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藉著樂舞穿透半個臺灣─記首次屏、花、東高中職原藝班交流展演

博物館頻道

  記2012冬季故事報導營─自己的觀點《都蘭Amis》

博物館頻道

  記2012冬季故事報導營─來到卡地布之Before and After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9期 2012.6.15

記2012冬季故事報導營─自己的觀點《都蘭Amis》

文/黃郁倫
圖/史前館與富邦文教基金會提供

  論述故事報導營的文章,自上一次史前館第一次參與營隊協辦後已書寫刊登過,有從青少年教育角度出發的,也有從博物館立場出發。而對於學員的回應與回饋,我也在每一期集結故事報導營學生成果作品的《發聲誌》(富邦文教基金會發行)說過了。但每一次的參與,經驗都還是那麼的獨一無二,不止學員在進行參與觀察,即連擔任田野導師的我們,也透過參與營隊,觀察學員與部落之間微妙的變化──也是田野。

  許多從事田野工作的人,都曾在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深層遊戲:關於峇里島鬥雞的記述〉或《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的文章裡,讀過一位突兀的外來者,要試著進入田野的窘迫還有漫長的過程。而通常關係的轉變(基於《天真的人類學家》的作者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說被「接納」完全是人類學家心知肚明的胡說八道,所以謹慎不使用這兩個字),總發生在一場不預期的意外之後,例如紀爾茲跟著鬥雞的峇里島人一起奔逃躲避警察。

  2012冬季故事報導營在都蘭三天,我也觀察到了這樣微妙而關鍵的時刻。

都蘭小隊的學員們第一次見到很正的小花老師。施昀佑攝。

跳到鐵腿

  要描述那個時刻的微妙,必須先鋪陳小花(廖惠華)老師和都蘭年輕人給學員的課程內容。不論文化學習與部落參與的面向有哪些,主辦單位只請求部落一件事,教會學員至少一首母語歌與跳傳統舞──這是成果發表會上四個部落小隊都要驗收的。歌舞教學對都蘭部落的小花老師和她帶領的年輕人來說,可不是一件容許馬虎的事,而阿美族的舞蹈變化很多,女生肢體被要求柔軟婀娜,歌舞不分,所以還要邊唱邊跳,噢!還要保持微笑……

1月29日晚上8點

1月30日下午2點
1月30日晚上8點
1月31日早上8點
1月31日晚上10點
相較於其他部落的小隊,都蘭小隊的課程被歌舞教學與練習佔去了大半的時間。黃郁倫攝。

  小花老師打從一開始就說,成果發表那天,不管都蘭小隊影像詩做得怎麼樣都沒關係,但是歌舞絕對不可以輸給其他部落。雖然競爭的部分是玩笑話,但對歌舞的重視卻不是玩假的。因此都蘭小隊的課程內容,比起其他小隊,歌舞教學與練習佔去了大半時間,學員也自動將歌舞練習用來填充每一個時段的空隙。

  於是我們工作人員的相機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練舞畫面──有早上七點半、中午吃飯前等待飯菜、傍晚過後、學員入睡前的不同時間;有在活動中心前、鋼棚下、司令台前、離開都蘭後在天晴民宿、史前館內等不同場景的;有一兩個在練習、分組、全體圍成舞圈、或全體練習走位的組合……雖然對後來要為影像詩挑選照片時可不是一件好事(素材好單一),但學員們好像才真的有機會了解,她們身邊充斥氾濫的「善舞」原住民意象,原來不只是表面上所見的喧嘩熱鬧而已,還有參與其中才能觀察的傳承與創新,以及讓學生體會更深的是人與人的關係。就像這次學員產出的專題報導之一所寫的:「練舞、學舞、創舞,彼此的感情就在這一個又一個的星期六晚上,凝聚成為現在深厚的友誼。」

阿良說的「含淚帶笑」

  微妙而關鍵的時刻,要感謝阿良(蔡政良)老師導演的紀錄片,以及拜小花老師在內全體年齡階級的拉贛駿成員所賜。第二天晚餐後,小花老師找來部落的弟弟阿良一起在鋼棚下弄了個露天電影院,看紀錄都蘭的《阿美嘻哈》。片中呈現的開心、娛樂、取悅長者,在映後阿良老師的分享時,想不到就在學員的眼前上演。坐在學員身後的拉贛駿inamama們(媽媽們爸爸們),對阿良、阿奇(田易奇)等弟弟們百無禁忌的玩笑跟戲謔,幾乎掌控了全場的節奏跟氣氛;紀錄片頓時成為有了劇場一般的魔力,螢幕播的正是現場發生的。

故事報導營的成果發表會上,拉贛駿的ina們微笑驗收都蘭小隊學員的歌舞成果。施昀佑攝。
故事報導營的成果發表會的最後,不管是都蘭的還是西部的孩子全都在本館視聽中心裡跳舞跳翻了。施昀佑攝。

  通常外人很難掌握對一個文化的情緒的理解,或許就是因為拉贛駿與弟弟們無心插柳做了最佳的示範,所以在稍晚進入歌舞的魔鬼訓練之後,都蘭小隊的學員們每一個都像開竅了一樣:

一直到最後一天晚上與長輩們的競舞後,我們才發現,跳舞的意義,不是為了表現多好,而是享受於跳舞所帶來的快樂。也了解到跳舞在他們心裡面不只是單單一個舞蹈那麼簡單,還有很深很深的感情,跟著音樂享受樂趣,享受舞動身體的快樂!

  看她們寫起來很平靜,但是那個晚上的鋼棚實在是有夠吵鬧有夠熱鬧,我觀察到學員們順手抓了一些《阿美嘻哈》呈現的戲謔與玩笑在手上,把拉贛駿們逗得樂不可支;在小花老師早也練舞晚也練舞的調教下,那個晚上學員從不自在變成能夠享受跳舞的喧囂,到最後,透過跳舞建立了和都蘭孩子之間的友誼。要都市的孩子如此放開肢體與關掉腦袋通常很難,更何況還是一群被交待了作業的孩子。但我的感覺到學員們因為不止理解了這一點,還實踐了這一點,所以成就了前面所謂微妙而關鍵的時刻。

用自己的經驗「報導」都蘭

  和都蘭的學員一起討論、選定團體與個人作業題目的過程,讓我印象很深。

  在發聲誌上寫給學員的回饋,在最後寫到令我印象很深的一個場景:

還記得在都蘭的最後一天早上,和妳們聊著對甚麼題目感興趣?想要和別人分享甚麼樣的都蘭故事?有人提出一些切中族群文化核心的議題。剎時間我覺得妳們都好聰明好聰明,在妳們過去的成長環境下,用自己熟悉的、熟練的方式,以聰明絕頂的腦袋,如魚得水。但究竟這樣的「報導專題」和「妳」,與獨特的「這三天」,有什麼關係?而我很驕傲妳們對後來自己的選擇,是充滿對人事地物的感情,與對自己觀點的認同。

  最後學員們在我們的建議下,放下「年祭」、「語言與殖民」這一類的題目,而順從直覺選擇了以「跳舞」為主題,徹夜未眠完成了團隊作業影像詩《都蘭Amis》,誠實地呈現她們最切身、最感同身受的主題。學員可能不知道的是,她們該選什麼主題其實好明顯好明顯,當什麼事情一被提起她們就能滔滔不絕地妳一言我一語?什麼事情最牽繫著她們的情緒?那也就會是最能引導她們再進一步反思與繼續發酵的題目。

  這樣的題目與故事才能打動人,而不是氾濫的資訊裡,千篇一律的描述與介紹。這是史前館第二回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青少年發聲網主辦的故事報導營,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以及史前館從陪伴不同小隊的田野導師事後分享與檢討中,讓我們回味無窮,也令我們一再重新思考原住民主題展覽所象徵的學術武斷與侷限。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都蘭小隊團隊作業影像詩《都蘭Amis》

 

2012「非嶼不可」夏季故事報導營訊息由此去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