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史前人新玩意-打造史前玉飾工藝
再一次經歷成長與學習─從手工藝教作計畫談博物館與外籍配偶賦能展現之合作可能
文化分享.成長與學習─東南亞文化月外籍配偶姊妹教做心得(上)
阿里山豆花之祭 meefo’na
史前館電子報第116期 2007.10.01 
   

摩登史前人新玩意-
 打造史前玉飾工藝

 文‧圖 / 彭敏華


學員運用砂岩作為砥石來磨製玉石

學員製作玉石飾品過程,覺得以仿石器時代的鑽孔器鑽孔最好玩


將玉石置放砧板上以鑽孔器鑽孔

楔子

  我們常聽到這一句話:「如果藏品是博物館的心,那麼教育就是它的靈魂」,因此,具有「遺址公園」特性的卑南文化公園,有著「面對實物」及親自動手做的學習效果,以其所擁有的教育資源來看,是詮釋卑南遺址為發生歷史的地點,所以,展示品不再是卑南文化公園成立的充分條件,而是如何將人民所在地域的文化資產,以最佳方式詮釋出來、呈現出來,讓教育資源使用者被喚起對展示品背後的歷史文化,產生興趣與渴望才是重點。

  遺址公園組楊宗瑋主任也體認公園此一有別於其他博物館的特殊性,在其創意下,希望能讓卑南文化公園的展示文物賦予生命,也希望創造卑南文化公園有更多元的展示、藝術、教育等價值,史前玉工坊就在楊主任的呼喚中於焉誕生。因此,打造史前玉飾工藝的教育活動,就是為史前玉工坊奠下地基,做好前行準備而舉辦的活動,希望爾後能成為公園常態性的教育活動,為來到公園參觀的遊客提供教學服務。

鑽孔器、砂岩與學習背包

  鑽孔器是這次教育活動的主角,我們觀摩了史前館典藏庫內的三件鑽孔器藏品,奔走都蘭阿美族頭目沈太木家,請頭目製作他們祖先流傳下來的鑽孔器,因為根據專家推測史前人所使用的鑽孔器,這和頭目祖先傳下來的鑽孔器之原理,有著某種脈絡上的淵源與關聯,只是有一個重要的差異是史前人有著專業的分工,可以長時間專業在玉石的磨製與鑽孔,而身為現代人,時間有限,我們善巧地運用了現代工業科技,把鑽孔器上的鐵釘改為鑽石磨頭,以加強鑽孔器的穿透力。

  運用砂岩作為砥石來磨製玉石也是這次活動的特色,砂岩是我們辛苦的特地到海邊去收集,以供學員體驗磨製玉石的技巧;砂岩的主要成份是石英,硬度比台灣玉還高,可以將玉石的稜角磨圓滑,史前卑南文化人也用砂岩作為砥石磨玉;筆者在未親自磨玉時,原本還異想天開的,要將玉石磨成各種自己想要的形狀,當自己親自動手磨製後,才知道能夠磨圓而沒有稜角就已經很棒了,而且邊磨時要記得加水進去,或者在水裡面磨玉,以緩和磨擦生熱將產生斷裂的現象。這次有位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對水的體會是:「水在這時候扮演的角色,就是讓我們開心的角色」,真是形容到每個人的心窩裏!

  筆著為了能真正體驗史前玉飾製作的氛圍,親自拾起玉片體驗卑南文化人磨製、鑽孔的技巧,雖然在過程中雙手都快要廢掉了,卻也因如此真正體會到史前人之生活智慧還真是超乎我們的想像。在鑽孔器的操作中,首先得要瞭解玉石的特性,才能不急不徐、輕巧緩慢地鑽孔,不然質地堅硬的玉石,在高速地轉動與磨擦中,很容易斷裂,好幾次筆著急著想要看到鑽孔的成果,於是一邊鑽孔時,速度也就不自覺得加快了,眼看著就要鑽孔成功了,但在剎那間,突然玉斷裂了!心也在剎那間彷彿跟著碎了!鑽孔的動作一切都只好重新來過,真是欲速則不達呀!

  除了開發製作鑽孔器,我們也研發學習背包,學習背包設計放入鑽孔器、玉石、中國結手機吊飾、學習手冊,希望能讓遊客揹著學習背包在公園裡忘情的學習、盡興的探索,透過這樣的輕鬆情境下學習了史前文化,讓認識卑南遺址的內涵與奧妙,變成一種可見、可操作的學習,當他們離開公園時,將會產生成就感與引發對史前文物的好奇心。

學員的學習心得

  卑南玉器不論在量之眾多、質之精美都令人讚賞,因而吸引眾人的注目焦點,這次教育活動,在活動進行中,看到他們小心翼翼的選材、磨製、鑽孔,這樣的場景,真令人感動!當看到參加學員帶著自己打造的手機吊飾歡喜、開心的回去,就會忘記活動前的籌備工作的繁瑣與忙碌。

他們說:

「今天的活動很有趣,我們從磨玉石、鑽孔到完成美麗的玉飾,完全自己DIY,特別是用石器時代的鑽孔器鑽孔最好玩。我要把玉石作成項鍊。」
「玉石很純潔,經過琢磨,耐心、細心地磨出喜歡的形狀,再用鑽孔器輕輕地、慢慢地鑽,大約二十分鐘穿透玉石,結在中國結上,就可以成為吊飾,非常美麗。這個學習要細心、耐心、慢工出細活,才能完成喜歡的成品。」
「我覺得實心鑽很好玩,就像在玩陀螺一樣,而且它好神奇哦!還可以穿洞。」
「我覺得老祖先們真是太有智慧了,用砂岩磨玉,並已研發工具穿玉石的孔洞,今天使用到實心鑽工具,親身體驗到古老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

  這次參加活動也有國小校長帶著他的孩子來體驗,校長從活動中也收獲不少,並告訴筆著,當他回到學校要安排學校的師生,到公園作一次戶外教學,希望師生都能有機會體驗這史前人的工藝智慧。筆者想如果能夠增進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對公園的瞭解,並且事前提供實質的協助他們實際運用公園的教育資源,這些都可以進一步發揮博物館教育的功能。

博物館教育與國小學習領域的聯結

  有關考古人文的知識,是一般普遍在國小教科書難以深入的內容,而因博物館教育的存在,可以使這個空白的區塊彼此互相結合,讓學校教育藉著博物館的考古人文教育,穿越時光隧道細細探索歷史文化的遺跡,以達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這次的教育活動的教學目標除了介紹卑南文化人用玉的歷史背景、玉器功用及玉石產地外;還可以認識卑南文化人玉器的製作方式;乃至實際親身體驗磨製玉器、將玉器鑽孔的技術,及製作手機玉吊飾。

  筆著曾經對博物館與國民小學的教育夥伴關係做過深入的探討,研究發現博物館教育推廣人員,如果在辦理相關教育推廣活動時,能嘗試和國小的七大學習領域作連結,除了能讓博物館教育更往下紮根,也可以讓不熟悉博物館教學活動內容的教師,可以得心應手的運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因此,「打造史前玉飾工藝」教育活動,結合國小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以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藝術課程為主軸,再擴展相關的社會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語文領域及綜合活動領域,可以建構的聯結關係如下:

  來到卑南文化公園學習,是直接面對物件真實情境的學習,這種學習內容是不分年齡、不分深淺的擺在觀眾眼前,是一種「增值」的學習,不僅可以讓觀眾對展示品產生疑惑,並且是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探索,所以,我們將繼續研發製作各種教材教具,讓每一個學習主題都具有延展性與發展性,可以在實際體驗中,打開觀眾的經驗世界,而教育推廣人員也可以運用此一特性,和學校課程的學習領域作聯結,以增加學童對史前文化的認識。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約僱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