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於四月份因特殊機緣,獲台東市南王里卑南族已故靈媒高月英後人捐贈一批卑南族文物標本,本批標本係高月英女士生前使用之法器及用具,約二百餘件,本館十分重視本批標本的入藏。本館目前擁有民族學標本近四千件,然大部份的蒐藏並非直接得自原住民社群之文物,不少標本資料之背景有待加強研究。本批標本在相關之人、地、物方面皆有清楚脈絡可循,有助於做為進一步瞭解卑南族傳統宗教信仰之資料。
本館
人員至高家採集文物 |
alamaw使用之alyut
|
高月英女士是筆者之堂姑,生前是卑南族南王部落輩份甚高之alamaw(女靈媒,俗稱女巫師),不幸於今年(九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因病辭世。筆者獲訊前往弔唁時,得知高月英女士因其幼女之影響,臨終前轉而皈依天主教,故殯葬儀式改採天主教儀式進行。其生前行卑南族儀式之相關法器,後人因信仰及儀式方式,一時不知如何妥善處理其遺物。筆者於是向其子女(即筆者之堂兄姐們)提議捐給博物館,欣獲同意,約定在喪禮儀式告一段落後,筆者再偕同史前館同仁前往協助整理封存在karumaan(祖靈屋)(註一)的文物。
由於本館同仁係第一次直接前往捐助者家中清點標本,加上高月英女士之文物是博物館瞭解卑南族南王村傳統信仰的重要第一手資料,所以本館計動員了四位研究同仁前往進行記錄與蒐藏的工作。大致分工如下:有關karumaan建築之記錄工作,由考古經驗豐富之李德仁先生負責測量繪製,而建築之攝影特別商請台東攝影名家徐明正先生協助拍攝正片,而筆者負責協調,並支援葉前錦及袁素梅小姐清理、拍照、記錄和點收karumaan中與儀式相關的卑南族文物。由於相關文物不少,加上配合主人家的時間,所以本組人員皆利用星期一筆者堂姐休息在家之日工作,總計費了三個工作日(四月十四、廿一及廿八日)才完成清點採集的工作。本次獲得的捐助物品,最重要的是高月英女士生前所使用的大小alyut(法袋或巫術袋)各約四十餘件,還有布料、銅鈴、小刀、小陶珠、琉璃珠、鐵鍋、葫蘆容器及工具組等等物件,計約二百餘件。這些文物提供本館進一步瞭解卑南族傳統信仰及其變遷的豐富信息。
alamaw在卑南族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職位,她們的工作內容包含了,公共儀式的執行者(例如婦女除草完工慶、大獵祭等),身心失調與病痛的治療者,新居或新車啟用的祝福者,尋找失物的諮詢者,出外人為求保障而索求護身符的祈福者,她們更是亡靈的溝通者,或是遊魂的召喚者,對信仰傳統卑南族價值的人而言,生活之中處處需要他們。以筆者經驗而言,小時候我們兄弟不認真讀書,祖母曾特別請來alamaw為筆者收神,而筆者之父出海打漁落海失蹤,當法院判決失蹤後,就是請堂姑高月英女士自茫茫大海上喚回先父之魂入土安葬。生、老、病、死與愛憎恐懼之平撫,都和他們有關。高月英女士的服務,有時亦不限卑南族或台東地區,她常到外縣市服務。有一位居住在光復之阿美婦女結婚多年,都未懷孕,特來請求施法,行法後不久就連生多子,基於感謝之情,這位阿美族女士,後來成為高月英女士的義女。筆者姨母(阿美族)身體不適,懷疑有人施巫於身,也遠迢迢自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來到南王求治,因為她聽說南王的靈媒比較有辦法。
中坐者為高月英(siawan)
女士十六歲時之倩影
|
民國六十九年四月七日南王alamaw之合影紀念
前排右一為高月英(siawan)女士
|
高月英女士,卑南族名為siawan(溪阿浣)民國六年十一月十三日生,享年八十六歲,十八歲時招婚成家,廿三歲受祖靈感召而成為alamaw,師事初鹿部落之alamaw習法。高月英女士,生性開朗活潑而隨和,參加喜宴,親友歡聚,能說能笑更能唱,由於她記憶力好,能唱多種語言的歌曲,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平埔族、日語歌,乃至國語流行音樂亦能哼幾曲(她不會說中文)。現今不少已出版之民謠採集唱片之中留有其聲,這些聲音不僅是文化研究的材料,更是後人緬懷她的媒材。
卑南族南王部落之alamaw是有組織且論資排輩的團體,她們的組織人數最多時,曾達十六人之眾。但是隨著文化變遷,信仰改宗之後,老成凋零,傳承者少,目前僅餘四位婦女從事talamaw工作。值此之際,能獲得高月英女士的後人同意捐贈生前遺物,筆者及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同仁們皆深感榮幸與珍惜。
註一:每一位靈媒皆會於自己家園中,加蓋一尺寸嬌小,僅容二、三人至五六人不等之小屋(傳統係以竹木之材建蓋)。高月英女士之karumaan建於何年,後人已記憶不清,皆曰出生以後即己存在,原先以竹木材為柱,泥土為牆,茅草為頂,後來(待詳何年)進行過翻新,屋頂改為鐵皮,泥牆外敷以水泥。建物蓋在主屋後方小園地,長280cm寬度250cm屋頂高250cm,佔地不大,平常僅高月英女士起居於其中。 |
可參考的文獻
中央研究院編譯(2000)《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
阿美族,卑南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洪秀桂(1968)〈南王卑南人的豐年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p80-82。
(1976)〈南王卑南族女巫師〉考古人類學刊,39/40:p28-57
(1981)〈南王卑南族成年儀禮之分析研究〉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2:p75-94
陳文德(1989)〈'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祭的社會文化意義〉中研院
民族所集刊,67:p53-74
(1987)〈卑南族南王聚落之祭儀〉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報告。
(1987)〈卑南族祭儀之研究(見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
中研院民族所,p194-230
(1999)〈「親屬」到底是什麼?──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87: 1-39。
(1999)卑南族(pinuyumayan, punuyumayan)。發表於「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
學術演講活動論文」,台東縣政府、台東縣文化基金會合辦,6月29日
-7月1日,台東。(未出版)
山道明(1967)〈知本卑南族及其宗教(英文)。〉台大考古人類學刊,29/30:p11-39
石 磊(1978)〈個人、儀式與社會:卑南族消除儀式的個案研究〉政大民族
社會學報,16:p129-145
(1970)〈從卑南族巫醫治病談起。〉臺灣風物,20(1):p71-73
劉靜枝譯、末成道男(1987)〈台灣卑南族治療儀禮所顯現之向性:從檳榔到
線香。〉民族所編譯。
衛惠林(1962)〈卑南的母系氏族與世系制度〉考古人類學刊,19/20:p65-82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1965)〈卑南族臺灣省通志稿〉,卷八:p36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