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音.響雷.馬亨亨」-馬蘭阿美族歌舞劇的嘗試
百年觀點特展系列活動首部曲─踏上通往後山的百年足跡~浸水營古道行
當他們變成我們
傳統,創新的基石-原住民高中職學生祖先文物之旅“辦理”後感
史前館電子報第114期 2007.09.01 
   

當他們變成我們
傳統,創新的基石-原住民高中職學生祖先文物之旅“辦理”後感

 文.圖 / 喬宗忞


南澳高中學生祖先文物之旅-原住民傳統服飾穿法示範
南澳高中學生參觀展場

展參訪學生專注聆聽尤瑪‧達陸老師解說織品標本
 

  去年(2006)帶著心中因辦理教師研習的小小失落,繼續籌劃原住民藝能班的參訪活動。幾次在競賽、成果展中看到學生形似神未至的作品,想像著學生若有機會接近博物館藏品中經過篩選的收藏,或可給他們一些刺激與啟發。

  我的想像是原住民藝能班的設置始於88學年度,到94學年度已有13所高中職設置,有固定的經費挹注。而高中入學非義務教育,學生應是經過選擇之後入學。相對於國小,原住民藝能的學習應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

  在與學校討論之後,發現事實也不像官方文件上說的那樣。在一般高中,原住民藝能是學程,在部分的課程與一般學生分開;基於不作能力分班及不標籤化學生的考量,原住民學生與漢人學生採混合編班的方式上課,都對原住民文化及藝能的學習形成障礙。只有少數的學校設有專班,可以完整獨立地規劃其課程與活動。

  而且不論是高中還是高職,是不是原住民藝能專班,升學是大家一致的目標。進入原住民藝能班的孩子,也未必是因為對傳統技藝感興趣,除了基測的分數之外,部分學校對原住民藝能班學費的補助,也是學生選擇原住民藝能班的原因。因此藝能的學習在學生離開學校之後,多半隨而中斷。

  雖然如此,活動還是依原定的計畫進行。這次邀請的學校包括了最早設立藝能班的關山工商與海星中學,以及原本即從事技職教育的公東高工,和宜蘭的南澳高中。關山工商與海星中學的原住民藝能班均成立於民國88年,公東高工與南澳高中則成立於民國91年。各校原住民藝能班運作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關山工商與海星高中均設原住民藝能專班;公東高工則在藝能課程中安排原住民木雕等工藝課程;南澳高中為一般高中,原住民藝能及文化課程安排於社團活動及課餘時間。

  規劃的活動包括參觀本館「豐美的織紋」特展及南島民族廳,以及利用本館的藏品來介紹原住民的文物之美。參訪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南澳高中因為地緣關係,太魯閣族佔原住民學生的比例遠高出其他族群,學校內的原住民文化及工藝課程也以太魯閣族為主。因原住民藝能課程推動時間尚短,所以本次邀請泰雅族的文化工作者尤瑪.達陸來為同學上課,其他的學校則由學校老師或本館的研究人員上課。原本便於推動的考量,使活動進行的方式下意識地形成了「自觀vs.他觀」、「單一vs.多元」的對照。在此先與大家分享南澳高中參訪活動的經驗心得。

  尤瑪.達陸授課的內容除講述泰雅族各群及太魯閣族的服飾之外,也利用本館的收藏來向同學說明布紋的差異,而最令同學興奮的則是試穿傳統的服飾。尤瑪以分享自己學織布的經驗,適切地填補了電腦故障所造成的空檔。尤瑪精彩的講演及經驗的分享,使得來參訪的泰雅族學生(心得報告上他們如是稱呼自己)認識到織布及文化傳承的辛苦,也看到尤瑪足以作為典範的堅持。在心得報告中,他們這樣寫著:

  「雖然學起來很辛苦,但是尤瑪阿姨還是堅持要學,因為織布是原住民的習俗,所以就要學會,不管再困難,或是遇上大風大浪,尤瑪阿姨就是要保住那遺失已久的織布,她還特地跟幾個學生一起學習織布,還開一間學校,這就是『原住民的精神』。」

  「因為自己是泰雅族的,我們的織布文化是非常突出的,所以非常專注的聽解說人員的講解……
  台東之旅讓我深深感受到,原來我們原住民的文化是那麼的有價值,我決定了,我不要把我們的gaga給忘記,我一定要把它給傳承下去的,lokah tayal」

  「這兩天學了很多很多文化,真希望原住民可以一直的延下去,不要因為天天說國語而忽略了你們的族語,也不要因為在都市上班or上課,而忽略了自己是什麼族以及文化,在這時刻,不管我們變得怎樣,只要懂得我們是原住民就好了。」

  「去完台東史前博物館之後,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了原住民的東西了。身為原住民的我,也就在這時學到了不少屬於自己的東西。
  經過了那兩天的介紹,老師尤瑪,她和我一樣也是流著泰雅族的血統。她很仔細地說著以前祖先們的服飾、故事,讓我聽得津津有味。還有老師播放著她一步步走來的那些紀錄片,我很認真的看著,看到老師那麼辛苦的傳承自己的文化,讓我們自己有自己的文化。還有老師的長輩們細心地教導尤瑪老師,大家也都是為了自己的文化在辛苦,所以年輕一輩的我們應趁早把自己的文化保留起來,傳承下去。
  看到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不知道它上頭是否傳達出何種訊息,是要我們努力活著,還是要我們努力捍衛自己的文化,把我們自己最傳統的文化慢慢的延續下去。」

   「這趟旅程是多麼珍貴,我明白了,我懂了。身為泰雅族的我,其實懂得不多,了解不多。也許是因現在的人們漸漸消失傳承文化的心,所以我們這幾代的人,不懂得很多。
  這次台東史前博物館的旅程,讓我學習到蠻多東西,不僅僅是服飾製作,透過尤瑪老師的教導,也讓我了解過去人的生活型態以及習俗。她用她的心血拚命找回了過去的原住民東西,她用影片記載了許多她一路來的心血、成果。我仔細的聽著,用心的看著,這時,我拋開了所有內心的瑣事,剎那間滿腦子想的全是祖先們努力作事,滴著汗水,讓人佩服不已。
也啟發我,有機會的話,我要和尤瑪老師一般,努力尋回我們原住民的一片天,傳承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

以下這一段摘自漢族學生的心得:

   「看完了尤瑪老師給我們看的記錄片,心裡就有酸酸的感覺,就像影片中那位年長的婆婆口中所唱的他們已忘記怎麼織了等等令人心酸的歌詞。我總覺得不論是什麼文化都應該好好地傳承下去。像這次所看到的所有文化,都感到非常美好,好在有這些人保存了這些寶貴的事物,才可以讓我們看到。」  

  因為有了尤瑪的協助,博物館的藏品由「原住民的」、「他們的」轉換成「我們Ta-yang」的、自觀的、以我們為主體的講述以及經驗的分享,觸發了泰雅族學生的族群認同,客觀的學習與主觀的體認之間有了共存的可能性;也引發了漢族學生的共鳴,人的感動超越了語言、年齡及族群的藩籬。

  一次博物館的參訪,能為這些大孩子帶來什麼?其實大部分的學生記得的是早起、三餐以及許多在博物館工作的我們想像不到的事物。如果十年、廿年之後,這群南澳高中的孩子中有人記得泰雅族的身分是值得驕傲的,甚至投入原住民文化工作;有漢人的孩子記得這次超越文化的感動,小小的種子發芽、成長茁壯,那麼這次的活動就有了無可取代的價值。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