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賴阿遊老先生致敬
臺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遺址的新發現
我們要大聲的說: Wu ni ngan !
布農傳統染色技藝
 
 
史前館電子報第20期 2003.10.01 
   
 

向賴阿遊老先生致敬/臧振華

 

日前杜鵑颱風來襲,強風豪雨,除了給台東地區帶來不小的災害之外,也造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大新聞。那就是颱風的巨浪,把太麻里舊香蘭海邊厚達3、4公尺的海砂層沖走,暴露出原來深埋在海砂下面的一個史前遺址。在遺址的堆積中除了可見到密集的陶器破片之外,還發現獸骨、石器、石臼、陶環和玻璃珠等遺物,以及石板棺和房屋的基礎。經過本館李坤修先生的初步調查,他認為這個遺址應該是屬於年代約在距今在2000年前左右的「三和文化」的遺址,在台灣東部的史前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一新聞經過各個媒體競相披露之後,大家所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如何保護這個重要的遺址,以及有些什麼重要的發現,然而卻忽略了最先發現遺址的人-賴阿遊老先生。

先生是一位居住在太麻里鄉香蘭村的農民,九月十五日下午他與老伴前往香蘭海邊撿拾柴火,在沙灘上發現許多陶器殘片。他立即警覺到這些東西可能是史前的文物,於是打電話通知了本館。本館得到此訊息後,即派遣李坤修助理研究員前往察看調查,才得以確認這個重要的遺址,也才能引起大家的重視,並進而有機會採取保護措施。

先生的年紀已經七十多歲,我推測他並不曾看過『文化資產保存法』,更不會知道該法第17條的規定:

埋藏地下、沈沒水中或由地下暴露地面之無主古物,概歸國家所有。前項古物之發現人,應即報告當地警察機關或逕報地方政府指定保管機構採掘收存;對發現人獎勵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但是他的這一作為,可以說完全符合了上述條文的規定和精神,毫無疑問可以成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典範。然而,與賴老先生完全相反的,卻是有些所謂的民間收藏家,以文史工作之名,到處搜尋文物,甚而不惜以破壞遺址的手段,來取得地下的文化遺存,然後據為己有,待價而沽。與這些人相比,賴老先生這種不貪不取,珍愛文化資產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在此,我謹代表史前館向賴老先生表達由衷的敬意。同時我也要建議政府主管單位能夠依據文資法的規定,給予賴老先生適當的獎勵,以宣導保存文化資產的風氣;同時,也要儘速研擬辦法,嚴格查察破壞遺址、盜取國有文物的行為。台灣的考古遺址正在快速消失當中,如果不儘速採取積極的措施加強保護,可以預言,不久的未來,在這塊土地上,將再難見到先民所留下的珍貴遺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