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SWOT分析卑南文化公園的資源(下)
挪威的人生雕刻公園
營造下一代對文物館的記憶--以來義與奇美影像展為例看青少年的佈展參與
史前館電子報第119期 2007.11.15 
   

以SWOT分析卑南文化公園的資源 (下)

 文 / 彭敏華

前文連結:以SWOT分析卑南文化公園的資源(上)

參、交叉策略分析

  SWOT交叉策略分析,主要是從企業演變而來的,用於分析組織面對內部機能的運作,與外界環境變化的因素之下,如何做有效益的抉擇,才能符合組織最大的利益(思紋譯,1995)。因此,筆者將卑南文化公園的內部資源優勢(S)與劣勢(W),外部環境之機會(O)與威脅(T),以惠力奇(Weihrich)所提的SWOT矩陣方式,可用來說明,當卑南文化公園採用四種不同策略互相配合時,其相對應的研擬策略情形。

一、運用優勢並利用機會-SO策略的採行做法

  此策略是最佳、最主動積極的策略,在運用優勢並利用機會SO策略之情境下,筆者提出下列五項可行做法,以維持優勢並持續發揮競爭之優勢,分述如下:

(一)結合台東以觀光發展為施政方向,作為民眾參觀旅遊的行程
  史前館是東部唯一一座國立博物館,因此可以針對國人在觀光休閒旅遊因周休二日的實施,民眾可運用旅遊的時間增加,加上台東以發展無煙工業(觀光業)為主要施政方向,再配合學校課程單元或安排主題式活動,將可滿足民眾、學校進行趣味性及教育性的知性之旅、生態之旅。
(二)利用卑南遺址現地挖掘與展示作為宣傳標的
  現地挖掘與展示,是國內博物館首創的展示手法,透過遺構及現象之出土情況,配合歷史情境營造而設計的展示與導覽,將使發掘中展示與現地保存展示,成為遺址公園的核心,也是最吸引遊客且最具教育意義之場所(曾聖元,2000),這對參觀者來說,都是認識史前文化的活教材,讓現代忙碌的民眾,有機會靜下心來在遺址上體會史前人的生活智慧與歷史文化。
(三)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服務學校
  卑南文化公園的教學資源涵蓋面廣,不僅有製作成實體教具供學校等單位使用,也有戶外自然環境讓學生自在奔放,這些有形、無形的教材,都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生態豐富的自然公園條件獨特
  卑南文化公園所選樹種以台灣原生植物為主,尤其強調具東部地域特色的原生植物,且充分考慮其誘蝶、誘鳥、開花、四季變化等特性,提供鳥類、昆蟲等生態棲息的空間(曾聖元,1999),因此,在卑南文化公園可以看到多樣性的生物、植物與文化,只要願意多駐足一些時刻,史前時代的生活環境就在此現身,學校可運用此獨特的環境做教學。
(五)結合民族植物作教學
  民族植物蘊含著先民對植物使用的智慧,也反應出人們面對環境時,解決生存與生活問題的方式,可以說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所以,除了是物質文化的用途外,也具有精神層面的象徵意義。因此,學校可以讓學生以認識民族植物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開始作教學。
(六)運用傳播媒體,主動行銷宣傳
  靈活運用現有的資源,藉由各種媒體的高頻率傳播,主動出擊地將展示品與教育活動,直接傳達到各機關、學校、社團及個人知曉,幫助公園內所有教育及文化元素建立品牌,讓史前文化活生生的存在現今社會裡,以凝聚社會大眾對史前文化的認識、瞭解及尊重。

二、克服劣勢並利用機會-WO策略的採行做法

  此策略是利用外部機會來克服本身資源的劣勢,即所謂「因勢利導」的策略,筆者提出下列四項可行做法。

(一)與鄰近學校結盟
  公園是一個非正式的教育場所,因而對學校教育有相輔相成的幫助,在現今教師教學自主、自編教材的教育體制下,公園和鄰近學校結盟,多觸角的伸展博物館教育理念,可以達到彼此互惠共生、資源共享的目的。
(二)提升教育活動主題的詮釋以吸引人潮
  教育活動是公園與觀眾之間的重要橋樑,可以協助兩者的互動與溝通,教育活動主題的詮釋與設計,都是公園傳達教學資源的重要媒介,一個好的活動,如果沒有人參與,就不能算是成功,因此,可以針對不同的參與者,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努力創造民眾對教育活動的興趣。
(三)利用現有空間、人力、經費做出口碑
  博物館的功能隨著社會的變遷,已不再是單純的典藏品陳列機構,已是匯集各類資源創造更多元服務與價值的機構,因而利用現有有限之空間、人力、經費做出口碑為後盾,以開拓自身的多元發展空間與真誠服務群眾的品質。
(四)良好志工培訓制度的實施
  由於公園編制內人力不足,因此善用志工的協助,以達永續性的經營,並且固定招募適任的解說及服務志工,給予良好的教育訓練課程及管理制度,以提供公園豐沛的人力及成為公園最佳的行銷員。

三、發揮優勢且避免威脅之策略-ST策略的採行做法

  此策略是指當組織面臨外部各種競爭環境的威脅時,能夠利用本身的優勢來加以克服,達到緩衝之計,亦即讓優勢發揮到最大效果,將威脅降至最小策略,筆者提出下列四項可行做法。

(一)提供戶外空間供民間團體或學校使用
  公園為一座沒有圍牆、真正開放給民眾及學校使用的環境。翠綠的草坪、有特色的戶外表演場等等,皆可租借給大眾使用,是吸引民眾前來參與活動的最佳場所。
(二)作為在地教學的素材
  強調七大學習領域的課程統整,學校可將教學現場由教室延伸到公園,使知識與生活相驗證,以引導學生關愛鄉土,貼近學生生活的最佳在地素材。
(三)運用跨際整合的方式
  面對博物館與社會互動及多元化功能的趨勢,博物館已無法獨立完成社會大眾對於博物館的需求,因此,為了激盪創意也為了拓展博物館教育的志業,嘗試與越來越多不同專業領域的組織合作,讓資源彼此互相流動,以呈現與發揮博物館多樣化的功能。
(四)提供專業人力服務
  運用博物館專業的研究人員的豐富知識,協助民眾及教師問題解答、到校教學、教材教具外借等服務,對民眾來說,是終身學習的好機會,對教師來說,是教學參考之資料庫與活教材,並藉此建立博物館人員專業、親切的形象。

四、改善劣勢且避免威脅之策略-WT策略的採行做法

  此策略是使得組織所面臨的威脅及劣勢降到最小,以達成組織發展之目標,筆者提出下列四項可行做法。

(一)有計畫的培育館內專業人才
  博物館為具有典藏、展示、研究、教育推廣的功能,相對地需擁有各項功能的專業人才,因此,博物館本身應積極培育館員在職進修,提供較佳的升遷管道與未來。
(二)透過網路數位化整合資源
  隨著全球性資訊網路的時代到來,「數位博物館」之發展趨勢已成為時代潮流及社會的需求,此可將公園豐富且具獨特性之現地挖掘及教學資源,予以數位化及網路化,並可協助各級學校及社會大眾,達成其教育目標及需求。例如:考古現場的挖掘現況,就可以用網路數位化,讓全國民眾觀賞。
(三)辦理教師研習,熟悉教學資源
  辦理認識公園資源的教師研習,以吸收更多教師加入博物館研究與教育推廣的行列,增進教師博物館領域的相關背景知識,開拓學生的學習經驗。
(四)了解學校需求,加強服務品質
  博物館是一個全民終身學習的場所,觀眾層級多元,因此對需要使用公園資源的學校,其服務的內容應該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才能讓不同需求的教師與學生,獲得趣味及專業性上的滿足,因此,公園有責任與義務主動了解學校的需求,及與學校課程如何做連結,讓老師運用資源時得心應手,才能增加對於學校的服務品質。

  綜合以上S.W.O.T.分析,旨在說明卑南文化公園的營運理念,必須掌握時代的脈動,並在現有的資源下,隨時激發出創造性的思考與行動,以符合學校與民眾的需求。當面對正面的成長,固然要有精益求精、更上一層的自我砥礪精神,然而面對負面的衝擊時,也要以逆向思考的方法,以求突破困境,並且正視問題的焦點,思考改善之方,才能化危機為轉機,促使卑南文化公園增加內在優勢、改善劣勢、克服各項威脅,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以提供更完善的資源給民眾與學校。

表:卑南文化公園SWOT策略分析表

優勢(S)
劣勢(W)
1.台灣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
2.東部史前文化的主軸
3.生動的遺址發掘與現地展示
4.世界遺產潛力點
5.擁有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等豐富的資源
6.光害少
7.志工服務熱誠及素質高
1.公共運輸系統不方便
2.編制人數太少,人力嚴重不足
3.經費預算缺乏
4.展示空間受限,無法靈活運用
5.園區動線規劃不良
6.遺址精華區土地未徵收
7.行銷策略不足
8.位於後山,路程太遠
SO策略(運用優勢—利用機會)
WO策略(克服劣勢—利用機會)
1.政府對鄉土教育政策的推行
2.學校本位課程及教師自編教材的實施
3.政府終身學習理念的倡導
4.改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質的趨勢
1.結合台東以觀光發展為施政方向,作為民眾參觀旅遊的行程
2.利用卑南遺址現地挖掘與展示作為宣傳標的
3.運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服務學校
4.生態豐富的自然公園條件獨特
5.結合民族植物做教學
6.運用傳播媒體,主動行銷宣傳
1.與鄰近學校結盟
2.提升教育活動主題的詮釋以吸引人潮
3.利用現有空間、人力、經費作出口碑
4.良好志工培訓制度的實施
威脅(T)
ST策略(發揮優勢—避開威脅)
WT策略(改善劣勢—避開威脅)
1.大型主題樂園的盛行
2.台東特殊的就業人口結構
3.政府經費、人事編制缺乏彈性
4.非主流教育影響參觀意願
5.大環境對經營理念的偏差
1.提供戶外空間供民間團體或學校使用
2.作為在地教學的素材
3.運用跨際整合的方式
4.提供專業人力服務
1.有計畫的培育館內專業人才
2.透過網路數位化整合資源
3.辦理教師研習,熟悉教學資源
4.了解學校需求,加強服務品質
資料來源:彭敏華

參考書目:

宋文薰
1993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構想與展望》。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吳思華
1996 《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出版社。

思紋 譯
1995 《顛覆大未來:社會行銷完全執行手冊》。台北:商周文化。

連照美
1986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山地文物陳列室規劃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二種。

連照美
2003 《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03 〈卑南文化公園第二期計畫〉。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浦忠成
2006 〈創造我們的藍海〉《文化驛站》第19期,頁1。

曾聖元
2000 〈卑南文化公園的願景〉《認識臺灣的原生植物:從卑南文化公園開始》,頁84-89。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曾聖元
1999 〈卑南文化公園的經營管理〉《文化驛站》第8期,頁7-12。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楊宗瑋
1999 〈卑南文化公園服務中心建築述要〉《文化驛站》第8期,頁17-18。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臧振華
2002 〈責任與願景〉《文化驛站》第11期,頁1。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臧振華
2005 〈因應變局、重拾信心〉《文化驛站》第17期,頁1。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推廣教育企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