒除蟲,不要讓竹子被蛀產生蛀洞,行船時竹子才不致進水。


IRA2製作(黃國恩提供)。

  去年實驗結果,因船身太重導致船速很慢。今年IRA2由宋元開先生設計,宋先生亦是此實驗計畫固定的划手之一。溝通與尊重彼此文化上的差異,在這個跨國計畫的執行非常重要,因為製作期間曾發生設計者宋先生與製作者Laway對於竹筏彎曲幅度的溝通誤會,差點讓IRA2無法如期完成。原來宋先生採用電腦繪圖,所畫出的竹筏底部是平的,而Laway則是手繪,畫出來的竹筏底部彎曲,因此產生了竹筏底部有幅度的誤差。

  IRA2共使用9根巨竹,長約8.9公尺、寬約1.2公尺。不似IRA1所用的竹子採集自東海岸靜浦,IRA2因為無法採集到海岸邊適合的竹子,只得往縱谷尋找,最後決定用玉里山裡的竹子。Laway說山裡的竹子因為沒經過海風洗禮,在彎竹子時容易破,還是要海岸邊的竹子比較有韌性,畢竟船需要海。

試航

  今年試航計畫主要是划手們的長征及星象觀測訓練,因為是依時間制訂的試航計畫,所以無法預估竹筏航行的終點。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6月初受中度颱風馬力斯外圍環流影響,試航出海時間及時程不斷依天候狀況更改。第一次試航時間原訂24小時,未料上午9時30分出發,晚上8時許還未到達八仙洞就遇雨返航。返航竹筏是由戒護船晉領號拖回,清晨5點多才抵達成功港。

  畢竟是跨國合作計畫,這段期間岸上的我就連半夜也接到無數次來自臺東岸巡、海巡甚至花蓮海巡的電話,大家都非常關切這次試航,也派船遠遠地盡量不干擾以保護划手們安全。經過第一次試航後發現即使竹筏重量減輕,竹筏速度仍未如預期理想,次日隨即修改IRA2結構,再增加2根竹子以增加竹筏摩擦力。原訂第二次的試航計畫,也都因為天氣關係更改及縮短,返程竹筏返抵的港口亦未與計畫相同。


IRA2 划手的座位(黃國恩提供)。 2018年IRA2航行(海部陽介提供)。

  可能因為臺灣四周都是海洋的關係,海防人員對進出港口的人員管制較嚴格,出海前需申報進出港人員名單。出海前,岸巡人員總是不斷要跟我確認竹筏出海的確切時間,但划手們是依據他們的經驗來判斷,認為天氣、風向及海象適合出海後,他們就出發了,就如同內田正洋教練說的”When I say we can go, then we go. (當我說可以走,我們就出發)”,完全不受時間表控制。但竹筏如果未按表定時間出海,我馬上就會接到岸巡人員電話,此時我只能賠不是,臺灣與日本對於出海管制的寬嚴程度差異蠻大。

經費困境

  執行此計畫最重要的經費問題,今年度計畫因為少了企業經費奧援,並不寬裕。所幸得到本館李玉芬館長大力支持,想辦法解決了今年經費不足的困境,才得以讓後續計畫如期完成。明年(2019)將是此計畫最後的完結篇,尤其要跨國境航向與那國島,挑戰也更大更複雜,所需的經費亦更多。只希望明年一切都順利,尤其困擾大家的經費問題能獲得解決,好完成這難能可貴的航海實驗計畫。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2018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館方計畫執行與協調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