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潘朵拉盒子?
─對博物館收藏的一點再思考
新石器時代捲瓣石刀
北美西南印第安原住民的編器
什麼是混同層?
 
 
史前館電子報第22期 2003.11.01 
   
 

新石器時代捲瓣石刀/葉美珍


花崗山遺址出土之捲瓣石刀


花崗山遺址出土之平瓣石刀

台灣新石器時代之史前文化,盛行以板岩或砂岩磨製石刀、石鎌,其器用以農作物收穫為主,被認為是農耕文化之工具。石刀的外形有幾種變化,一般以刃線分類可分為刃線外彎、刃線接近直線以及器軸斷面內彎等形式。而各種石刀之中,不論外形如何,大多數為平瓣石刀,僅有少數為器軸斷面內彎之類型,亦即為本文所要談的捲(卷)瓣石刀,或稱「彎瓣石刀」。

捲瓣石刀為砂岩磨製,其奇妙與特殊之處在於刀之橫斷面呈彎弧狀,即彎瓣狀,其他石刀呈平直之平瓣狀。捲瓣石刀與其他石刀相較之下必須花費較多之磨製功夫,表現出立體之感,依其刃線又可分為直背凸刃、凹背凸刃、凸背直刃、直背直刃等型,器身帶單穿或多穿。

在李濟先生「殷墟有刃石器圖說」一文,報導:1930年代河南安陽小屯遺址出土7件單孔卷瓣石刀;石刀刃線直,1件是綠石(green stone)製作,其他6件是砂岩製作。在台灣方面,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先生在「台灣先史時代的石刀」文章中敘述,日據時代於台北圓山遺址以及台東都蘭遺址曾有出土捲瓣石刀,其中圓山遺址出土1件安山岩製標本,都蘭遺址出土10餘件砂岩製標本,外形分屬直背凸刃及凸背直刃兩型。1980年代卑南遺址於鐵路台東新站範圍搶救發掘時期,亦曾出土2件捲瓣石刀。

1990年後在台東白桑安遺址及花蓮花崗山遺址發掘中亦有出土。白桑安遺址出土1件殘斷捲瓣石刀,殘留1穿,砂岩製,直背凸刃。花崗山遺址出土3件殘斷砂岩製捲瓣石刀,其中1件保留近一半,殘留1穿,亦屬直背凸刃之半月形,推測原標本應帶二穿。以上兩遺址之捲瓣石刀質地與類型均相同。

研究者對捲瓣石刀之功用有不同看法。日本學者國分直一曾認為捲瓣石刀有別於其他平瓣石刀,是一種剝取工具,例如剝取樹皮之用,而其他石刀為摘取粟穗之工具。若為剝樹皮工具,則剝取樹皮之動作應該會在器身造成明顯擦痕,然就筆者所觀察之捲瓣石刀,器表細緻無明顯刮痕,而且其質地是否足堪此類功能,仍須探討。另有研究者認為捲瓣石刀與剖半竹刀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若與竹刀有關,在有竹刀及平瓣石刀可茲使用之情況下,是否有必要大費周章製作少量之捲瓣石刀,其背後因素亦頗難理解。筆者認為捲瓣石刀與平瓣石刀之差異,不僅在於技術和功能上,也顯示製作觀念的差異。

捲瓣石刀在各出土遺址都僅佔少數,主要工具仍為其他類型石刀。在小屯遺址,主流收割工具是平瓣石刀、石鐮。在台灣圓山遺址、都蘭遺址、卑南遺址等,主要工具亦為平瓣石刀、石鐮,花岡山與白桑安遺址則有其他平瓣石刀,而無石鐮。台灣史前遺址出土許多板岩石鐮、石刀以及少量特殊形之捲瓣石刀,因此早期大陸學者安志敏認為,以兩岸石刀與石鐮之共同性,顯示台灣史前時代的農耕文化源自北方大陸。

小屯殷墟代表的是3700多年前的晚商文化,此時已進入中國青銅器時代,除磨製石器外,小屯遺址出土不少青銅器。捲瓣石刀可能有其時代指標意義,由於其製作技術、觀念與平瓣石刀不同,捲瓣石刀可能為石刀群中較晚的類型。總之,捲瓣石刀保留許多論證與想像空間


花崗山遺址出土之捲瓣石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