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
港口遺址玉器系列(四):項飾及其他飾品
被你深深的打到─致布農南洋軍伕回憶錄的策展夥伴
史前館電子報第140期 2008.10.01 
   

港口遺址玉器系列(四):項飾及其他飾品

文 / 葉美珍


圖1、大管珠。

圖2、小管珠。

圖3、圓形扁珠側面。

圖4、小型棒飾,可能為墜飾。

圖5、簪飾。

圖6、特殊玉飾,可能為組合飾品之元件。

  港口遺址出土三類飾品包括管形器及管珠(圖1及圖2)、扁珠(圖3)、棒飾(圖4),推測屬於組合型飾品之元件。

  管形器5件,2件為圓管,3件為介於方管與圓管間之中介型,其中2件圓管均殘半,3件中介型管珠保存完整,其最長者長8.5cm,管徑約0.7cm,次者長4.2cm,管徑約0.9cm,最短者長2.6cm,管徑約0.74cm,3件管珠兩端不整齊,但均修整圓鈍化。2件殘半之圓管,長度在3.5cm左右,管徑約0.9至1cm間,其中1件一端帶截痕,一端帶1穿,可能將殘損管珠截短改成墜飾,另件則帶未透之鑽痕,可能尚未修改完成。按長管易損,可見修改痕跡,常視其殘損情況長管改成短管,殘損嚴重者則改為其他用途。

  小管珠與上述長管可明顯區別,計10件,全為方管,多數邊線銳利,少數邊線修整圓鈍化,管徑介於0.4至0.7cm,長度介於0.5至2.1cm。10件小管珠中僅1件為灰黑色滑石質地。此類小管珠亦大量出土於卑南遺址,大多數為玉質,少數為滑石及綠泥石。細小管珠可能作為綴珠使用,於頭飾、項飾、衣飾上均可運用。

  1件小型圓形扁珠以近圓形玉片製成,徑2.1cm,厚0.3cm,所帶圓穿為一面鑽透。推測扁圓珠應作為隔珠使用。

  第三種飾品元件為小型棒飾,2件標本大者呈灰色,長3.3cm,寬厚各約0.4cm,器身切面呈方形;小者呈綠色,長2.3cm,寬0.5cm,厚0.2cm,器身小而細扁。此類標本一端均帶細穿,可能在項飾或頭飾組合中作為區隔、點綴之墜飾。

  此外尚有兩件功能較不確定之玉飾,1件為似作為簪飾使用之細長片狀標本(圖5),未帶穿,長7cm,最寬處1.1cm,一端呈鏃尖狀,一端斜張,中段略收束,邊線似經磨利有如刃線。

  另一細小飾品殘件為以往所未見(圖6),其殘存部分為弧形細條,寬僅0.3cm,然帶外徑0.6cm之圓穿,圓穿帶圓突起,特別的是條狀器身布滿橫劃紋,按除少數耳飾及小管珠外,一般玉飾少帶裝飾性劃紋。由於此弧形殘件不屬圓形玦體之局部,所帶圓穿明顯,推測可能為組合飾品之元件。

  前面所介紹港口遺址玉器系列中,單獨使用之耳飾及本文所述簪飾,其使用方式較為單純,比較複雜的是組合型飾品。上述管珠、扁珠及棒飾三種飾品為最常見之飾品組合元件,其中除長管可能兼具單獨及組合使用之功能外,其他小型飾品應屬元件,按小飾品組合成之頭飾及項飾,其組合內容與形式常因文化或個人喜好而作變化,其配戴方式充滿想像空間。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