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在台電遇見臺灣玉:「玉見臺灣.點亮國寶—臺灣史前玉器」特展簡介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國寶故事系列1:喇叭形玉環與雙凸領環的世界

博物館頻道

  從水上思路到Digital第幾多思路再到第三屆原藝節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02期 2015.7.1

史前館國寶故事系列1:喇叭形玉環與雙凸領環的世界

文‧圖/葉美珍

  國寶玉器之喇叭形玉環器形相當獨特(註1),由於喇叭形玉環在配戴時,其喇叭口設計可能增加碰撞機會而不利使用,正反映出其形制具文化意義及文化選擇性。這種器形在玉器盛行的東亞史前時代並非單獨存在,它屬於單凸領環之一,在與其同時代或稍早的外在環境中,有一個極為廣大的雙凸領環世界。以下由形制來談喇叭形玉環與雙凸領環。

一、雙凸領環的世界

  所謂雙凸領環,外形有如圓筒狀玉器在中腰部位裝上玉壁或環形玉片,因此就中央玉璧或環形玉片角度來看,圓筒部位有如雙面凸出之領,故稱雙凸領環。雙凸領環以玉石質較多,亦有青銅質同型器。

  雙凸領環在西元前1500年即已出現在河南,分布範圍非常廣,隨著中國及東南亞考古工作的進展,已知除河南外,包括內蒙、河北、江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以及香港、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境內史前遺址均有出土。

  上述地區中以古巴國、蜀國、滇國、越國範圍內的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出土量最多,亦即最為盛行,尤其近年在金沙遺址出土的玉石質及銅質雙凸領環達百件以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5:60)。


圖版1.四川三星堆遺址。
商晚期(鄧聰主編1998:202)

圖版2.越南馮原文化Mai Dong。
(鄧聰主編1998:226)

  雙凸領環器物尺寸大小皆有,一般圓璧外徑在10多公分,孔徑5、6公分(圖版1),被認為是佩戴的手環。此外類似器形還有非供佩戴的凸領璧,如金沙遺址最大型標本其孔徑為6.35cm,圓璧外徑達24.8cm,此種尺寸已屬「凸領璧」範疇。

  然金沙遺址雙凸領器因為領部較低,即使尺寸不大,包括銅質器在內亦多被稱為「凸領璧」。其銅質器外型除與玉質器同形者外還有其他變化,例如中心孔有圓孔及方孔之分,外接部位亦包括圓形、方形及其他形,有的還延伸出柄狀部位。

  雙凸領環向南延伸分布到中南半島,「類似器物從中國華北到川滇、閩粵,一直分布到泰、越與馬來西亞。」(李永迪編2009:190),越南雖然位於主流區的南側,但其流行年代不見得比較晚,馮原文化最早年代為3800B.P.,存在時間約當中國商周時期,故其雙凸領玉環(圖版2)出現時間亦相當早。

  雙凸領環流行的時間頗長,從商周直到春秋戰國、漢代都有,如廣西獨山岩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雙凸領環(圖版3),領部已明顯較為低矮,但仍具精確特徵,那就是環壁縱斷面(圖版4斜線部分)呈「T」形(T-section)。

圖版3.廣西獨山岩洞葬雙凸領環,
戰國時期。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7)
圖版4.雙凸領環斷面圖。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7)

二、臺灣的單凸領環

  雙凸領環若少掉一面的凸領,即成單凸領環。雙凸領環與單凸領環在部分地區如東南亞共存,然單凸領環數量明顯稀少,且似乎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及以南,以至於臺灣。

  臺灣單凸領環的形制大致有二,一是縱斷面略呈「L」形,一是開敞角度圓弧化而成喇叭形,如國寶玉器之喇叭形玉環。單凸領環雖然斷面不是呈「T」形,但早期研究者亦將單凸領環稱之為「T」形環。

  日治時期鹿野忠雄曾在追分遺址採集石質「T形腕輪」標本1件(註2),他在報告中提到此形手環在印尼、香港、柬埔寨、婆羅洲都有出土,其中柬埔寨有同形的青銅及貝製手環(鹿野忠雄1995:111)。此一「T形腕輪」開敞角度呈圓弧狀。

  時至1980年代此類玉器於卑南遺址出土最多,搶救發掘時期臺東縣府採集標本至少2件、臺大採集標本6件,此後被稱為喇叭形玉手環(連照美2007:173)。指定為國寶之喇叭形玉環即來自臺東縣政府採集。

  國寶喇叭形玉環是供配戴的手環玉飾,以塊狀臺灣玉材鑽鑿修飾而成,玉材綠而通透,帶少量鉻鐵黑斑。環肉高而縱斷面略呈圓弧化「L」形,環身一面擴張如喇叭口部,擴張處弧度圓轉,器身修飾程度高,屬於卑南遺址出土喇叭形玉環中器形完整且品質最精良者。全外徑93.8mm,環內徑58.8mm,重105.9g。


圖版5:國寶喇叭形玉環。

  喇叭形玉環(圖版5)為單件陪葬,通常出自石板棺單體葬之女性棺主左手臂,戴時喇叭面朝上,棺內多伴隨管珠項鍊或鈴形玉珠頭飾(連照美1998:361)。國寶喇叭形玉環內徑58.8mm,已屬同型玉環中較大圍者,適合左手纖細的女性配戴,戴入後約可推至接近手肘關節處,其他喇叭形玉環內徑更小。出土此型玉環之石板棺通常埋於較深層位,推估其年代約距今3500年前。

  卑南遺址另有2件喇叭形玉環,曾展示於卑南文化公園之遊客服務中心(圖版6),這2件標本可說明喇叭形玉環的形制變化。圖版中喇叭口向下之左側玉環,凸領部位較高,開敞角度趨圓弧,與國寶喇叭形玉環類似。右側玉環喇叭口向上,凸領部位較低矮,縱斷面「L」形之垂直角度較明顯,配戴時手由喇叭口之敞端套入,喇叭口即如右側手環般呈上仰狀態。兩者相較之下,右側標本比較接近單凸領環形制。

圖版6:曾展示於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之2件喇叭形玉環。

  除上述卑南、追分、加路蘭遺址外,至少另有3處史前遺址出土此型器物,包括宜蘭縣丸山遺址出土1件,該遺址年代以碳14定年2480±50B.P.(未較正)為代表(劉益昌1986:95);雲林古坑大坪頂遺址第I地點文化層出土1件,該遺址碳14年代早者距今3070年前至2860年前,晚者距今2350年前至2300年前(厲以壯2010);臺南北三舍遺址大湖文化烏山頭期地層亦出土一殘件,該地層年代為距今2700年前至2300年前(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164)。

  三處遺址出土喇叭形玉環形制上凸領部位較低矮,斷面「L」形垂直角度明顯,開敞之環璧較窄,器形似有小型化之趨勢,然較具單凸領環特徵。由於卑南遺址幾件喇叭形玉環亦有其發展之先後,上述年代與形制可作為研究卑南遺址喇叭形玉環發展變遷之參考。

三、喇叭形玉環來源推測

  臺灣尚未發現雙凸領環出土,所出土單凸領環為玉石質,無青銅質或貝質,但有富山遺址等出土少量同形之陶質手環殘片,時間最早可推至繩紋陶時代晚期,陶質手環通常比玉石質手環更小。

  正如前述,臺灣單凸領環「L」形縱斷面由垂直角度明顯至圓弧化者皆有,圓弧化的喇叭形玉環似乎表現出不同於「凸領環」形制規整風格,而多加了點類似貝環風格。由於貝環易製作,因此人類製作與使用貝環時間相當長,且天然材料的特色使得器形易產生圓弧風格。

  若從此角度思考,臺灣具有如雙凸領環截半之單凸領環,亦具有經變化趨於喇叭形之玉環,說明此類器物似乎不是直接來自中國西南、華南之雙凸領環盛行世界,而有可能是經過中南半島加入貝環風格因素後的傳布,或許這是探索喇叭形玉環身世的一條線索。

註1:係依循文化部公告名稱。
註2:追分遺址未知確實地點,有研究者推測追分遺址在臺東知本附近,當地有追分山。臺東市北方的加路蘭遺址據傳亦曾出土喇叭形玉環,但細節尚待考證。

參考資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5。《金沙》,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2006。《金沙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等編著,2012。《古蜀祕寶─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文物》,臺北:財團法人新光文教基金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2005。《安陽殷墟出土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
李永迪編,2009。《殷墟出土器物選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鄧聰編1998。《東亞玉器vol.III》,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連照美,2007。《臺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厲以壯,2010。〈2009-2011雲林縣古坑‧大坪頂遺址搶救發掘〉,《2010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論文集》下冊:8-IV:1-18,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縣政府編印。
趙美、張楊、王麗明,2003。《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
鹿野忠雄,1995(1946東京矢島書房)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第二卷,臺北:南天書局。
劉益昌,1986。《田野調查暨田野發掘實施報告》,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委託計畫報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