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4000年前都蘭灣的穀類使用證據

博物館頻道

  強颱來襲的小故事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走馬看花的過客升級為佈置展場的生力軍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0期 2016.9.1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走馬看花的過客升級為佈置展場的生力軍

文‧圖/劉俞妏

  以前對博物館的認知是重要的寶物保存地點,裡面有許多文物,是個充滿許多知識的地方;或是博物館展示的東西包羅萬象,有未來科技、現代技術或者是以前的文物。這次我實習的地方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要就是展示和史前人類活動有關以及原住民文物的地方,常設展主要是展示自然史、史前史以及南島民族相關的物件,此外也有些有意思的特展,這次我接觸到「戴著花環的人們:下賓朗部落特展」便是有關卑南族的特展。

  來史前館實習除了抱著興奮的心情,也懷有想要多吸收一些知識的心態。這次實習單位是在展示教育組,暑期剛好碰上卑南族下賓朗部落的展覽要開展,所以工作內容是展場布置、影片剪輯等相關的一些事宜。由於就讀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的關係,剛好能學以致用。

與部落接觸


開展當天族人陸續抵達會場。

我們跟族人一起布展的展覽開展了。

製作山壁。

開幕前一天的最後準備。

製作大花辦。

  因為原先沒有和部落接觸過,所以這次吸收到的資訊對我而言很新奇,就像海綿一樣一直得到新的認識,例如部落裡面的向心力,看到族人參與活動時高興活躍的模樣,讓我能夠感覺到他們相當自傲自己是其中的一員。

  看到展覽的相片跟影片,不管是部落的祭儀例如少年刺猴的訓練,或是以前的媽媽小姐合唱團,或是兩年一次的卑南族聯合年聚,都讓我大開眼界。剪片時看到祭典的影片也很有感觸,能夠身歷其境般知道以前的人事物和活動的意義。

展場的呈現

  如何在展場內展現出部落的特色,讓民眾了解下賓朗部落與部落想要傳達的訊息,這是展場佈置的挑戰,因此我們仿照象徵友好的花環製作了大型花朵,族人也動手做出精美的草猴模型。

  以前無論到哪裡參觀,多半走馬看花般走走看看,看到有興趣的事物頂多再多停留一會兒,這次佈展我們需要扮成兩個角色,分別以佈展者的視角和觀眾的視角,來思考如何吸引人停留腳步多看一點。如何將部落的故事在展場空間內展出,能讓民眾停下腳步,佈置就佔了很重要的一環。

  佈展過程當然也會碰到一些阻礙,像是系上在做作品時,通常是用軟體完成再將檔案給廠商輸出就可以,反而很少有實體成品,通常是書面印刷品。這次佈置主要是手作,所以就花了不少時間跟心思要將作品做到最好最完美,有很多來自各地的觀光客會來參觀,一點也馬虎不得,雖然過程中花了不少心力,但是做完後看到成品時就有無比成就感。

  真的是把佈展當作作品在做,像是位於花環區上方的大花朵,是下賓朗部落象徵友好的花環上的花朵放大版,用來吸引觀眾的目光,也能讓他們停下腳步在此區體驗編花環的樂趣。至於擺放草猴後面的山壁就是我最自豪的作品,花了最多心力在製作上,從山壁的模型到上色都花了我們不少時間,但是看到呈現的效果相當不錯,疲勞也因此一掃而空。

成就感滿滿

  開幕那天有許多貴賓到現場,一起見證這開心的時刻,心情也感染了喜悅。更多喜悅來自於成就感,看到策展感謝名單上的製作人員有我的名字感到無比榮耀。這次實習不只學習到實作的部分,開展或是佈展的資訊也從參與實作過程中得知,相信這次實習經驗將會受用無窮。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學生,2016年史前館實習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