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4000年前都蘭灣的穀類使用證據

博物館頻道

  強颱來襲的小故事

回想‧迴響

  2016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走馬看花的過客升級為佈置展場的生力軍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30期 2016.9.1

強颱來襲的小故事

文‧圖/游清志

  2016年7月8日強颱尼伯特直撲臺東,在17級強陣風肆虐過後,呈現滿目瘡痍的景象。隨處可見招牌、鐵皮、水塔散落於地,路旁行道樹橫倒於馬路中,阻礙交通,臺東成了名符其實的災區。史前館位於臺東市區,當然亦無法倖免於難,對於颱風,本館向來有一套災害應變體系,並已運作多年。

山之廣場積水。

清理遊客大廳滲水。

旗竿倒塌、椰子樹折斷。

路燈、路樹倒塌,阻礙交通。

本館臺灣杉大量倒塌。

本館後花園帆船型涼亭薄膜破損。

展示館桁架吊裝玻璃纖維混凝土樑遭強風吹落。


感謝國軍協助清理環境。

  本館災害應變措施係於氣象局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且臺東地區列為警戒區域時啟動,開始進行防颱準備工作,包括固定喬木、疏濬溝渠、檢查門窗及發電機、抽水機等,依權責大致由植栽、清潔、保全及機電人員辦理,各業務承辦人則負責檢查。而自縣府宣布停止上班上課起,立即成立「災害應變中心」,由以上業務主管及相關人員進駐留守,其任務為處理館內所發生緊急事故,直至陸上颱風警報解除。

  本次尼伯特颱風來襲,本館於7月7日16時成立災害應變中心,22時所有防颱準備工作全部就緒。7月8日凌晨2時起風雨漸強,全館各處迎風面開始滲水,此時館區停電,自動發電機啟動。不過由於雨勢過大,位於全館中央的山之廣場積水來不及排出,直淹至1樓遊客大廳。另外,也有雨水自對外通風口滲入地下室典藏庫,所幸沒有發生玻璃窗遭強風吹破等影響館內更嚴重的情形。7月8日12時風勢稍緩,留守人員出外巡視災情並陸續召回清潔人員、植栽人員協助清理環境,13:30台電恢復供電,當日下午,大廳、典藏庫積水已大致清理完畢,戶外倒塌而影響交通之路燈、路樹也在第一時間以人力搬運搶通。

  因為災損嚴重,館方緊急公告7月9、10、11日休館3天,事後逐項清點災損約千萬元。本館災損方面,此次受災最嚴重的是景觀公園的喬木,其中不乏銀杏、臺灣杉等珍貴樹種。當年建館時期所種植的喬木倒了幾乎近一半,對於戶外整體景觀影響極大。其次則是停車場的12米路燈,較一般7~8米路燈高出許多,故受風力極大。全館36支路燈全都隨風向南傾斜,其中11支直接倒塌,並壓損車輛1台,經過檢視,有7支不堪使用,另29支可修復扶正。

  災後1星期是最艱難的時期了,10公頃大的本館區域亟待清理復原,在機具不足的情況下,很多時候需要以人力填補。最辛苦的當然是清潔與植栽人員,這時已不分彼此,全體投入倒塌樹木的清理工作。此外國軍的支援協助也不容忽視,1天時間帶來了最缺乏的鏈鋸及大量人手,有效加速清理工作。7月13日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來館巡視尼伯特颱風災情,聽取災情彙報後,也表示將盡全力協助史前館災後復建事宜,接下來館方將會儘速在年底前修復完成。

  當然現在館內外環境已全部清理完畢,但初受災時,面對館區一片狼藉景象,沒有人不心傷難過,不捨之心湧起,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在疼惜史前館的心情下,員工全力投入災後復原工作。本館清潔領班自颱風來襲前留守本館,接下來忙著清理打掃館內環境,整整3天以館為家,不曾離開;無獨有偶,植栽領班也因連續3日的操勞,而須入院吊點滴。

  那段最艱辛的時期,其實家家戶戶都有受災,除了需清理整修自家環境外,風雨漸歇後,許多員工紛紛主動到館協助幫忙。

  本館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對外開放,繼續服務遊客,有賴清潔與植栽人員無私的犧牲奉獻,特別感謝他們!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