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快來喔!到博物館看戲

考古探索

  談臺東縣定都蘭遺址新近考古工作

話題‧話語

  國寶級的文物複製專家-潘常武先生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96期 2015.4.1

談臺東縣定都蘭遺址新近考古工作

文‧圖/葉美珍

一、都蘭遺址簡介

  臺東縣定都蘭遺址位於東河鄉都蘭村西北方約1公里的平緩海階地,公告範圍包括面積約3,500平方公尺的「岩棺區」及面積約2,827平方公尺的「石壁區」,成為都蘭遺址之代表區域,實際上遺址整體面積遠大於此。

  都蘭遺址出土較大石質遺留包含單石、石輪、岩棺、石壁等,單石指外型為單一的一塊大石,四周有人工雕鑿痕跡,可依外形簡單分為有肩單石和帶槽單石;石輪則為圓形厚實石塊帶圓孔之外型,為輪形單石。

  岩棺指的是由岩石雕鑿,內部為長方形凹槽空間之石造容器,分為可移動及不可移動類型,可移動者外觀如「箱」形,都蘭遺址出土者屬不可移動類型,雕於局部露出之大岩石上,因未發現人骨埋於其中,無法確定是否作為棺使用;石壁是立在地上的長形石塊,具有人工雕鑿痕跡或特殊方向性,其中一座鑿於局部露出之大岩石,帶凹槽及突起,被暱稱為「孕婦石」者最為著稱。

  都蘭遺址為東海岸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95年臺東縣政府為管理、維護及規劃都蘭遺址古蹟,委託臺灣大學連照美、宋文薰教授進行考古工作,以了解都蘭遺址範圍。經過該計畫之調查研究,連照美建議都蘭遺址應涵蓋「石壁群地點」、「岩棺群地點」、「單石─石板棺地點」、「葡萄園台地」及「都蘭溪南北支上游間台地」等5處地點。(連照美、宋文薰、李瑞宗 1996:9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人員稍後於葡萄園台地進行考古試掘工作(葉美珍2003)。綜合各階段考古工作初步推測都蘭遺址保存之史前文化遺留包含繩紋紅陶、麒麟文化和卑南文化等三個時代,然其文化內涵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與驗證。

  上述都蘭遺址5處地點中,「石壁群地點」及「岩棺地點」為公告區,可供民眾參觀,其他「單石─石板棺地點」、「葡萄園台地」及「都蘭溪南北支上游間台地」等屬私有地或林場所有,例如「葡萄園台地」通路已被封閉,阻隔外界進入。

  其中「都蘭溪南北支上游間台地」大部分林木密布,難以進行調查,也是上述5處中唯一未進行試掘之地點,因此研究者尚未能了解其地下堆積狀況。該地點鄰石壁區而地勢較高,102年底至103年初,其中靠近產業道路屬於藍寶段之私有地因進行整地而露出史前遺物。由於緊鄰石壁區,筆者與同事稍後接受臺東縣政府委託於該藍寶段私有地1.4公頃面積內進行調查以及試掘。

  當時私有地內地表已散布傾倒凝灰岩大石塊(圖1)以及陶片、石器,陶片包括繩紋陶片及素面陶片,石器則採集到打製石杵、打製石斧、網墜、磨製矛頭、石片等。

圖1.私有地地表暴露陶片與石器。 圖2.都蘭藍寶段試掘區位置圖。

  藍寶段私有地(以下稱試掘區(圖2))於地表調查階段採集陶片及石器等史前遺物之後,由於埋藏於底層的繩紋陶片已暴露出土,顯見近代開發擾亂已影響至較深之文化遺留。然研判或可能局部保存文化層,因此繼續於適當地點進行考古試掘工作,評估該區域之堆積保存現況,以增進都蘭遺址研究內涵,作為都蘭遺址進一步維護之基礎資料。

二、探坑出土之石板棺

  探坑計開挖10處,探坑高程介於178.8公尺至190.8公尺,挖掘策略為由地表向下挖至岩盤出現為止。發掘結果,挖掘最深109公分,次深59.5公分,最淺8.5公分,其餘在20至30多公分之間,發掘深度顯示岩盤上之土層大部分已經被剷除,而10個探坑之採集標本量亦不多,多數探坑不存在文化層,僅TP2存在局部文化層,TP5、TP6則出土石板棺殘跡。

  TP5開挖後因東北角落出土局部石板棺,為使石板棺完全出土,因而開挖TP6,故TP5及TP6相連接。兩探坑土層均薄,發掘深度均僅20多公分即出現岩盤,出土1具石板棺殘跡,附近偶見零星碎陶片。

  此一石板棺僅餘四面側板下端,石板均已殘碎,顯係被挖土機鏟去大部份棺身。根據殘餘棺板推測,此一石板棺埋於岩盤之上,雖可能為繩紋陶時代之早期石板棺,然由於該探坑內出土之零星陶片亦可能是在最近整地時被擾亂至此,故附近零星陶片已無法證實石板棺所處時代。

  石板棺僅存底部痕跡,殘存四面側板根部,無底板。測得棺內長度184公分,寬65公分,屬中大型棺。棺側板雖破碎變形,但仍可看出其未被破壞之前應是拼排齊整的石板棺,棺內或可能曾存在陪葬品,現在呈現空棺狀態(圖3、圖4)。

圖3.試掘區石板棺平面圖。 圖4.試掘區石板棺殘跡。

  此石板棺底部直接觸及岩盤,顯係埋於岩層之上。研判埋入後受到自然力擠壓導致變形,再受到現代開發整地剷去棺板上端,失去棺板體積之90%以上,幾已全部損毀。

三、出土之史前遺物


圖5.試掘區出土繩紋陶片。

圖6.試掘區出土打製網墜。

  試掘區出土標本分為石器及陶片兩大類,數量不多,陶片約900多片,包括少量繩紋陶片(圖5),多數為素面陶片。由於陶片被嚴重擾亂,口緣片相當稀少,多數為殘碎繩紋陶口緣片,殘存體積已無法復原口徑,然可看出繩紋陶器多為小型陶器。素面陶少見口緣部位,而以腹片為主,少數為把手及圈足,其中包含大型陶器。出土陶片顯示此地區存在繩紋陶文化及素面陶文化。

  石器約26件,包含打製石器、磨製石器。打製石器類型有石杵、打製石斧、網墜(圖6)。磨製石器為矛頭、錛鑿、石尖器及石環,磨製器物大多殘損嚴重,顯示迭經翻土擾動。

四、結語

  綜合上述,由試掘區出土之陶片及石器等遺留判斷,係屬於繩紋陶時期富山文化及素面陶時期卑南文化,與地表採集之初所作判斷相同,亦符合以往考古學者判斷之文化範疇。

  試掘區大部分土層已因歷年開發整地而受到挖剷、堆填之擾亂,因此雖可在地表採集陶片及石器,但以探坑取樣方式往下發掘後,確定大部份地區土層多僅存20公分至60公分厚度不等之土層,部分地點土層更薄,數公分厚土層之下即為岩石或岩盤。

  土層中保存極少量石器及陶片等標本,陶片體積細碎,顯示可能被擾亂而移位過。露出地表之凝灰岩大石塊布滿挖土機挖鏟之槽痕,顯然亦經過移動及劇烈挖鏟,不屬史前時代由人工雕鑿之史前石壁。

  其中僅有極小區岩盤凹陷地處因地形較低,早期農業開發時以填土方式開闢田階而保存土層較厚,然亦僅1公尺左右,其範圍相當小,約TP2周圍5公尺範圍內,地表下可能保存30公分厚之文化層。


圖7.「單石─石板棺地點」大量陶片、石器暴露於田階。

  最後,本次考古工作並對都蘭遺址5處地點再作調查及密度評估,評估結果,都蘭遺址遺物密度較高處仍是「單石─石板棺地點」(圖7),該地點曾出土石板棺,目前大量陶片、石器暴露於田階,保存豐厚原始文化層可能性極高,是石壁區及岩棺區之外,都蘭遺址最需要保護之區域。

參考書目

連照美  宋文薰 李瑞宗
1996《第三級古蹟都蘭遺址考古學調查與發掘研究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研究計畫。        

葉美珍
2003〈都蘭遺址西端台地之試掘〉,《臺東文獻復刊》第8期:89-126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