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蝶蝶不休飛呀飛,闖關史前館+臺東趴趴走

博物館頻道

  臺灣曾是古菱齒象的樂園!

考古探索

  綠島行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76期 2014.6.1

綠島行

文‧圖/林秀嫚

  綠島,臺灣附屬島嶼之一,位於臺灣臺東縣外海(臺東東方約33公里),為太平洋中、菲律賓海的一座海島。日治時代稱「火燒島」,臺灣光復後稱之為「火燒島鄉」,至民國38年8月以後始更名「綠島鄉」,並沿用至今。

  綠島為一火山集塊岩構成的島嶼,環島長約20公里,四周為裙狀珊瑚礁所繞。因為綠島土質屬棕紅壤土,每年春夏之際,強勁東南風帶起漫天海水,致其迎風面草木全為之枯黃,十月之後東北季風肆虐,七級以上強風挾帶海水而起,草木更如祝融橫掃,一片焦乾枯黃。加之山頭間紅土裸露,船隻由海面上經過,遠望有如火燒之島故命名之(蘭嶼因具有相同土質而有紅頭嶼之稱)。

  關於火燒嶼或火燒島之名稱由來,可見於數部歷史文獻或民族誌,如最早的《台灣府輿圖纂要》(嘉慶十五年、1810年)及其後的《台灣采訪錄》(道光九年、1829年)與《台灣古蹟概覽》(林衡道口述、陳秀芳筆錄 2000)。然而,史籍中,綠島亦曾被稱為「尚仔嶼」(康熙卅五年高拱乾《台灣府志》)、「雞心嶼」(如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與王瑛《重修鳳山縣志》)、「南謐東嶼」(道光許洪磐《台灣府方輿考證》)。


綠島石斧。

  早在漢人入墾之前,約兩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綠島已有人類定居,從柚仔湖、楠仔湖、公館、漁港、流麻溝等處史前遺址所發現的大量石斧(圖1)、石刀、石網墜、陶片、貝刮器等,可知當時人類活動已非常活躍。而基於石網墜出土數量,則可進一步推測當時海上漁撈活動相當發達。以中寮遺址為例,依據安倍明義1933年的記載,該遺址即發現石器、陶壺及可能屬於甕棺葬的人骨遺留。

  另一方面,因遺址中可見來自臺灣本島的多種類石材(如臺灣軟玉、黏板岩、沙岩、玄武岩),一般認為綠島與臺灣先民間的交通頻繁,根據人類學家鹿野忠雄(Kano Tadao)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東海岸之阿美、卑南、噶瑪蘭、凱達格蘭各族與綠島關係密切,且部份族群如凱達格蘭及阿美的麻荖漏、加支來等社都指出其故鄉為Sanasai(即綠島)。考古學家宋文薰於〈琉球與綠島的史前文化〉一文中更指出,史前時代的綠島乃菲律賓向臺灣東海岸北上遷移或文化傳播之跳板。

  4月20日,晴天,筆者受友人進行綠島鄉誌民族學調查之邀,前往綠島探訪於燕子湖附近海蝕洞中出土百多具的人骨。根據當地居民指出,此批人骨乃一群原住民於綠島逃難時受害的遺骸,同時出土的可見瑪瑙珠、鐵器、少量陶器與獸骨。當地人與幾名同行發現該批人骨的臺中人,為紀念這群先人而建造一座祠堂。觀察該祠堂的人骨後,筆者認為這批人骨數量並未及百人,此批人骨雖部份骨骼非常破碎(如脊椎與肋骨),但可見頭骨與長骨等部位仍保存的極為良好。

  基於骨頭可以提供的訊息極多,其可供研究的範圍極廣。舉例來說,從已存骨骼標本或考古遺址中出土的任何一塊骨頭(或需法醫鑑定、屬於無名階段的骨頭),首先可以了解的就是其所屬部位、甚而所屬物種(鳥類骨壁最細、人骨持中,而獸骨海綿質較粗而厚重)。然後,依其部位與尺寸大小,即可以進一步判定可能的性別(頭骨與骨盆腔為優)、年齡(以牙齒與骨化中心是否癒合為最佳觀察對象)與病理現象(骨骼異常生長或變形),因此,今次前往綠島進行調查的人員都希望可以對該批人骨進行學術性相關研究。惟此研究仍需當時建立該祠堂的當地人與發現該批人骨的幾位臺中人同意後,方有進行該研究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當地口傳指出此群原住民人數應達一百多名,此於觀察人骨所得數量差距甚遠,因此筆者以為若能實際分析此批人骨,當可知口傳與實際資料間的差距,並做為日後口傳文學研究的參考指數之一。

(本文作者為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