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迎接新民族的誕生:「祖靈‧連結-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特展

博物館頻道

  轉吧!文化霓虹燈:「玩原色」第四屆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成果側記

回想‧迴響

  2014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與考古標本們為伍的夏日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90期 2015.1.1

迎接新民族的誕生:「祖靈‧連結-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特展

文‧圖/林建成

拉阿魯哇族以開啟聖貝陶甕做為祈福儀式。

  回顧民國103年拉阿魯哇(Hla’alua)、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兩個新民族的出現,毫無疑問是臺灣原住民族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適時推出了「祖靈˙連結-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特展,以迎接新民族的誕生。

  12月16日特別舉辦了預展暨祈福儀式,邀請兩族族人與本地卑南、東魯凱原住民族群一起以樂舞進行交流,在地族群並祝福他們未來能夠順利發展,對於本館而言,該項展示也寫下了幾項意義:

一、結合當代原住民發展議題
(一)爭取正名背後的意涵

  在日治時期的族群分類下,多年以來拉阿魯哇(Hla’alua)、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被歸類在鄒族(Tsou)體系,其族群命脈與發展也因此與之交錯在一起。在飽嘗多年家園流離與的處境,爭取恢復原來的身分成為兩族人近年來努力的目標。

  雖然處於艱困的外在環境與內部文化被忽視而流失的雙重考驗下,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的族人仍盡力維持自己的族群文化傳承,除了努力保存語言與生活方式外,聖貝祭(miatungusu)、米貢祭(mikong)和河祭(Kaisisi cakuran)呈現具體的精神,蘊含著對天、地神和祖靈的感恩,也象徵族人生命的延續。

  98年發生的八八風災,為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帶來嚴重的傷害,族人面臨生存關頭的考驗,爭取民族命脈與主體性成為首要工作。在漫長的過程中,其艱苦不言可喻,但也似乎得到了祖靈的庇佑與眷顧,終在103年分別獲得政府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

(二)新民族參與詮釋文化的動能


卡那卡那富族以米貢祭小米為開幕儀式。

  特展的開幕,我們不用一般慣用的剪綵,選擇以富涵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特色的儀式,拉阿魯哇族開啟陶甕中的聖貝方式為展出祈福,族人邀請來賓從甕中抽取象徵貝神賜予的健康、狩獵等各項意涵卡片,為大家帶來祝福;卡那卡那富族則用米貢祭中的小米做為開幕焦點,進入展場後族人分持樹葉,由祭師主持祈福儀式,再以苧麻繩傳遍每位族人,共同沉浸於祖靈祝福的氛圍裡。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同時以傳統歌舞分享,沉穩莊重的歌謠結合渾厚與悠揚的音調,詮釋了居住於高山環境的胸襟;小朋友們則以原音邊唱邊跳出震憾力的舞蹈,表達內心的喜悅,讓現場來賓十分感動。

二、資源得之不易以團隊工作克服考驗

  在政府經費拮据的情況下,文化部交付本館該項特展的重要任務,資源得來不易,但特展必須在極短的期限內完成,實在是一項考驗。

(一)面臨多項困難

1.
時間壓縮:從接獲任務至完成期限約三個月。
2.
展示特性難度:特展規劃與常設展更新同步進行。
3.
跨區域的研究限制:田野場域東西差距,遠在本館百里之外,往返交通聯絡均感不便,也無法進行長期觀察及調查。
4.

文獻與文物的缺乏:由於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相關研究資料缺少,民族文化流失嚴重,民族特徵也不明顯,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本館未有任何兩族文物收藏。

(二)針對上述困難,我們做了下列因應措施:

1.
成立策展團隊,由展教組長蔡志忍擔任策展團隊召集人,成員包括夏麗芳(行政)、林建成、蔡念儒(展示規劃與執行)、廖碧蘭、潘王文賓(部落協調及樂舞表演)、黃彥霖(田野紀錄、影音資料拍攝彙整)分工合作解決各種困難,針對問題成員機動進行討論立即解決。
2.
特展內容規劃尋求學者專家的專業諮詢與指導,包括本館林志興主任、政治大學林修澈、黃季平與逢甲大學王嵩山、臺北大學林曜同等多位老師均參與指導。族群人士孔賢傑、孔岳中、阿布娪.卡斐阿那、陳幸雄、翁博學、游仁貴、郭基鼎、謝垂耀、余瑞明、余顏金蓮、比勇、李子寧、周浩翔、林偉雄、阿瑪亞.賽斐格、陳思凱、翁德才、翁美英等均給予多方協助。
3.
在緊迫的時間內,策展團隊仍抽出空檔於10月上旬參與米貢祭儀的紀錄並進行兩族田野訪查工作;為期4天3夜的田調期間,策展小組成員每日上午8時起分別就祭儀紀錄、文物及影像取得、耆老訪問、協調部落參與事務等項目展開分工合作,夜間9時全體召開工作檢討及第二天工作事項分配,行程緊湊且繁忙,但收穫豐富。藉由深度的接觸,了解部落的主體意識,強化博物館與部落的合作基礎,是本次調查的最大收穫,在這種互動的基礎上,才能做出具有代表性與反映現況的特展。
4.

克服展示文物缺乏的困境,一方面積極向國內相關單位商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等提供了相關典藏文物;另一方面訪查技藝傳人進行重製工作,充實特展與常設展服飾與文物內容。

三、結語


祖靈.連結特展開幕。

  該項特展是本館少數結合當代原住民發展議題與跨縣市研究的大型民族學特展,雖然時效十分匆促,當中流程環環相扣不容一次失誤,否則無法趕在年底前完成,團隊同仁壓力緊繃,但深知任務悠關本館的榮耀與參與工作的使命感,成員均全力以赴,相當令人感動。

  感謝各借展單位提供文物,讓展示內容豐富多元;諮詢學者們在忙碌的研究與教學工作當中為我們訂正謬誤、辛勤把關;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人士提供各項建議,同時不辭辛勞翻越中央山脈前來史前館熱情參與預展暨祈福活動,共同為新民族的誕生見證。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祖靈‧連結─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特展聯合策展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