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國際博物館日的由來簡介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資訊媒體的新思維

國際頻道

  什麼都沒有卻展出了所有:柏林猶太博物館的「空」間展示

博物館頻道

  「回家」的路--「發現『原』生活‧開啟原動力」系列活動記者會側記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7期 2012.5.15
 

「回家」的路--「發現『原』生活‧開啟原動力」系列活動記者會側記

文‧圖/林建成

發現『原』生活‧開啟原動力」系列活動豐富而精采!

前言

  5月是一個春風和煦、充滿感恩的季節,沐浴在這種暖風、享受著溫馨的日子裡,教育部聯合史前館、科教館、海生館、國父紀念館等社教館所與教育電台及新竹、高雄、花蓮等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規劃「發現『原』生活‧開啟原動力」系列活動,同時於5月1日舉辦啟動儀式及聯合行銷記者會。

  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以部落的文化復振經驗,透過精彩的樂舞演出,掀開系列活動序幕,博得在場貴賓及媒體的高度讚揚,準備引領民眾闔家在全臺各地就近接觸原住民生活、文化相關展演及推廣教育活動,以體驗多元文化傳達給社會大眾的感動,學習原住民生活文化的豐富內涵。

一、 從部落文化復振出發

  位於臺東的東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曾因環境變遷,面臨傳統文化逐漸式微的危機,90年代起部落意識抬頭,透過社區營造等管道進行部落文化復振,展演活動成為部落文化具體而凸顯的象徵。史前館有幸參與了其中樂舞傳承工作,多年的經營,結合了社區、學校的努力,對內重新認識部落傳統,對外則以樂舞行銷部落豐富的文化內涵。樂舞傳承計畫的推展,活絡了部落祭儀展演運作,年輕一代族人也因參與樂舞教育及訓練、多元族群的交流與演出,不但親身體驗部落文化藝術涵養,更展現了無比的自信。

  為了這場特殊的展演,達魯瑪克部落樂舞團隊提前一天從部落出發,經過了數百公里的舟車勞頓來到臺北,對於年輕成員而言,教育部是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以往只在教科書上見過或聽過的名字,即將在這個場地演出,迥異於以往的表演經驗,心情是帶著好奇且興奮的。

二、分享原住民優美的文化

達魯瑪克年輕男子的勇士舞與男女合唱的讚頌之歌,將部落的熱忱與祝福帶到現場。
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史前館館長張善楠與可愛的達魯瑪克小朋友合影留念。

  當達魯瑪克悠揚的傳統古調祭祀之歌響起時,現場靜肅聆聽,象徵祭司的舞者為活動祈福祝禱,年輕男子的勇士舞接著展現族人充滿能量與動力的歌舞,傳達部落的熱忱與歡欣,男女合唱的讚頌之歌則頌讚萬物與感謝天神。隨後表演的童謠猜拳歌,原住民的新生代用遊戲歌舞呈現;緊湊且豐富的演出,時而嚴肅、時而奔放,既有熱情的勇士,又具柔情似水的少女歌聲,尤其是部落小朋友天真活潑的舞蹈為現場帶來開朗的笑聲。

  演出完畢,教育部次長吳財順忍不住要求與小朋友合影留念,他回憶自己求學時代即十分欣賞原住民的歌舞、體育才華,不僅如此,原住民的風俗更值得細細品味。吳次長表示,歡迎移居都會的原住民把握機會了解自己的族群與文化之精彩,社會大眾也可以認識原住民的生活,分享原住民優美的文化。

三、開啟原動力

  史前館張善楠館長接著介紹,整體規劃即以「部落」為意象,藉學習機會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串聯起全臺各地四大部落(社教館所及部落大學等),涵蓋三大活動主題(原藝舞春風、有原來相會、開啟原動力)及四項內容(含祭典觀摩、說故事、動手做、部落教育參訪等),系列活動多元且以寓教於樂方式展現,透過這扇窗口,社會大眾除了可在各館所欣賞美好的展演活動,學習原住民文化中充滿的動力與美感外,相信部落也會展開雙手歡迎大家,盡情分享他們豐富且多元的生活知識。

魯瑪克部落傳統歡呼「ila- ho!」,代表著「Let's go」!

  與會的館所首長和代表隨即戴起了由小朋友們送上的紙雕原住民帽飾,象徵全台各地學習部落的「頭目」,並且全體攜手高喊達魯瑪克部落傳統歡呼「ila- ho!」,舞團成員說,這句話有「Let’s go」的意義,讓我們從當下即展開各項系列活動吧!

四、部落文化內涵的傳達

  對原住民而言,部落是原住民社會發展的主體,受到大環境變遷影響,原住民內部面臨產業經濟弱化、傳統祭儀文化萎縮、年輕一代對母語陌生等問題,外在因就業需求大量青壯人口進入都會,形成「都市原住民」,失去對原鄉母文化的呵護與成長,長期的疏離造成對「原鄉」歸屬感的渴望,成為現代原住民的困境。

「雨神公公的鬍鬚」傳統劇中奔跑的部落青年。

  達魯瑪克部落深刻體會部落文化對族人的重要意義,特別在此場合演出了一齣「雨神公公的鬍鬚」傳統劇。述說當逢旱災時,族人要上山採摘Lanteresai(銳葉石松,為一種蕨類植物,部落稱為雨神公公的鬍鬚),由於此舉會激怒雨神帶來雨水,族人此時便要立刻奔跑下山,且不可被雨神追到,否則雨神會收回雨水。第一位跑回部落的族人則被頭目賜為sanga(英雄)。

  故事期勉每一位族人都可以做部落的sanga榜樣,這也是過去部落傳統的教育或學習方式,對於現代族人而言,它似乎已經距離很遙遠了,但它卻是部落或族人生命延續的重要意涵與文化傳承的基礎。

結語

  整體展演雖然僅歷經一、二十分鐘,但是卻是經過史前館與達魯瑪克部落工作人員耗費兩個月時間,配合主題不斷地腦力激盪,進行規劃、討論,多次嘗試才產生。期待透過達魯瑪克部落的實地經驗,結合終身學習的目標,能夠喚起原住民內部無論離鄉或在地皆可就地親近部落大學、博物館等平台,利用社教館所的知識與動能,安心地學習、發現自我並找到「回家」的路。對外部社會大眾而言,經由各國立社教館所及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舉辦原住民文化相關的活動,讓更多人學習原住民豐富的生活內涵,體驗原住民文化,更可進一步達成社會教育機會均等,落實「處處是教室」的教育理念。

相關訊息請見本館網站「發現『原』生活‧開啟原動力」系列活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