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另一種多元文化的雙向交流─首次東南亞文化動手做教學到校推廣經驗談
漢畫像石藝術館
貼近族人的心‧豐富Bunun的歷史─布農南洋軍伕回憶錄策展團隊感言
史前館電子報第141期 2008.10.15 
   

經歷另一種多元文化的雙向交流─首次東南亞文化動手做教學到校推廣經驗談

 引言 / 林頌恩 文 / 台東縣外籍配偶協會成員 圖 / 呂亞竹


講師溫柔親切的教小朋友DIY

講師與作品前2名同學及導師合照

教小朋友講越南話及介紹越南風情

本館人員忍不住與漂亮講師合照

  本館自從2005年開始與臺東縣外籍配偶協會的成員姊妹合作多元文化教學動手做以來,已在最近這兩年磨合出固定的最佳模式。首先藉由上半年度的外籍配偶手工藝培訓班,由姊妹們發想以自己母國文化為主題而轉換成動手做的手工藝教學;接著藉由本館親子動手做活動主打「東南亞文化月」,由姊妹們擔任講師,來教授所開發出的幾項主題活動:最後再從其中四到五項主題選擇一至兩項較適合中高年級學生動手做的活動,於下半年度到縣內七所國小進行配套教學。到國小進行學校推廣活動是協會理事長傅濟功老師長期以來的心願,並且一直在持續進行,史前館則藉由與校方在教育體系內的共同合作,擔任起這個社會教育的平台。因此這個模式對館方推廣多元文化教育而言,是另一種實驗設計的延續,同時在過程中也看到有關博物館連結新移民文化進行校園推廣教育的可能性。

  老師們紛紛反應這是很難得的課程,不只帶給學生也帶給他們多元文化的視野;此外可以就近在學校不用特地到市區一趟,就能讓小朋友擁有不一樣的學習機會,這對校方來說真的是很好的收穫。這些回應都讓我們聽了很開心,也非常高興能在這教學過程中,經歷到不同地區的人文與熱情。我們去年合作的學校從縱谷線到南迴線通通都有,涵蓋的族群對象從客家、布農、排灣、卑南、閩南等等皆有,如果說我們分享給學校來自東南亞的文化,那麼相對的學校也在分享他們校區的多元文化、也讓我們經歷各個學校濃厚的待客之道,因而這趟教學歷程對外配姊妹來說,也形成另一段難得的經驗與歷練。
今年下半年,館方也將再與另外七所國小展開合作,與外配姊妹配搭,一起到校進行動手做活動。在此就先來看看姊妹們去年的教學感言,同時也以此展望及預祝今年的到校動手做活動推廣順利。希望這樣的年度培訓與推廣能夠循環不斷下去,也讓多元文化的種子能夠慢慢在不同地方生根。最後當然希望,本縣有心在校內進行東南亞文化推廣活動的國小,也能有機會主動與館方接洽,說不定未來本館與外配協會除了與校方發展這類到校推廣活動,還能再激發出什麼不一樣教育活動的火花,更加豐富彼此共同致力於多元文化美麗花圃的可能性。

胡氏玉鸞

  我第一次教是去初鹿國小,我們還沒到的時候感覺很緊張也很興奮,因為我們第一次做不一樣的東西去教台灣的小朋友,還好有傅老師陪伴我們,讓我們比較不緊張。雖然那裡的小朋友調皮但是可愛,他們沒看過我們的服裝,好像看到明星一樣,還跟我們要電話要合照。崁頂國小的小朋友很乖很禮貌,主任也很好客,小朋友跟我們的互動很親切。最有成果是在大坡國小那次,校方頒給我們感謝狀,第一次收到,覺得很光榮。

  感謝史前館給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去教學,可是希望檢討的是我們的國語要更好,我們可以要求自己的國語再好一點,讓小朋友可以更清楚知道我們的意思,希望以後明年可以準備得更好更豐富。

  到每個國小的感覺都不一樣,都有難忘的感覺。也謝謝這一路都有協會跟史前館的老師在旁邊支持我們。

胡玉鳳

  之前雖然有聽說接下來要去國小教這些動手做,印象第一次是去初鹿國小,那時候好驚訝,因為前兩天才剛知道就立刻上場,也是給我們一個很快速的學習。做出來的東西可以發展出去是很開心的事,從小朋友的歡笑與掌聲中,讓我更有自信、更有信心。而且看到他們很歡迎我們越南的東西,就覺得心裡更加快樂。也會想說,以後還想要找出更多可以做的東西,跟他們分享,而且感覺他們對我們的國家很熟悉,小朋友反應都很熱烈,很活潑可愛。

  感覺到不同國小教學的過程,跟小朋友之間,就是很自然接受、互相不同的文化,所以也請小朋友把他們的歌跟話跟我們分享。記得那時去布農族的武陵國小,也聽到他們全國合唱比賽第一名的歌聲,很榮幸,感覺很感動。曾經我們聽到越南的母語歌曲時就會感覺很溫馨,所以聽到他們唱他們母語的歌的時候也感覺很溫馨。小朋友唱布農族的母語歌時,雖然聽不懂,但是也感覺很溫暖很想掉眼淚,小朋友的加油掌聲也給我們很大的力量跟支持。當我們聽大人唱習慣了,聽小朋友唱的感覺就不一樣。還有排灣族的安朔國小,小朋友也教我們講他們的話「謝謝」:masalu,我回去練習,又忘了……最後一次在岩灣教學,我們的小孩也都上台一起演戲。

  在這個教學的過程,讓我也發現每個學校不同的特色,希望明年、以後都能有這樣的機會忙下去。

何氏金慧

  去教學的時候,小朋友對我很好奇,一直問我:「阿姨你嫁來台灣嗎?」有兩次我有帶女兒去,小朋友以為我們從越南來教學,不是住在台灣。他們還問我:「你女兒會講國語嗎?」我說:「她是台灣人啊,住在台灣。」

  我去了三、四所學校,覺得小朋友蠻乖的。第一次去教學,接觸到原住民的小朋友。他們也很歡迎、好奇我們的文化跟服裝,我們也很高興給大家認識我們的文化。也有人完全不認識、很陌生我們的文化,像我們這樣跑,蠻好的,而且我們都要跑一些蠻遠的地方,很高興很遠的地方也有機會認識我們帶去的文化教學。

  之前我們在史前館做動手做,我這組是教怎樣用紙絲黏騎單車的越南少女。這次推廣教的是另外兩組的斗笠跟吊飾,所以那個powerpoint又要講不一樣的。一開始我也還很陌生,不熟悉,但是在這個過程又重新學到新的東西,也學到印尼的東西,對我來講也是學習。

黎氏玉清

  第一次去教小朋友的時候,小朋友有的很好,有的會笑我的口音說:「老師你在講什麼,我聽不懂。」我就跟他說:「因為我是外國人,口音沒那麼標準。」後來我請他拿東西的時候,他還一直在笑我,可是當我後來我幫忙他做東西,他就沒有再這樣講我了。

  還有一次去一個國小,我看到小朋友他們在做的時候很認真,可是等他們做完以後就開始玩那個膠水,倒在手上玩得黏黏的。他們說好玩,可是我跟他們說不能這樣玩,浪費。後來他們有知道就聽我的。其實我覺得小朋友好好跟他們溝通,他們會懂。

  我們在安朔國小教印尼風吊飾的時候,他們吹鼻笛給我們聽,真的很好聽。之後我們在準備材料時,小朋友也過來叫我們去看他們唱歌跟跳舞,他們說老師老師你來看嘛,可是我們在忙沒有去看,他們就說,老師你沒有來……這樣。覺得很感動也很高興。

阮氏垂玲

  今年做斗笠的東西,看起來去大部分國小的時候,小朋友跟老師都很熱情歡迎,做出來的成果大家也都有接受,越來越有興趣。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小朋友,在那個班級裡他是最大的,個性不太好教,他拿膠水給別人的時候是用丟的,我就幫他講話:「你是不小心拿就變成用丟的吧。」就跟他講幾句比較好聽的話,用溝通的,他聽了以後就比較接受我。教孩子的過程我們大家都付出一點,都一起再努力。後來他就叫我老師老師,這個怎麼弄怎麼弄,對我就沒有像一開始那樣兇。

  很高興去每個學校的時候,學校都很歡迎我們,還一直說謝謝我們。

阮玉水

  我是感覺去到每一個學校,每個學校的小朋友教育的都不一樣。很感動我們到崁頂國小時,看到主任把學生帶得很有規矩,我們就教得很輕鬆,可以給我學習到很多。

  在每個國小都得到不同的感覺,有的像武陵國小送我們禮物或是東成國小請喝咖啡。到不一樣的學校有聽到不一樣的歌,像大坡的小朋友一邊唱客家歌,一邊很自然很認真的做東西。到排灣族的安朔國小教印尼風吊飾時,還有一個妹妹一直拉著我的手,一直說要照相,感覺跟她很有緣。過程中跟小朋友互動很開心,感覺很親。

  這次到校教學,雖然很忙,但是感覺很有成果,是有成果的忙法。

(本文引言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本文作者為台東縣外籍配偶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