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4000年前都蘭灣的穀類使用證據

博物館頻道

  強颱來襲的小故事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走馬看花的過客升級為佈置展場的生力軍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0期 2016.9.1

4000年前都蘭灣的穀類使用證據

文‧圖/吳意琳

  自從臺南科學園區發現了距今4800年前的稻米、小米等豐富的穀類遺留,很自然的,考古學家也開始搜尋臺灣其他區域的資料,想要拼湊起史前臺灣早期人群對於穀類使用的完整圖像。


都蘭灣位置。

  最新的發現顯示,位於臺東的都蘭灣區域也有了稻米使用的證據,相當令人驚訝的是年代達到4000年前,比一般推測的年代早了許多。臺東的都蘭海灣即是臺東人熟知的風景區杉原灣,這一帶範圍自北郡界開始,往南至黑髮橋與志航基地是史前新石器時期遺址密集分佈的區域,可以說,史前人與現代人有志一同,皆喜愛這處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的樂園。

  若要判定史前是否有穀類作物的利用,在考古工作上可以利用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來推測;直接證據是穀類種子的直接遺留,或穀類矽酸體的遺留,間接證據可以是收割石刀等工具的遺留、陶器上的穀類印痕或烹飪煮食之有機殘留。

  早期臺灣考古工作限於出土材料的不足,特別是氣候溼熱不利於有機類遺物的保留,因此考古學家無法判定史前人群是否有栽植或食用穀類作物。少數幾個例子多是在陶片上發現稻米印痕,包括墾丁遺址、澎湖鎖港遺址與長光遺址,實際出土稻米遺留的則僅有芝山岩遺址。

  當初依芝山岩遺址年代推估,對於榖類作物的利用應為距今3500年前左右至更晚一些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對於墾丁遺址與鎖港遺址的年代推測則是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然而由於遺留的資料多偏向零星證據或是間接資料,對於栽種行為或是稻米種屬的討論都無法有更多進展。


研究人員採取土樣。

  臺南科學園區南關里東遺址於2003至2004年出土了大量的稻米等遺留,使得臺灣早期的穀類利用,向前推進到了距今48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至於東部的出土遺留比起西部資料則更為有限,長期以來一直處於「尚待資料補充」的狀況。由卑南遺址出土大量的石製收穫工具來看,考古學家最初推測在臺東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也已有了穀類農業。

  隨著考古工作與技術的進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人員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人員採用了矽酸體分析技術,試圖尋找東部穀類農作確切的年代。矽酸體又稱植矽石,是植物將其不需要的矽排出植物體所形成的,其形狀依不同的植物而有差異,一般常在觸摸植物體部或葉片會感到手指稍有小刺的異物感,肉眼卻又看不到任何形體,這多半便是植物的矽酸體。

  矽酸體因其堅硬抗風化、火燒不壞的特性而成為考古工作的利器。透過土壤採樣以電子顯微鏡觀察,通常可以取得該時代植生環境的豐富資訊。對於難以取得花粉以分析古環境資訊的東部地區而言,矽酸體分析是新近開展而相當重要的工作領域。

富山遺址稻米矽酸體-李作婷攝。 潮來橋遺址稻米矽酸體-李作婷攝

  此次分析的材料來自富山遺址與潮來橋遺址,由科博館與史前館共同合作,從土壤樣本中檢測出稻米矽酸體遺留,兩個遺址土壤樣本的考古層位定年分別為距今3690-4070年與距今3980年。採樣的土壤在定年的年代相近,稻米的種屬也相近,但與西部所發現的稻米卻有不同的地方。

  東部發現的稻米是偏向「秈稻型」,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比較「不黏」的那一類。臺灣西部地區目前為止發現的早期稻米皆是偏向「稉稻」,是比較圓短,稍「黏」一點的那一類。

  研究人員一方面欣喜於在東部早期農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方面又被這個大發現所引出的新問題所震懾:「東部4000年前稻米的種屬與西部4800年前最早的稻米種屬不同,這是怎麼一回事?是稻米傳入的來源不同,還是在何處培育出了新種?」

  在都蘭灣這兩處遺址中,稻米的矽酸體與稻葉的矽酸體皆有發現,此點說明了在遺址裡應該不僅有種子,也有植物體,可以推測應該有稻米的栽種,而非只是僅有食用稻米的行為。當然,史前館與科博館的研究分析還在發展中,我們希望取得更多的樣本,進而對臺東都蘭灣這處豐饒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樂園,發掘出更多早期住民的生活資訊。

參考資料

李坤修、葉美珍
1995 〈臺東縣卑南鄉富山遺址1994年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
處通訊》5:33-94。

李作婷、吳意琳、李匡悌、李坤修
2016  〈臺灣東海岸四千年前栽培稻的起源與稻作農耕發展:矽酸體分析的初步成果〉。
《南島研究學報》6(1):25-50。

李作婷、鄭建文
2009   〈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的植矽石分析: 史前稻作農業的相關考察〉。《2008考古
學工作會報會議論文集》。

吳意琳、Laurent Deschodt
2011 〈都蘭灣沙丘階地古環境調查報告〉。《東台灣研究》16:67-85。
2012 〈臺灣東部新石器遺址的空間分布及其相關問題〉。《南島研究學報》3(2):45-70。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關於本研究更多資訊,之後請參見南島研究學報第6卷第2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