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汪新年好運到──淺談舊香蘭遺址出土臺灣史前犬資料
文.葉長庚、李坤修/圖.李坤修、葉美珍
祝福大家狗年興旺。 |
今年(2018)戊戌年是狗年,想必家裡有著毛小孩的人們,都開始蒐集許多與狗相關的新年紀念品。狗狗是現代許多人的好伙伴,被視為是人類最忠心的伴侶,也在我們的社會中扮演著許多重要的角色,協助導盲、緝毒、搜救等重要工作。「鐵雄」與「腿腿」兩隻搜救犬在花蓮強震的努力想必深植大家的心中,讓人感動之餘亦充滿佩服。
本文在此藉由舊香蘭遺址出土有關狗的遺留,來介紹臺灣史前犬的樣貌,以及牠們與人們的伙伴關係。
舊香蘭遺址出土臺灣史前犬資料
舊香蘭遺址出土埋狗現象之擬測。 |
舊香蘭遺址位於南太麻里溪出海口南方,在舊香蘭社區與新香蘭社區間臺9線公路東側至海岸間區域,遺址雖然在1998年被發現,但至2003年杜鵑颱風侵襲後對考古遺址產生影響,才開始後續的搶救發掘作業。該遺址出土十分豐富的史前遺留,其中包含3處狗墓葬、狗的遺骨標本以及裝飾有狗形象的陶器等許多與狗相關的資料。
舊香蘭遺址出土埋狗現象之擬測。 |
考古發掘總共出土3處埋葬狗的現象,其中一處狗「遺骸形狀蜷曲,頭朝東身體朝北,尾部捲向東,形狀顯示是在身體尚柔軟的狀態下被放入坑內掩埋。此外在狗遺骸的正上方有一顆礫石直接壓疊」,研究者認為這是一處狗的土坑墓葬。從這個形態,似乎可以感受到狗主人非常不捨逝去的伙伴,非常仔細地將牠安葬在一處他可以記住的地方。
除了狗本身的遺留外,在一些陶器與陶環上,亦可看到裝飾有狗圖樣的紋飾,而我們亦可從史前人所製作的陶容器狗形堆飾來一探臺灣史前犬的形象。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狗形堆飾主要有獨立單體造形與雙頭連身造形兩種類型,其四肢部位貼於陶容器表面,由於身驅與表面間保留有空間,故推測是作為陶容器把手功能所用;可惜由於未出土完整陶容器,難以瞭解其全貌。狗形堆飾較完整的有14件,其中9件為單體狗形,呈獨立的立姿狗形,可以由其塑形看出臺灣史前犬隻的體態(李坤修、葉美珍2017)。
2015年FCI正式認證臺灣犬(TAIWAN DOG)
舊香蘭古聚落之犬隻擬測。 |
掃描QRCode可觀賞狗形堆飾的3D模型,資料庫中亦有其它舊香蘭遺址出土遺物。 |
世界畜犬聯盟(Federation Cynologique Internationale, FCI)在2015年6月9日正式將「臺灣犬(TAIWAN DOG)」認證為全球新興犬種之一。「台灣犬的特徵為短毛,毛色以黃、黑為主,或有虎斑,罕有全白,可能是突變種;頭、額、吻中長,吻有時黑色、或有舌斑、額稍高;立耳,兩耳外擴成外八型,單耳內直外弧,耳皮薄;杏仁眼或鳳眼形;胸深由下腹向上收,即一般所稱的『高弓腰』;尾細向上半捲,如彎刀。」(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5)
現在,在史前館的考古文物3D資料庫已經可以看到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狗形堆飾(註1),可以藉由QRCode進行連結。從3D模型上可以看到臺灣史前犬具有立耳且外擴、高弓腰的特徵,尾巴雖然亦向上半捲,但似乎較為蓬鬆,不知是否是塑造陶偶時技術的因素,亦或是史前犬隻與現代臺灣犬的差異?在3D資料庫中,亦有其它狗形堆飾的模型,可以讓人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好好觀察臺灣史前犬隻模樣。
臺灣考古重大發現
舊香蘭遺址的發掘計畫在去年(2017)得到首屆臺灣考古重大發現獎,除了本文應新年氣氛特別介紹與狗相關的出土遺留外,舊香蘭遺址還出土有鑄造用的石模具(註2)、玻璃珠及製作玻璃珠的加工過程遺留、多種帶百步蛇紋樣的遺物、以及在臺灣本島首次出土的三突耳飾;另外,在幾件陶器上亦發現蛙形堆飾,當時的紋飾與裝飾品可是非常多元與豐富。這些重要的發現,除了對史前臺灣工藝技術帶來新的認識外,亦呈現出史前文化與臺灣原住民文化間的密切關係,並且與越南、菲律賓等地可能的互動情形。
兩位主要發掘者亦在去年(2017)出版《失落的文明:從舊香蘭考古遺址看臺灣史前文化發展軌跡》一書,文資局在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亦舉辦「穿越古今-2017臺灣重大考古發現」特展,可以看到許多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本館亦將於農曆年前於B1史前廳展場迴廊的「考古速報」展區展出其它舊香蘭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觀迎各位來一窺臺灣考古的重大發現!
註1:可連結觀看狗形堆飾3d模型。
註2:可連結觀看石模具3D模型。
參考資料
李坤修、葉美珍
2017 《失落的文明:從舊香蘭考古遺址看臺灣史前文化發展軌跡》。臺東:臺東縣政府;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2015 〈歷經浩劫曾瀕臨滅種 台灣土狗獲國際認證正名為「台灣犬」〉,2015/07/22,新聞連結。2018年2月8日上線。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與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