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自然與文化薈萃的環境教育認證場域: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頻道

  當環境教育遇到原住民:2015年美國環保署到館來訪紀錄

回想‧迴響

  2015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今年暑假我跟別人不一樣!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05期 2015.8.15

當環境教育遇到原住民:2015年美國環保署到館來訪紀錄

文‧圖/蔡念儒


臺美交流的活動。

  2015年4月21日,臺東來了一群特殊的訪客,他們是美國環保署(USEPA)的官員代表團,這是他們來臺灣行程的其中一站。雖然臺美交流相當頻繁,不過離開都會極遠的縣市會成為美方官員拜訪之處,也是相當不尋常的事情。

  史前館舉行啟動臺美交流的活動,也是一連串機緣巧合。2014年,臺灣環保署和美國環保署簽訂合作協議,進行兩國多方面的合作協議。在合作一年後,美方環保署想將環境議題的交流擴及到原住民部落時,臺東是一個理想的對象,於是史前館成為一個平台,承攬了主要的活動安排工作。

  臺東的原住民人口比例為全臺灣各縣市最高,佔全縣人口1/3左右,因此臺東人常自詡生活在「原鄉」。但除了歌舞表演之外,大多數非原住民的臺東居民對原住民的生活形式可能缺乏更多直接的認識。實際上,原住民部落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活單位,從食衣住行到文化活動往往要自己想辦法,因此與現代社會多數人依賴以金錢來換取服務相比,原住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其實更為直接與密切。這使得原住民在環境保育的工作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因為原住民的生活就是環境的一部分,也直接面對著整個環境的變遷。

  在首次到訪中,除了雙方合作的儀式,美方也要求安排一場圓桌會議,與臺東原住民代表和小學校長一起討論,以實地了解情形。小學校長提到教學的活動,原住民代表則講到各族群和部落遭遇到的環境問題。在這會談中,可以看到的是,環境的保育與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其實都綁在一塊。部落的傳承,無論是族人的健康,祭儀的活動,乃至於部落領域的活動,皆有賴於部落生態環境的完整。換言之,原住民環境教育其實與文化教育脫不了關係,反之亦然。

與臺東原住民代表和小學校長交流討論。

  本次訪問活動相當成功,因此美方環保署官員在6月15日後,再次與兩位學者來訪臺東,並在史前館進行原住民環境教育的專家會談。這次,我們安排史前館助理研究員張至善、研究助理林佳靜和荷蘭萊登大學的文化人類學暨發展社會學博士羅永清,與美國的美洲原住民青年中心(CNAY)Ryan M. Ward法學博士以及聯合部落技術學院(UTTC)主席David M. Gipp交流兩國原住民與環境的情況。

  在會議上,羅永清博士提到美國與臺灣原住民的處境最大的差異點在於,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在納入現代社會時就直接被當成無主地,劃為國有土地或落入私人之手,這使得很多時候當鄰近環境遇到大量不當開發衝擊時,族人只能束手無策。然而實際上,政府機關對此則通常以冷眼旁觀的方式處理,這是導致產生爭議衝突時,讓族人難以感受政府願同心與他們站在同一邊處理問題。

  另一個差別是,臺灣的原住民文化教育如何轉化結合環境教育議題。史前館的研究助理林佳靜分享了她與普悠瑪(Puyuma,行政區域為南王)部落在環境教育上少見的豐富合作經驗。卑南遺址公園與普悠瑪建立起夥伴關係,在公園恢復部落小米田耕種,以及作為普悠瑪大獵祭凱旋門的固定場所。

  2013年以後,雙方更進一步將合作關係放在孩童的環境教育工作上。先是以普悠瑪傳說中改變卑南溪河道而保護部落的人物都古比斯的故事,與部落美術工作者合作插畫發展成一本繪本書,之後便以此書為藍本,製作普悠瑪孩童的環境教材。於是南王國小的孩童便在教材和耆老引導下,沿著卑南溪流域移動,認識部落周遭的環境,以及比較口述歷史和現代的變遷比較。

  研究助理林佳靜講述的,其實也是臺灣罕見博物館與部落推動轉入環境教育的成功例子,兩位美國學者也給了我們更多借鏡。Ward博士介紹的美洲原住民青年中心,是北達科他州參議員Byron Dorgan從競選經費中撥出100萬美元成立的民間機構。這個機構主要在改善原住民青年的整體處境,包含改善具體的問題,如青少年家庭教養條件,以及課業學習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是促進原住民青少年的交流活動,以及培養原住民領袖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提到領袖人物,我們容易想到的總是政治人物或企業家,最多就是加上知名的影視藝人或社會賢達,總是些高高在上的人物。但從CNAY列舉的例子可以看到,所謂的領袖是包含各種層面,從運動員到工程師,從品學兼優的學生到倡議者,也就是能在大社會中獲得肯定的原住民青年。更重要的是,他們鼓勵這些青年對人群的互動,無論是跟其他原住民青年,還是美國社會的各種人物,甚至政治人物,都能有直接和對等的互動經驗。

  身為蘇族人(Sioux)的Gipp博士則以UTTC的教育例子來闡明,部落的教育應該適當將部落知識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好為自身培力。這個位於北達科他州蘇族部落領域的學校是在1967年由民間成立的部落大學,期望提供專業的跨學門環境科學知識,鼓勵部落學生從事環境教育和研究,該校的部落環境科學學系(TES)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該系學生從事的研究包括休士頓的重金屬物土壤汙染與殘留研究、西尼羅河病毒的長程傳播、北達科他州的蝙蝠生態追蹤等各種在地環境生態與疾病研究,這個發展取向也讓不少部落的學生從學校畢業後,能在美國社會的官方與民間相關單位謀取到合適的工作。對於這間學校獲得的成果,Gipp博士說,部落的傳統知識其實是與科學知識相結合,在大眾社會中取得一席之地。

  美國兩位學者其實都直接指出原住民的自立處境要改善,更多是要以實務為根基,適當地運用主流社會的部份價值觀,並將傳統與科學結合,以自力解決自身的問題。

  能舉辦這樣的交流活動,其實是相當獨特的經驗。雖然無論就臺東還是原住民,都是臺灣社會的少數群體,但在這次經驗中,一方面試著學習找到了解博物館有甚麼獨特的發展,並且表達出來;另一方面,異國經驗也能提供很好的參照點,讓我們想想,長期而言,就環境教育的路上,我們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