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對話的維度──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Maljeveq研討會側記

南島文化專欄

  《Maljeveq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紀念土坂村具有歷史意義的1968年五年祭及那時的村民》相片集幕後花絮旁觀隨記

博物館頻道

  卑南遺址精華區的保存與開展:卑南二期計畫簡介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64期 2013.12.1

對話的維度──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Maljeveq研討會側記

文/傅君‧圖/陳文山


族人趁著舉辦祭典的空檔時辦理學術研討會。

  在排灣族,Maljeveq是古老、重要的祭典,有別於其他的「歲時祭儀」(如與小米種植相關的開墾祭、收穫祭)或「生命儀禮」(如出生、命名、除病、除喪等祭儀)。這個盛大的祭儀以「五年」為期,以整個部落為範圍。學者對於這項祭儀的詮釋亦有不同的看法。

  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民俗調查、研究中,已有許多有關此一祭典的報導;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受西方人類學訓練的人類學研究者,也一直持續關注這個「複雜」而又「難解」的祭典。「五年祭」的名稱源於日本時期的民族誌調查紀錄,記錄指出,這一項祭典是祖靈由大武山來訪視子民,部落依次祭祀祖靈的祭典,由於各排灣族部落舉行祭典的間隔為五年而得名。由此名稱上來看,「五年祭」僅指出此一祭典的時間間隔,但是對於祭典的內涵全無意指(編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的研究者胡台麗從屏東縣來義鄉古樓村的訪談資料,以神話傳說的角度認為,「五年祭」的真正名稱應為「人神約盟祭」;另一位研究者許功明採用古樓村的訪談資料,也認同這個看法。胡台麗與許功明認為,「五年祭」表現出部落祈求祖靈賜福、部落社會秩序重整、族人對生命的哀思情感等社會與文化等面向。

  另外,身為排灣本族的研究者蔡光慧則視「五年祭」為由神靈系譜、部落主從關係,以及對祭儀過程中設立部落邊界等設置所構成的社會、文化、歷史以及生存環境的象徵整體。她由祭儀的分析,提出「五年祭」表現出部落的歷史意識、部落中心主義,以及部落子民在具體的生存環境中所表現出的「生之意志」。而另一位資深研究者蔣斌則著重祭典「刺球」儀式的分析,認為「五年祭」表現了部落每隔五年對部落內部各家族運勢的重新分配,因而是一個「部落的復振儀式」。


學術研討會特地安排夜間邀請耆老說故事。

  以上這些對「五年祭」的分析與詮釋,共通的一個特點,在於對儀式過程中,部落對祭儀的各項安排的詳細紀錄與分析。研究者也將認識到儀式過程中所使用的儀式語言「經語」(lada)的重要性。因而,在既有的研究中,儀式經語與行動設置(祭儀過程中的作為)便成為分析的主要文本。

  近數十年來,隨著臺灣社會變遷,部落人口外移,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祭儀也跟著式微。儘管研究者對於祭典的詮釋有同有異,在今天,土坂部落引以為傲的是,由於部落三家頭目對傳統的堅持,「五年祭」在部落從未間斷過。而今年的祭儀,在徵得三家頭目的認可之下,部落的知識份子策劃了此次的研討會,以「傾聽、發聲、對話」為目標,邀請部落內外的耆老與知識份子,以及對排灣族尤其是「五年祭」有所研究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希望透過此次對話,一方面釐清「五年祭」的文化內涵,一方面也希望透過這個場合,讓學術研究能回饋到部落,讓部落族人從一個外部的觀點,來認識其本族文化的優美,並提高族人的認同感。

  「傾聽‧發聲‧對話──Maljeveq/五年祭學術研討會」於10月22、23兩日舉行。這兩天也是「五年祭」祭儀過程中,部落舉行第一次迎靈之後休息的空檔。研討會第一天上午,部落邀請與會來賓到刺球場參觀,並解說祭儀及刺球意涵。緊接著下午開幕式由鄉長、臺東縣政府原民住民處處長、土坂國小校長、土坂村在籍縣議員、鄉民代表會主席等來賓發言後,由村內耆老朱董豐山先生講述Maljeveq的沿革,以及中研院民族所蔣斌先生就排灣族五年祭levelveqan意義初步分析作為開場。部落巡禮之後,主辦單位於晚間安排一場以「回憶與敘事:耆老記憶中的Maljeveq」為題的耆老口述歷史場次。


研討會也帶領參加者到各家頭目家了解歷史。

  第二天研討會正式登場,由筆者及多位排灣族本族研究者林秀蘭老師、巫化、土坂國小王國強老師、大武國小顏正一老師、擔任土坂村包家靈媒的包惠玲老師等人發表六篇論文,分別就祭儀傳說、祭儀中有關狩獵的傳說、土坂村的巫師文化傳承、「五年祭」的名稱問題、「五年祭」的歌謠、土坂村patjaljinuk家(包家頭目)的「五年祭」等為題提出報告。最後則為「Maljeveq/五年祭文化論壇」及綜合討論。

  回到辦理此研討會的初衷,「五年祭」的文化意涵與能否表現此文化意涵的中文譯名,是此次研討會所關注的主題。在發表的論文中,蔣斌先生認為正確的「五年祭」排灣族語名稱應為levelveqan,而「maleveq」,「ma」是助動詞,ma-leveq就是舉行leveq的意思,但對於leveq的意涵則沒有具體的說明。王國強則認為「五年祭」是日本學者根據錯誤的田野資料而創建的漢字名稱。傅君、林秀蘭、巫化、顏正一、包惠玲等人的論文,雖沒有直接討論祭儀名稱的問題,但從強調對祭祀經語的分析,來切入祭儀以及排灣族文化底蘊的重要性。

  除論文之外,倒是「文化論壇」與「綜合討論」的場次對「五年祭」的意涵有較多著墨之處。退休校長葉神保、屏東部落大學校長拉夫瑯斯、排灣語研究者華阿財校長等族人,對於maleveq有較為明確的說詞,排灣語中,leveq是「滿了」的意思,該詞彙來自大洪水的傳說,是指族人在大洪水之後,祈求神靈保佑、賜福的祭典。土坂村的朱連珠女士則表示,老人家在上山工作時,幫她們準備食物,用竹簍裝滿地瓜、芋頭,裝得很滿時就是用leveq這個字。有在場聽眾也表示,「頭目家如果持有leveqan,才可以舉行maleveq」,此語是否可以將leveqan理解成某種可被「持有」、「擁有」的「事物」或「物件」?在場的討論中,也有將leveqan翻譯為「祭儀權」,不過沒有進一步的解釋與證實。

  這些討論,似乎顯示「五年祭」的中文語譯似乎並不僅是一個翻譯的問題,也是對該祭典的詮釋問題。大洪水故事中的詞彙leveq,與土坂村老人口中的leveq,有沒有相互通解的可能?對同一語詞的兩種解釋,與人類學研究者認為「五年祭」是「人神約盟祭」,還是「部落運勢的重組」、「部落復振」之祭的兩種詮釋,又有沒有對詮、會通的可能?這或許是我們進一步解讀「五年祭」這個充滿了古老與當代符號與訊息的祭典一條可能的途徑?


傳道與師父及屏東族人都來參加研討會。

  「五年祭」每五年在土坂部落舉行,祭儀過程中,各種祭儀、刺球、各種禁忌建構了一個神聖的時空範疇。在此時空範疇中,人與天與自然環境進行每五年一次的對話,也再一次建構並且革新此三者間的關係。此次,關於「五年祭」的學術討論首度進入這個神聖領域,一方面領受此神聖領域的福祐,一方面,也為此人神間的對話增加了一個時空的維度。或許。就像刺球一樣,「論壇」這顆球代表一顆「福球」還是「厄運」,就有待未來五年參與者們的作為來檢證吧。

編按:由於許多族人並不喜歡「五年祭」此一簡化祭典神聖性與重要意涵的說詞,但外界目前還無法以其他稱呼理解該祭典,因此本文刊出時仍以「五年祭」作為Maljeveq的中文暫譯,目前是一種不得不的作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