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均富與博物館門票政策
撫平歷史的傷痕-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館
展現活力,盡力為部落出一份力─布農南洋軍伕回憶錄佈展夥伴心得
史前館電子報第142期 2008.11.01 
   

文化均富與博物館門票政策

 文‧圖 / 林毓蓓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設置投幣式的解說小冊

免費參觀的V&A Museum在入口設立遊客自由捐贈箱

V&A Museum裡認真欣賞作品的遊客

免費參觀的北投溫泉博物館排隊入場人潮

  對於博物館該不該免費參觀,支持與反對的意見都有。一般而言,維持基本票價可以避免博物館過度淪為免費使用的休息站,免費參觀則可以增加民眾上門看展覽的動機,降低參觀的門檻,達到吸引更多人進入藝術與文化天地的目的。不過,目前文化建設的業務增加,文化預算卻沒有相對成長的情況下,不論是國家級或者是地方政府的藝文館所,都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擾,博物館界也因此致力於結合觀光、休閒、遊憩的方式,行銷自己的品牌,為的就是吸引更多的遊客買張門票,帶個紀念品回家,增加收入來源,打造博物館成為文化消費的名牌,提高增加來年預算的籌碼。

  在台灣,參觀博物館的門票從0到450元都有,對於國民年平均所得達到15,000美金的人民而言,一年花一次的功夫,接受文化與藝術的洗禮,似乎也是個象徵性的數字。只是,公部門的博物館預算來源,是人民納稅的付出,為什麼人民,還是需要付費才能參觀,那麼門票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把文化看做是一門事業,這個數字代表的是研究人員、策劃人員的智慧財產以及現場服務人員的心力,或許為此付出一點費用,也不為過。文化政策上,逐年要求博物館要培養自籌營運基金的能力,教育部也計畫在未來推動每一所轄下的國家級博物館都要有館務作業基金,自籌一定百分比的預算,提高門票收益,更是一筆需要好好經營的行銷哲學。

  矛盾的是,博物館是富有教育意涵並且以傳承國家文化為宗旨的社教機構,採取免門票或者是低價門票,讓社會大眾親近博物館,提升「文化公民權」,照顧文化資本處於弱勢的族群,達到文化均富的境界,似乎也是一種社會公益的表現。越是富足的國家,越是注重國民的文化資本,博物館終究要回歸到所應背負的社會宗旨,也就是對於全體國民終身教育的責任,面對各式各樣不同文化族群,不同年齡的社會階層,都要兼顧,營造出寓教於樂的全民空間。

  要門票或者是免門票的背後,或許決策當局該思考的是,變動之間,博物館所吸引到的是什麼樣的觀眾群,進而預設出精準的目標,政策執行時也才可以做出評量並且修正,達到未來永續執行的標準。若是單純以票面上的數值高低,將博物館經營視為一種商業成本的衡量,卻失去了博物館的社會價值,也不嘗試是國家無形的損失。在台灣有許多的地方文化館,都採免票制,這些館所同時也是所謂的蚊子館;米勒特展全票250元,觀眾卻也願意頂著炎炎烈日,拿著扇子排隊,只為一睹米勒的畫作,這樣的現象顯示了票價的高低與參觀率並非呈現絕對的關係,也因此,落實文化均富的理念固然值得支持,如何幫助民眾累積文化資本,提升博物館展覽的品質才是最根本的。

  去年的法國再度實施了國立博物館免門票的方案,振奮了喜歡藝術文化的觀眾,還有努力推動公民美學以及文化大眾化的臺灣,甚至連中國也早已全面推動博物館以及紀念館免費開放,以期發揮博物館和紀念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社會價值,並且有力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宣傳推廣。早在1793年的法國,就開始推敲博物館免門票的條件以及對象,2007年的免票實驗,主要的精神是想要瞭解開放各種具有特色主題的博物館免費參觀,是否可以吸引那些還未養成博物館生活的觀眾們,我們可以參考法國實施文化普及化的政策時,事前所做的評估以及配套措施。在英國以及法國推行過數次的免費策略,評量的觀眾研究顯示出,這是一項可以有效增加參觀人數的方案,然而觀眾研究背後更深沈的意義卻是,這項方案,吸引到哪些觀眾前來,那些文化資本弱勢的族群,是否會隨著這樣的國家方案,而提高了他們對於文化事物的參與度。稟持著社會公益的使命,雖然博物館微薄的門票,並不足以支撐整個博物館的經營成本,但是如果有一個正確的文化政策,吸引到了那些潛在的觀眾,所達到的也將會是無形的利益。

  2007年10月23日法國文化部在巴黎國立克呂尼中世紀博物館的羅馬浴室發表了一篇新聞稿,法國總理弗朗索瓦.菲永(Francois Fillon),以巴黎地區為樣本,推行博物館免門票的實驗,以便測試相關的結果。法國宣布了18家各種主題的國立博物館跟紀念館在2008年1月到6月之間都是免門票進入,所有法國人還有外國觀光客都可以免費參觀到這些博物館機構偉大的收藏,不分國籍跟年齡,大家享受文化均富的理想。他也不忘承認,免費參觀博物館的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以「免費」提振使用率,特別是在文化領域引起了一些爭議。盜版、音樂、電影還有書的下載,都與「免費」有關聯性。我們不能否認,文化是有價值的,也因為有價值,就有價格。就音樂跟電影而言,這個價格代表了創作者的天分跟行銷管理的能力;就博物館而言,門票的價格代表了所有的館員以及館長組成的團隊所發揮的想像力、創意,還有讓收藏品為人所知與喜愛的努力,某程度而言,也代表了遊客有獲得好服務、好場地還有豐富收藏的保證。身為社會教育終身學習的場所,博物館希望吸引到更多的觀眾來到這些文化場所來,給予他們更多的意願踏進博物館的範圍,特別是,除了原本過著博物館生活的民眾之外,還可以吸引新的潛在觀眾群,明確表達出社會的多樣性。這樣的想望,也反映出了到底應不應該以免費參觀來做為吸引觀眾的籌碼。

  實施過數次博物館票價政策的法國在2007年的測試裡,選定了18家具有鮮明主題特色的博物館實施,其中還包含隸屬於國防部跟高等教育暨研究部轄下的博物館實施。這項方案的目標是想要知道免費參觀會是文化政策有效的籌碼嗎?免票參觀博物館真的可以吸引沒有參觀習慣的潛在觀眾?哪一類主題的博物館可以從免票策略中獲益?整體的免票策略會對文化界以及哪些觀眾造成怎麼樣的衝擊呢?而法國也會對於這些參與實驗的博物館給予預算補助,地方級博物館由於拿的是地方政府的預算,在權力下放的法國政治體制下,採取自由加入的態度,只能採取鼓勵的態度。這個方案也會評量免票方案對於回流重複參觀博物館的觀眾是否具有實際的吸引力。所有的任務都指向要確定免票對於吸引新的潛在觀眾是有效的,最被接受的,同時也是推行文化大眾化最有效率的方式。首先就來看看法國以靈活彈性的門票制度為主軸,加上國家的補助,吸引公眾走進博物館和紀念館的策略如何在國家運作體系實行。

  1. 六個月的免門票參觀範圍,僅限定常設展覽。一般而言,特展吸引的是早已熟悉文化場域的觀眾。常設展覽也是博物館最基本的任務。為此,以親子家庭為主的博物館所,例如科學城(Cite des Sciences de Paris la Vilette)跟巴黎發現宮(le Palais de la Decouverte),因為沒有常設展廳,以大量的特展功能為主,便不列入此次實驗團隊。這兩個以各樣科學、科技為主題活動,以講課與實驗介紹各學科內容的社教場所,收費才可以累積下一檔的展覽的可看性。
  2. 更精確地瞄準新的觀眾類別。每個國家級博物館的經營狀況都不一樣,因此依照每個不同的狀況實施是很重要的,除了14家針對所有族群觀眾全面免費的博物館,還有4家位於巴黎參觀率最高的國家級博物館只針對18到26歲的年輕族群實施免費入場,星期三是龐畢度中心(le Musee national d’Art moderne),星期四是奧賽美術館(le Musee d’Orsay),羅浮宮(le Louvre)則是星期五,布利碼頭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則是星期六,而針對年輕族群,這4所博物館們選擇了晚間6點到9點免費為他們開放。
  3. 依據博物館具有的主題特色,作為衡量實驗場域的樣本。此次獲選的博物館都是法國最有特色的博物館,無論是地理、地點、被賦予的博物館任務、領域以及歷史時間上,都具有強烈存在感的機構,這樣的選擇,是為了評量出觀眾決定參觀各式博物館時所願意付出的票價。這14所被推薦免費參觀的博物館分別是3所具有歷史脈絡的歷史博物館跟美術館、1家針對非歐洲藏品博物館、2家全社會博物館、5家跟法國歷史有關的博物館跟古蹟、2家跟裝飾藝術與當代藝術有關的博物館,最後是1家位於迪容市,通過這個案例,法國文化部要研究的是多所國家級博物館免費參觀普遍化之後,對於地方級博物館的衝擊影響。

  2001年,英國施行7個月的博物館免費參觀,2002年英國文化部門公布這7個月的時間,參觀率上升了62%,尤其是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l & Albert Museum)的參觀率增加了157%。還在考量是否以免費參觀落實文化普及化的臺灣,或許也該思考到統計數字的背後,國家要的是「高參觀率=高參觀人次」或者是「參觀民眾社會階層的高普及率」亦或是「持續回流的高參觀率」,何者才是文化均富最終的理想目標。對於法國而言,此次的免票方案假如只是有利於那些早有固定參觀博物館習慣的民眾,便是無效的,這只是讓這些觀眾來館的次數更加頻繁,文化均富的理想,需要的是吸引那些從來不到博物館的人,這也正是國家應該提供民眾各種接近藝術文化生活的義務之一。

(本文引言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約聘助理)

參考資料:

KREBS(ANNE) et ROBATEL(NATHALIE),Democratisation culturelle:L'intervention publique en debat, Problemes politiques et sociaux(n.947 avril 2008),Paris,La Documentation francaise.

法國文化部網站http://www.culture.gouv.fr/
(下戴時間:2008年10月15日)

附表:法國博物館實施免費參觀演變

年代 博物館 對象/條件
1793 中央藝術博物館(Museum central des arts,今羅浮宮) 開幕當天免費開放給藝術家跟業餘創作者
1855 Museum central des arts 全面開放
1922 所有國立博物館 所有人在星期四下午與星期日全天都可以免費參觀。
1929 所有國立博物館 未滿16歲的學生都可以免費參觀;同年取消星期四下午免票。
1935 所有國立博物館 取消星期日免票,採取票價折扣代替免費參觀。羅浮宮以及盧森堡博物館則繼續維持。
1977 龐畢度中心 星期天免費參觀
1982 所有國立博物館 星期三下午免票
1984 所有國立博物館 取消星期三下午免票
1990 羅浮宮 取消星期天免票
1995 龐畢度中心 取消星期天免票
1996 羅浮宮 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免票,實施2年
2000 所有國立博物館 每個月第一個禮拜天免票
2002 所有國立博物館 開放未滿18歲的觀眾免費參觀
2005 羅浮宮 夜間開放給25歲以下觀眾免費參觀

資料來源:Projet d’experimentation pour la gratuite des musees,le dossier de presse du ministere de la Culture(mardi 23 octobre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