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玉見臺灣」:從臺灣玉看見臺灣的歷史動力

博物館頻道

  觸摸你我內心最柔軟的視界:2016年史前館友善平權的一小步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陶片陶片滿天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7期 2016.12.15

「玉見臺灣」:從臺灣玉看見臺灣的歷史動力

文‧圖提供/盧梅芬

  有位文化資產保存的前輩看見「玉見臺灣」標題問:「是看見臺灣的玉?」

  我回答:「不是耶!剛好相反,是透過玉,看見臺灣的歷史。」


可觸摸的臺灣玉原礦。

花蓮玉產業鼎盛期之街景。

卑南遺址出土玉器展示。

  「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之交會」特展講述橫跨千年的臺灣歷史。但故事的敘述方式,不是按照時序(從數千年講起),也不是從學科分類(礦物學、考古學)切入,而是從創造與點燃歷史的時刻(人、事、物)說起,如何發現價值、創造歷史或點燃契機等帶動臺灣的轉變。

  展場一開始先介紹究竟什麼是「臺灣玉」?從礦物學的角度來看,「玉」分為兩類:「閃玉」( Nephrite)與「輝玉」(Jadeite),「臺灣玉」屬於「閃玉」。閃玉礦存在於世界各地,紐西蘭、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日本等地都有出產,但臺灣玉有其特殊之處!

  一定有人十分好奇,市面上的進口閃玉,外觀和臺灣玉幾乎一樣,連行家都不見得分得出來,怎樣才能辨識出真正的臺灣玉?因為肉眼無法判斷真正的臺灣玉。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所飯塚義之博士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配合能量光譜分析儀分析,發現臺灣玉的鉻鐵礦中,鋅元素的含量比其他地區出產的綠色閃玉來得高,成為辨識臺灣玉的重要依據,可以說是臺灣玉的身分密碼。而這個科學分析,讓研究者得以證明史前時期臺灣玉與東南亞的交流關係,包括臺灣玉料在海外製成玉工藝,海洋也阻檔不了人們對臺灣玉的喜愛!這就是展示單元「點燃冒險旅程」的故事。

  點燃「價值」,講述起自1960年代,臺灣玉的價值如何被發掘、如何發展為名揚國際的產業玉。1930 年代,日本人在花蓮豐田荖腦山打獵時發現石棉礦。石棉是絕佳的隔熱原料,日本人在二次大戰期間大量開採石棉供作軍事用途。隨石綿開採出來的珍貴臺灣玉石,被視為無用的廢石,無人聞問。直到 1956 年,當年還是大學生的廖學誠教授在地質調查中,注意到了石棉礦旁邊的「廢石」,人們終於不再與美玉擦身而過。接下來帶動了1960至1970年代臺灣玉產業的鼎盛期,到礦場就像是「走灶腳」!

  「點燃發現」講述1970年代臺灣玉產業漸趨黯然之際,1980 年代的另一波考古浪潮揭開了千年前的玉風華。因東線鐵路於卑南站(今臺東站)施工,揭開埋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這才發現早在數千多年前,人們對於臺灣玉即有獨特偏好!官員、學者奔走,記者的呼籲,眾人的努力一起成就了今日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卑南遺址公園。

  「點燃極致」以「史前玉器精品店」的比喻,展示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在所有考古遺址中,式樣與數量最多、最精彩,製造技術更令人讚嘆!尤其701件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第一次大規模地從典藏庫移出公開展示,讓民眾一覽卑南遺址出土玉器的極致與精采!還有「史前玉器製造中心」,探索史前人在哪以及如何做出如此精美的玉器。最後的「點燃想像」則是千年來世人對臺灣玉的喜愛不曾改變,透過設計師的文創行旅,延續史前人的創意以及臺灣玉的美感!

  「什麼是臺灣玉?」帶來新認識、「點燃價值」激發覺察、「點燃發現」帶來感動、「點燃極致」引發驚艷與好奇、「點燃冒險旅程」打開視野,「點燃想像」則是啟發創意,以上這些教育目的都潛移默化地隱含在展示之中,讓您一起玉見臺灣的歷史深度、文化厚度與美感高度!

(本文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副研究員,「玉見臺灣」特展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