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可以帶回家的智慧導覽機:淺談史前館行動導覽App建置經驗」

博物館頻道

  「Kamaroan i‘Atolan: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土地故事與生命敘事」在卑南遺址公園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急不來的學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44期 2017.4.1

可以帶回家的智慧導覽機:淺談史前館行動導覽App建置經驗」

文‧圖/蔡念儒

史前館行動導覽App標誌。

  今年(2017)初,「史前館行動導覽」App分別在iOS和andriod系統上架。經過多次更新後,逐漸成為大家能接受,取代現有語音導覽的自主導覽方式。

  自從2014年4月,英國威爾斯的國家板岩博物館(National Slate Museum)率先使用beacon室內定位技術建置導覽App後,以自主導覽的定位引導App逐漸成為全球各博物館積極嘗試的室內定位技術。beacon室內定位技術之所以受博物館青睞,主要是因為發射訊號的beacon發射器體積小、訊號波干擾少,適合環境複雜、存在多重裝潢阻隔的博物館,可在不需更動展示進行佈建和使用。但因為定位上採用三角定位,有座標軸的範圍,也仍有3公尺左右的誤差,此外每個beacon依靠電池電力發射訊號,當數目一多時,如何維運也是相當困擾的問題。


智慧行動導覽系統架構的圖示。

  臺灣的博物館界自2015年左右開始引入微定位這方面的嘗試,也是部分佈建或任務性使用beacon定位技術,其中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開始建置全館beacon定位導覽App,並在2016年成為首個全面佈建的館所後,各館也開始相繼建置自己的自主導覽系統。史前館從2016年開始製作並全館佈建,在這方面算是走在國內博物館微定位應用的前端。

  在史前館,建置「史前館行動導覽」App與其他館不同的是,期待這個導覽App能介接不同的數位資源服務,成為一個在館內與館外都能使用的多功能導覽App。因此除了取代過去的語音導覽並錄製了91個導覽項目之外,也增加了自主導覽、定時導覽和自選導覽等功能。每個導覽項目也設計了擴充功能,逐漸增加影片、擴增實境(AR)以及3D考古文物等資源。此外在主功能上也放入館內的720度環景和相當精美的手機遊戲,並介接購票系統、官方網站的參觀服務資訊、百科等內容。這些功能大都能離開博物館時使用,因此參觀者等於是離開館後仍然可以從這些功能認識史前館在展示、教育等不同的功能。


史前館行動導覽App首頁,左側是功能鍵,右側是多國語系。

  比如說,參觀者進入展廳時,在大廳對著史前人的模擬人像使用「史前人說史前事」擴增實境時,可以透過史前人的對話,了解他們身上的配件,是帶著獵物、揹著農作物還是身上的玉器配飾是什麼用途。當在史前史展廳導覽時,便能在狩獵場景、人獸形玉玦等項目找到詳細的語音導覽。回去時,如有更充裕的時間,還可以再透過自選導覽,直接找到這些導覽項目,或是從720度環景找到這些物件的所在位置,甚至是從手機遊戲中的尋寶過程,重新發現這些文物。


在現場使用即使導覽的頁面。

  此外,如果說App是前臺,系統的後臺方面則預設了相關的編輯空間去擴充這些內容,並預設了參觀數據的收集,可做為未來大數據分析的基礎。要符合這麼多功能的期待,在建置工作上可說相當不容易,要製作兩個不同系統的App並克服系統的穩定度,同時準備各種數位資料,滿足各種系統的介接以及使用者邏輯上的需求。除了建置之外,還需要相當多測試與優化。

  儘管如此,新的導覽系統建立起雛型,應該也能帶來更多的數位資源與大數據、定位、虛實技術的整合應用。希望這可以是博物館智慧化的嘗試,不管對工作者還是參觀者而言,都是種新的博物館認識與參觀體驗。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計畫助理,負責智慧博物館等業務)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林志興│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