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期待新的「文資法」
原住民文化論壇
  「這裡是我們的獵場、我們的小米田」:布農部落對織布工藝的當代詮釋
藏品放大鏡
  卑南遺址出土的「雙人頂獸」玉耳飾
博物館頻道
  高月英女士卑南族文物捐贈
搶鮮報
   
  編輯語
  本期電子報探討對於新的文資法的期許、布農部落對織布的當代詮釋,帶領你認識卑南遺址出土的雙人頂獸玉耳飾,以及卑南族高月英女士的文物捐贈。暑假期間史前館熱鬧滾滾,許多精采有趣的活動連番上陣,活動詳情請見本期搶鮮報。  
  史前館之美
 
 
史前館景觀公園一隅
  博物館花絮
 
 
小朋友一起學織布
  本館「傳統與變革特展」於七月十九日於教育資源中心,舉辦「小朋友一起學織布」教育活動。本活動特別邀請擁有豐富織布教學經驗的霧鹿國小胡金娘老師等人及八十多歲的布農族耆老余榮妹阿媽,與霧鹿國小的學生共同帶領小朋友認識布農族的織布文化和傳說故事,並藉由傳統織布機的操作,進入布農族經緯交織出的美麗織布世界。  
  史前館首頁 訂閱電子報 給編輯的話
史前館電子報第16期 2003.08.01 
 

期待新的「文資法」/臧振華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自民國71年由 總統頒佈以來,已滿20年。在這期間,由於其中的法條或不周延或不合時宜,在執行時產生了許多問題,甚而窒礙難行,而有大尺度修訂之必要。最近《文資法》的修訂草案已經行政院定稿並送請立法院審議。在新版的修訂條文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之一,是將「遺址」自原來的「古蹟」章抽離,獨立另成「遺址」新章。
  「遺址」無疑是屬古蹟的一類,但是其與一般所謂歷史建築類的古蹟,無論在性質上或在維護管理的方式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將兩者放在一套法條中,則實如雞兔同籠,常有彼此不適的情形。例如現行《文資法》第三章「古蹟」,第二十七條規定,古蹟須經政府指定。這一點經常被解釋為:要經政府「指定」後的古蹟才是「古蹟」,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這對遺址而言,顯然是有困難的。因為遺址不似歷史建築物,一般都是埋存在地下;發現之後,雖然可以肯定是古代的遺址,但是除非經過全面的或相當程度的發掘研究,否則不易確實瞭解其分佈範圍、存在年代和文化內涵等,就無法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規定的審查條件。不能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查,就無法被指定為古蹟,也就受不到法律的保護。目前在台灣有許許多多的遺址,就是因而處在無法可管的狀態,任其湮滅破壞。詳全文

 
 

「這裡是我們的獵場、我們的小米田」:布農部落對織布工藝的當代詮釋/方鈞瑋 攝影/方鈞瑋‧林頌恩

200210月,我因收集特展資料,再度來到台東縣延平鄉的布農部落。
  7年前,布農部落剛成立不久。在布農友人的邀約下,我們來到此地。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片黃顏色的泥土地上矗立了幾棟房子,兩位老人在一間編織室內,用傳統的織布機織布,不時發出打棒打緊織布的「碰」、「碰」聲。
  7年後,循著不一樣的心情、目的與路徑又來到此地,心中存著一絲絲舊地重遊的情愫,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個「嶄新」的「布農部落」。一棟棟的屋舍,一處處的織布,屋簷下、桌子上、窗子邊、椅背上,垂掛各種圖樣與顏色的織布。走入編織室,通道兩旁擺放著標價的各式商品,內側則是織者的織布空間。織者操作大型、中型等不同形式的織布機,配合著織布獨有的韻律,織出各式各樣的布。在編織室以外的角落,也總能看見工作人員利用工作閒暇,以織帶機織出一條條的織帶。
  「織布」,在布農部落,已經成為布農傳統文化「建構」的重要象徵。

詳全文▲TOP

 
  卑南遺址出土的雙人頂獸玉耳飾/李坤修

卑南遺址截至目前為止,總共出現三件完整的「雙人頂獸」造形的玉耳飾(通稱「人獸形玉耳飾」)。一件陳列在史前館史前史展示廳第六展示單元之珍寶箱中,一件保存在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一件為私人所收藏。在本館展示的這件器物,長7.01cm,寬3.96cm,厚0.45cm,重16.7公克,墨綠色的半透明臺灣玉磨製而成。它有兩項重要特徵,一是原始保存狀態就不完整,在史前時代已斷成兩半,所以器身上有兩個修補孔。一是器物的造形在「雙人」底下各帶有一突起。這件器物在卑南遺址月形石柱的西南側出土,但並非經由正式的考古發掘獲得,而是在民國73年進行鐵路車站調車場引道及其底下暗渠的挖掘工程時,臺東縣政府民政局派人搶救得來。器物出現在當時搶救編號的B287號石板棺中,同一墓葬中還出土三件帶四突起的玦形玉耳飾,三件長約15cm的玉矛頭及一件玉錛。

詳全文▲TOP

 
 

高月英女士卑南族文物捐贈/林志興

  本館於四月份因特殊機緣,獲台東市南王里卑南族已故靈媒高月英後人捐贈一批卑南族文物標本,本批標本係高月英女士生前使用之法器及用具,約二百餘件,本館十分重視本批標本的入藏。本館目前擁有民族學標本近四千件,然大部份的蒐藏並非直接得自原住民社群之文物,不少標本資料之背景有待加強研究。本批標本在相關之人、地、物方面皆有清楚脈絡可循,有助於做為進一步瞭解卑南族傳統宗教信仰之資料。
  高月英女士是筆者之堂姑,生前是卑南族南王部落輩份甚高之alamaw(女靈媒,俗稱女巫師),不幸於今年(九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因病辭世。筆者獲訊前往弔唁時,得知高月英女士因其幼女之影響,臨終前轉而皈依天主教,故殯葬儀式改採天主教儀式進行。其生前行卑南族儀式之相關法器,後人因信仰及儀式方式,一時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其遺物。筆者於是向其子女(即筆者之堂兄姐們)提議捐給博物館,欣獲同意,約定在喪禮儀式告一段落後,筆者再偕同史前館同仁前往協助整理封存在karumaan(祖靈屋)的文物。

詳全文▲TOP

 
 
  1. 「傳統與變革─北美西南與臺灣東南原住民的工藝與文化」展期自92年7月5日至11月9日,相關展覽訊息及教育活動詳全文。【詳全文
  2. 「山海家園─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特展」展期自92年6月6日至9月28日,歡迎蒞臨參觀【詳全文
  3. 「做博物館的朋友」─九十二年度花東地區中小學校利用社會教育機構教育活動【詳全文
  4. 城鄉接軌─動畫教育講座預訂於92年8月10日舉辦【詳全文
  5. 本館教育活動快訊【詳全文
  6. 時時刻刻為你服務,24小時不打烊。《電子化政府▲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臧振華│主編:呂憶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