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均富與博物館門票政策
撫平歷史的傷痕-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
展現活力,盡力為部落出一份力─布農南洋軍伕回憶錄佈展夥伴心得
史前館電子報第142期 2008.11.01 
   

撫平歷史的傷痕-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文‧圖 / 劉世龍


全區平面圖

服務大廳

中亞出土女神像

考古展示

佛雕展示

兒童博物館

兒童博物館一隅

  1908年始建於昌慶宮的「李王家博物館」,在1910年韓國淪為日本殖民統治後,1915年一棟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強勢矗立在景福宮大門入口,這是日本殖民韓國的總督府,也成為原「李王家博物館」內文物的收藏地,它是韓國獨立運動後的一個痛,1945年韓國獨立後,該館改名為「國立博物館」,在這棟建築物展示著韓國史前時代到李氏王朝的珍貴文物,如此經過了90個年頭,1996年韓國政府拆除象徵日本殖民統治的朝鮮總督府,博物館暫遷舊館旁的社會教育館,以便恢復景福宮的原貌,並將這顆韓國歷史的痛剷除。為了迎接韓國「文化世紀」的二十一世代,該館自1997年便於首爾龍山區興建新館,並於2005年啟用,以總和聚集韓國民族五千年歷史與文化遺產。

  國立中央博物館以成為世界第6大的博物館自居,展示空間比原先大3.8倍, 文化空間大19倍,館內除收藏原有10萬多件的文物外,新館更有展示韓國傳統生活及歷史的完整陳列,更增加了呈現亞洲文化概況的亞洲館,為了針對兒童而設計的兒童館,此外附屬設施比之前更完善,每層設置放映室,可介紹韓國傳統文化如「四物」演奏的錄影資料 ,也有多達26,000本文化書籍的圖書館。為提供世界各地的遊客,各主要展示館有輕觸式螢幕介紹如高麗瓷器、朝鮮瓷器、佛教雕塑、金屬 工藝等展品外,更提供8國語言介紹韓國之歷史及傳統文化的資訊導覽機租借服務,加深遊客對韓國文化的認識。

  國立中央博物館在1995年即將拆除原景福宮前之舊館時,筆者曾前往該館參觀,強烈的日本殖民風格的建築矗立在維繫韓國傳統的景福宮入口處,形成殖民政府跋扈統治的意味濃厚,原舊館是以中央雙迴轉的樓梯,兩邊對稱性的空間,空間感與現今位於台北館前路的台博館空間相仿,但其面積較大,央博舊館多數展品以青銅、金石文、青瓷、書畫及佛教雕刻為主軸,由於空間較為壓迫,因此所展出的文物以集中置放於展櫃,與現今台北故宮博物院未改建前展示方式相仿,是一個靜態的展示空間扮演。筆者認為遷館至現今的新館,其實對文物與遊客參觀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參觀模式,不需壓抑在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下,去欣賞韓國人民自以為豪的文物代表。

  從公車站或是捷運二村站出口,可隨著良好的指標動線,走入博物館的戶外景觀區,這裡結合公園與文化建物的觀念興建,依階梯而上,慢慢走進博物館的主入口,新穎的央博建築物以一個長方形體畫分做三個展示主體,在開闊大型階梯式的戶外廣場右側入口,是進入收藏著號稱10萬件文物的常設展廳,右側是一個大型的企劃特展空間,在企畫展廳二樓以上為公眾圖書館及行政中心,巨大的建築體與當初位於景福宮前的舊館相較,更顯得格外雄偉,此外該館建築以制震結構設計,對文物維護,提供更安全的保護措施。

  常設展廳共有三個樓層,較以前不同的是,大量自然採光引入在兩側展示室的中庭,空間的規劃藉由垂直與水平動線的聯接,並無強制動線的方式規劃,讓遊客猶如置身於大型購物中心的方式觀賞,該常設展共計有56個不同主題的展示室,一樓是以舊石器時代到渤海時期的考古館,共計10間展示室,為數4,500件的考古文物,利用小型環境控制的玻璃展櫃,進行靜態展示。在這展示室,有將外窗自然光的引入,但是藉由半封閉的隔間將光源阻擋,將此小型空間做為遊客的冥想空間。在歷史館展出韓國代表性文化遺產,如金石文、古地圖、古代印刷對於韓國社會經濟、傳統思想及對外關係重要的文物共計2,800件文物。

  央博一直是代表著韓國文化財的寶庫,企圖藉由新館打造為世界第六大博物館的野心,與舊館不同在於這裡的展示物件配合著嶄新的展櫃以及展示手法的不同,烘托出文物的獨特性,如在二樓的美術館區,韓國第83號國寶「半跏思維菩薩」,一個婉約風格的雕像,在單獨的展示空間,透過微弱的燈光與鏡面的反射展示,讓觀者宛如置身於佛國世界,聆聽說法。此外在舊館中未曾出現的野外儀式用的佛畫,也透過挑高二層樓的空間,讓觀者由下往上或步上三樓與佛面對面平視的心靈交流。

  在空間上的安排,央博其實是有細心考量文物、空間、光線三種微妙關係的適切性,在95年前的舊館中,大型佛像的陳列空間是在人工照明下展示,在此新館中,多數大型鑄鐵佛像,都陳列在最東側,有著大面積自然採光的301室的佛教雕刻室,但皆有人工百葉或抗紫外線的玻璃阻隔強光,在微微的人工照明與自然光線中,透過時光流逝下,欣賞佛雕的不同時間的面容。此外,白瓷、粉清沙器、青瓷等,在此陳列了許多精美的磁器,尤以青瓷一直是韓國在陶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代表。

  韓國陶瓷受到中國影響甚深,尤其它又是中、日文化上的中繼站,因此央博特將亞洲藝術也納入該館的收藏當中,在多元文化層面中,如何陳列?我想還是以宗教藝術與絲路貿易的發展交流來看亞洲藝術的傳承為重點吧,佛教藝術的發源與分流,在亞洲館,有著脈絡性的展示,在此觀賞有著神秘色彩的印度教濕婆神(Shiva)、龍王(Naga),因亞歷山大東征傳襲了希臘臉孔建陀羅式(Gandhara)的佛頭,還有印度秣?羅(Mathura)式立佛,中國敦煌壁畫、新疆克孜爾及中亞所發現的帛畫殘片,這些都展示出亞洲藝術傳統的脈絡關係,另這裡也展示著日本古墳、繩文時期的埴輪(Haniwa)及土器的收藏。在新羅時期,韓國其實有著與日本風格相近的土器代表,而我們在探討日、韓民族的文化風格當中,隱約中我們似乎可找到這兩個文化的類似風格。

  從新、舊兩館文物展示數量來比較,新館展示面積龐大、文物陳列似乎較少,但多了許多互動式的教學與解說空間,增加了博物館服務空間的面積。此外,在近幾年,學童教育的蓬勃發展,許多博物館開闢了兒童博物館的空間,藉由動手做,用心想的互動方式,在央博也另闢了一個兒童博物館的空間,這個兒童博物館以韓國早期的食、衣、住、行、娛樂為展示出發點,讓小朋友透過這些展品的互動學習去了解自身的文化,去引導學童對博物館或歷史文物的興趣,豐富的色彩與寓教娛樂的空間,似乎成為首爾地區多數學校教學的熱門地點。

  而特展室似乎成為博物館不可或缺的空間,央博有著單一獨立進出口的大型企畫展示室,它可同時規劃成二至三個小型特展使用,或一個單獨大型特展的空間,空間為了靈活運用,尤其特展常會因應展品做適度性的懸掛或是活動式隔間牆的組立,若細心去看每個RC牆面,固定間隔單位牆面都埋著鐵件,這些鐵件其實可透過螺絲及五金零件,將展牆固定在RC牆面,或是有大型壓克力或玻璃可固定在牆面上時,不需另外在牆面鑿洞,破壞整體牆面的結構,央博如此細心的考量,對於未來特展頻繁,可減低許多人為的破壞。

  央博2005年再次開館,對於過去在日本總督府的那ㄧ段記憶,似乎是要全部抹除,重新出發,或許在那一段晦暗的殖民時期,對韓國人民來說,是段不願再回憶的歷史傷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