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賴阿遊老先生致敬
臺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遺址的新發現
我們要大聲的說: Wu ni ngan !
布農傳統染色技藝
 
 
史前館電子報第20期 2003.10.01 
   
 

臺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遺址的新發現李坤修


舊香蘭遺址位置示意圖


舊香蘭遺址海岸露頭現象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石板棺及棺內陪葬陶器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特殊陶環

舊香蘭遺址位在台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社區的東南方約300m,台9線公路至海岸線公路至海岸線之間的沖積平原上(圖一),這處遺址最近才為考古學界所發現。民國873月當地農民賴阿遊先生在自家果園挖掘蓄水池,發現一座石板棺,本館輾轉獲報前往處理,進而發現此一遺址。根據當時的調查,這遺址的地表史前遺物分佈範圍大約400m×400m,由台9線公路向東延伸,東側距海岸沙丘線大約還有80m100m之遙,因遺址地上大部分為私有果園,故發現以後並無進一步的發掘研究。

民國92915日賴阿遊先生到附近海岸撿拾柴火,發現被颱風大浪侵蝕掉的沙丘底部出現在其住家周圍常見的陶片堆積現象,因而再度通知本館前往了解。筆者於915日下午前往該海岸進行調查,果然發現一大片因海浪侵蝕而露頭的史前文化層現象。經初步調查,這一片史前文化層的露頭,長約200m,寬度約10m30m不等,東側距現代海岸線約25m,西側仍埋在海岸沙丘下,沙丘厚度約3m4m,被侵蝕掉的文化層厚度達1m,在文化層中的堆積物以陶片為主,也出現不少食餘的哺乳類骨頭及魚骨生物遺留,此外還出現少量的石器及琉璃珠。在文化層的底部有多處建築結構遺留出現,同時也發現三具成帶狀分佈的石板棺。從出土的陶片特徵及石板棺現象,筆者認為這是87年所發現的舊香蘭遺址的延伸現象,因此把這次的發現也納入舊香蘭遺址的範圍。

過去的調查發現,舊香蘭遺址出土的物質文化遺留,最主要的特徵有兩項,一是陶器上常帶有三角形的把手及以刺點紋和圈印紋組成的圖案紋飾。另一是石板棺墓葬。這兩項因素在民國87年以前東部的考古調查也在卑南大溪以南的老番社遺址、泰安遺址、三和遺址、山棕寮遺址等遺址上發現,因此過去的研究者把具有這類文化特徵的層位稱為「卑南文化三和類型」,這名稱的來源是考古學家在三和遺址最先發現這個文化層。民國87年以後筆者在卑南遺址側進行考古試掘及紅葉溪南岸的上里遺址調查也都發現了相同文化特徵,其中卑南遺址的試掘還出土了鐵器及琉璃珠飾等陪葬物,同時也獲得了十個碳十四年代,這些年代數據,分散在2200B.P.1900B.P.之間,也因此進一步證實這個文化層已邁入鐵器文明的階段,其年代大約在2000B.P.前後。筆者曾根據這項發現,主張把「卑南文化三和類型」改稱為「三和文化」。除此之外卑南遺址的試掘及上里遺址的調查都在這文化層裏發現了縱谷類型的巨石文化遺留,包括用片岩及片狀砂岩打製而成的有肩單石、有槽單石及石輪等,這項文化要素的發現,說明這個鐵器時代文化與巨石文化及卑南文化都有淵源關係。

此次舊香蘭遺址在海岸發現的新露頭,最主要的發現有幾項,一是石柱與石輪等巨石文化遺留。其中石柱包括兩種,一種是板岩石柱,一種是片狀砂岩石柱。板岩石柱只出現一支,與海岸線垂直方向豎立,露出現在地表約30cm,上端已斷落不知原始高度,寬度130cm,厚5cm,與卑南遺址出現的石柱相仿。片狀砂岩石柱出現數支,保持完整的有兩支,這兩支完整石柱仍部分埋在砂丘之中,片狀砂岩打製而成的扁長條形,寬度約40cm,厚約8cm,型式與多數縱谷類型的巨石文化遺址出土的石柱相同,也與工作地遺址出土的石柱相似。石輪只出現一件,平躺在被侵蝕過的文化層地表上,已破損不全,其外徑為55cm,內徑為6cm,厚6cm。片岩打製而成,與卑南遺址及花東縱谷內所發現的石輪型式相同。二是石板棺遺留。石板棺被海浪侵蝕而露頭的有三具,呈帶狀排列,走向北偏東40°,與海岸線平行,三具石板棺蓋板及部分側板為海浪侵蝕而消失,內部充滿新堆積的沙石,撥開沙石即輕易看到陪葬陶容器,因此決定進行搶救發掘,以免遭盜掘。這三具石板棺型式相當接近,都是卑南式的石板棺,長度介於176180cm之間,走向介於N40°EN38°E之間。棺內都保存有人骨及陪葬品。從出土的人骨數量發現三個石板棺都是複體葬棺,其中兩具明顯的埋葬兩個個體,另一具埋葬個體有三個以上,埋葬方式都是頭朝南腳朝北的仰身直肢葬。三個棺內的埋葬個體都有使用覆臉陶,覆臉陶的數量至少有5個,其中1個還帶有三角形把手。陪葬品主要的項目是陶容器,三個棺總共陪葬9個陶容器,每個棺內有三件,都是腳端兩件、頭端1件。這8件陶容器型式各異,造形優美,部分帶有典型三和文化的紋飾。此外其中一具石板棺內也出現十三件造形獨特的小陶環,這些小陶環過去的東部考古發掘未曾出現過,其形狀像魚的脊椎骨,有可能是一種耳飾,但出土的數量及出土位置都無法做進一步的證明。三是鐵塊及琉璃珠的發現。鐵塊只發現一件,出現在編號92-B3墓葬中,形狀似粗煉過的材料,不是器物。琉璃珠出現數量10顆,出現的地點分散在文化層的堆積中及少數墓葬中的陪葬,多數呈管珠形,有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

此次舊香蘭遺址在海岸新露頭的發現,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意義,其一:將過去所調查的遺址範圍向東側海岸線延長了100公尺左右,遺址的面積因此從原先估計的16公頃左右擴大到20公頃以上,這是目前卑南平原以南海岸平地所發現的最大型遺址,其面積可能比卑南遺址三和時期的遺址面積還大。其二:從遺址地表出土的石柱、石輪、石板棺以及石板棺的陪葬物內涵等現象,都進一步證明這遺址與卑南遺址、老番社遺址等同屬一個文化系統,而這個文化系統的人群並不像過去所認為是往山區發展的現象,在海岸平原也是他們活躍的舞台。其三:在這遺址上出現了大量來自台灣西部平原的龜山文化陶器,也出現了琉璃珠、鐵等物質,證明這處遺址可能扮演一個對外貿易的重要據點。不過這處發現的新地點由於海岸下沉之故已直逼海岸線,也說明這遺址正面臨保存的危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