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祖先的盛裝:泰雅族及太魯閣族的傳統服飾(上)
瑞典的瓦薩戰船(上)
興盛於南太平洋的風與火─Te Vaka訪台交流有感
史前館電子報第128期 2008.04.01 
   

瑞典的瓦薩戰船(上)

‧圖 / 夏麗芳


瓦薩戰艦

古斯塔夫斯‧阿道爾夫二世國王畫像

17世紀波羅的海的國王艦隊

波羅的海的海權爭霸

戰艦出征

傾覆而沉沒的瓦薩處女之航

重心不均的壓艙石和炮位的船剖面

瓦薩沉沒區域

史無前例的打撈工程

深海洗禮而黝黑的瓦薩

瓦薩艦內的人工製品

瓦薩的武器裝備

  拜電影中頌揚傑克與羅絲的愛情故事所賜,讓鐵達尼號家喻戶曉;但是卻較少人知曉瑞典的瓦薩軍艦在1628年的首航中,就沉沒於斯德哥爾摩的港灣內的故事。

北歐雄獅

  1600年代的瑞典是由十多個小國所組成,為古斯塔夫斯‧阿道爾夫二世(Gustavus Adolphus II)國王所統治著,他是一名熟練軍隊指揮,能幹而受歡迎的偉大將軍。以戰場上利用移動大砲,綜合步兵、騎兵、大砲和後勤的機動性戰術,以及富創新機器的技能,射擊準確性與彈藥再裝填的快速度而聞名,贏得“現代戰爭之父”頭銜。在他統治期間,由於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變,由神聖羅馬帝國所引發的內戰,演變成著名的30年戰爭(1618-1648年)。原無意參戰的古斯塔夫斯二世因為與波蘭的一次戰爭而被深深地捲入。當時瑞典海軍處於不良狀態,頻繁的事故造成艦船的嚴重損失,對雄心勃勃的古斯塔夫斯二世來說,擴建海軍從事海軍戰爭的一支浩大的船艦隊,對敵人或是同盟者都是一個大膽陳述和權力誇示的有效方法。於是投入巨資建造瓦薩戰艦,卻在出征首航時就失敗而沉沒。1630年瑞典以新教徒一方參與30年的戰爭對抗波蘭,雖然古斯塔夫斯二世在1632年11月16日的呂岑(Lutzen)會戰中陣亡,他的治理卻把瑞典提升為歐洲的大國之一,掌握波羅的海門戶,躍為歐洲的大陸新教的領導地位直到1721年。他是瑞典唯一具大作為的帝王,也為他贏得“北歐雄獅”的綽號。

豪華戰艦的誕生

  古斯塔夫斯二世為了誇耀揚威,要擁有更龐大船體和重武裝的戰艦,選擇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布拉謝島的海軍造船場,建造這艘「瓦薩」新戰艦。集結各式專業工匠四百人,歷時三年(1626-1628)的銅炮澆鑄,用了1,000根橡木建造船殼,成百裝飾的鍍金描花雕刻,漆上了燦爛生動的顏色而耀眼奪目。瓦薩全長69米,船寬11.7米,從龍骨到主桅杆頂部高52.5米,船艉高19.3米,吃水4.8米,排水量1,210噸,10張的船帆,帆船面積1,275平方米。配有145個船員,300名士兵。軍備有64門火炮的豪華規模,包括24磅級的48門、3磅級的8門、1磅級的2門和6門破擊炮。堪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昂貴和裝飾最豐富的皇家御艦。

失利的處女之航

  1628年8月10日,風和日麗的特蘭布達港灣內,兩岸處人潮夾道,歡送這艘萬眾囑目的瓦薩戰艦出征的處女之航,在浩大的慶典中,目送著瓦薩張帆緩緩而去,船才下水10多分鐘,航行了1,300米至帖格爾港灣處,在眾目睽睽之下,就上演了一場災難劇,一陣強風吹來,輝煌壯麗的瓦薩號在片刻之間就傾覆而沉沒了,50多位隨船人員葬身海底。事後,震怒的國王下令追究,歷經建造參與者與倖存隊員一個接一個的調查詢問後。得到的一致結論是,因為古斯塔夫斯二世的好大喜功,建設期間多次的指示修改了原始設計數據,將船體加大變長、把單層改成雙層、增加炮位和大量雕刻品。又為了趕工期,下水前取消了許多必要的安全試驗。由於船艉處過於繁複的雕刻飾品增加相當多的重量,妨礙了船的機動性;裝載的火炮軍備數量,又多設置在上部,造成船體的重心不穩定;雖然艙底裝滿了壓艙物的石頭,但是和船殼、索繩、雕刻及火炮相比,仍然使得船的上部太重,因為頭重腳輕吃水太少,註定了瓦薩要沉沒的命運。最後,沒有人被裁定疏忽或者有罪的處罰,沉沒被解釋為一種不可抗力的結果。

打撈蒙塵的出水芙蓉

  瓦薩沉沒之後,引來大批的探險家、尋寶家的垂涎,經過多年、多人、多次以及日益精進設備的探尋與打撈,都均告失敗。1956年海洋考古學家安德斯.弗蘭森派潛水員下水探尋,在貝克島外附近水下32米處發現了瓦薩戰艦。由於波羅的海含鹽量低、缺氧的水中無法讓咬食木頭維生的蛀船蟲生存,這種獨特的情況延緩於瓦薩的毀壞,使她幾乎是完整無損地立於海底;最後是經由瑞典全國人民出錢出力的總動員,瑞典海軍的協助以及奈普頓打撈公司無償的參與,展開了這史無前例的打撈工程。歷時五年,超過1,300次備嚐艱險的潛水搶救過程中,在船身下艱辛的開挖6條隧道的浩大工程,為了讓潛水員通過隧道設管,將鋼纜穿放自船殼下拉緊船體,再以浮筒提升,分成十六個階段將瓦薩號由海床處提升至淺水區。經過加固、防水與修復處理後,起吊的一切準備就緒。1961年4月24日,在全球報紙、電視等媒體的現場轉播見證下,龐大的船體破水而出,在水下靜臥333年之久的瓦薩終於重見天日。

沐浴更衣嶄露頭角的考古

  瓦薩被安置在一條浮動的船上,拖到了貝克島(Gustav V)船塢,等待她內部架構的考古發掘,來揭開一段17世紀的歷史。瓦薩為考古家和科學家們造成了一項空前的挑戰,船在被正確儲存之前,必須保持潮濕,不致因驟然乾燥而發生脆裂。考古家必須穿著橡皮衣,爬進覆蓋著一米深充滿病菌的爛泥漿裡進行發掘。為了建立位置,將船體劃分成幾個部分,分區發掘與記錄。在所有的發現物登記和編號後,發現了超過26,000件的人工製品,項目大約是500件雕刻品,200件裝飾品,12,000件由木、麻、皮革和金屬製成的小型物件,13,500件不同尺寸的碎品,以及在船的底部,還發現沈船前來不及升起的六面船帆,船帆是非常脆弱且不易保存的,如今這些船帆是世界上目前被發現歷史最悠久且最完整的。瓦薩船殼雖然完整,但是船艉、船艏和甲板部份都破損了,在沒有任何資料可參考之下,只好憑借蛛絲馬跡及豐富的想像力,考古家玩起13,500多片的大拼圖。船隻的90%是原物,丟失的和嚴重損壞部分,則以新材替換方式來修補。替換部分並不油漆處理,和在水下歷經3個世紀海水洗禮而退色變黑的原始材料可清楚的區分。逐步修復成為今日的完整模樣,不僅提供了世人第一張17世紀船隻的完整圖像資料,也可以了解數百年前瑞典帝國戰艦的實際船體、內部構造及生活狀況。

艱辛漫長的修復、保存與研究工作

  雖然瓦薩存在波羅的海底部達333年之後,仍保存於非常好的狀態中,但是一旦出水後,木材飽含的大量水分開始失水,乾燥會加速船殼的收縮變形而損壞。瓦薩重又龐大的身軀,及大數量的人工製品,要怎樣處理才是最好的保護?在沒有任何現成經驗之下,瑞典科學家只得採用16世紀保護英國瑪莉‧羅斯號船所使用的方法,以水和聚乙烯乙二醇的混合液來噴灑或浸泡,滲透木材置換出水分,使船體固化、防腐。從1962年開始,動用了500個噴頭,每次噴射25分鐘,間歇20分鐘後再次循環噴灑,瓦薩就一直籠罩在不停噴灑噴劑而彌漫的朝溼霧氣之中,晝夜不停持續了17年。隨後再花費9年的時間慢慢的讓她自然晾乾。直至1991年,早已成型的瓦薩號博物館才正式對外開放,此時距瓦薩出水,已整整30年過去了。為避免光線、濕度和熱度的侵蝕而惡化,瓦薩博物館正廳的溫度保持在攝氏18-20度,和55%的濕度及昏暗微弱的照度來保存瓦薩。西元2000年,新的危機出現,船身開始滲出硫磺,支援船體的支撐臂每年被壓進更深的船殼內,用老櫟樹建造的船體開始坍塌,如果不做補救,船很可能將再次傾覆。瓦薩博物館和皇家工學院,德克薩斯A&M大學以及全世界的其他機構的專家們合作,試驗很多不同的方法來減速損壞,為瓦薩的將來再次努力,維護保存瓦薩是一項永無休止的任務。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