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知本老爺酒店的異業結盟
港口遺址玉器系列(一):人獸形耳飾
跨越隔閡:波士頓兒童博物館的多元文化展示(上)
史前館電子報第137期 2008.08.15 
   

港口遺址玉器系列(一):人獸形耳飾

文 / 葉美珍


圖1、港口遺址(左)與卑南遺址(右)出土之人獸形耳飾。

圖2、港口遺址4件人獸形耳飾,大小各異。

  位於秀姑巒溪口北側之港口遺址,因2002至2003年間臺11線公路拓寬規劃而進行搶救發掘。該次發掘工作於新石器文化素面陶層中採集到許多玉器。港口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包括4,500年前至3,900年前之繩紋陶層(含大坌坑文化及大坑文化),以及具有長光類型與花崗山文化要素之素面陶文化層,存在年代距今3,500至2,000年前。素面陶文化層出土之玉器,包括有工具、武器及飾品,以下將由飾品開始作系列介紹。

  飾品種類主要為玉質耳飾及管飾,玉質耳飾之特殊者首推4件人獸形耳飾。人獸形玉耳飾為平面玉板雕琢刻鏤出雙人雙手叉腰,頭部頂著如雲豹類貓科動物之形象,此類耳飾已知出土於台東卑南遺址、台北圓山遺址、芝山岩及十三行遺址、宜蘭丸山遺址、屏東Chula遺址等,分別屬於不同史前文化,如今出土地再加上花蓮港口遺址。人獸形耳飾與同時期其他玉質耳飾相較,其形制富設計感,出土量稀少,而不同個體之大小、細節略有小差異,其中以卑南遺址出土者質感及保存狀況最好。

  港口遺址人獸形耳飾全部為殘件,此係遺址受近代農耕行為擾亂所致。標本雖為殘件然其部位特徵清晰可辨。4件標本大小各異,均僅保存單人部分,其中保存最好者保留原體積之半,標本器身呈灰白色(註),保存獸身尾端以及完整單人,腳底部帶兩個圓形突起。器身高6cm,寬2.1cm,厚0.23cm,殘重3.5公克,推測其原始寬度約3.5cm,原重7公克左右。現展示於博物館之卑南遺址人獸形耳飾,綠色玉質通透,長7.01cm,寬3.96cm,厚0.45cm,重16.7公克,兩者相較可見其中差異。(圖1)

  其他3件耳飾之單人部分更不完整,頭部以上均已佚失。標本呈淺綠色,最大1件僅存人體上半身,及少部分下肢,此標本可能略大於上述殘半耳飾,但已無法推測原大小。第二件標本小於前述二標本,保存完整上半身及單腿,底部未帶突起,其腿部一面帶一刻痕,另面帶二刻痕,明顯表現出人體前後面,帶二刻痕之面有如表現身後膝部彎曲時產生之凹摺。單人殘高3.5cm,寬1.5cm,厚0.29cm,殘重1.9公克。

  第四件標本非常小,上半身至腳部保存完整,底部帶二方形突起,突起可能因過小而未修整為圓形。單人殘高2.4cm,寬1.7cm,厚0.12cm,殘重0.5公克。(圖2)

  綜合上述,港口遺址人獸形耳飾出土比例頗高,體積雖偏小、偏薄,但其器身線條仍然精準流暢,尤其具體而微的小型耳飾,更可領略其技術之精巧。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註:此一標本經國立台灣博物館方建能博士鑑定為陽起石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